如果在盛唐時給全國詩人排座次
毫無疑問王維要站C位。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
李白杜甫後來居上,王維成了二流詩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
大唐很近,王維很遠
謎一樣的盛唐詩佛
李白、杜甫、王維,盛唐詩名最盛的這三位詩人當中,前二人性格鮮明,生平事迹均有傳記和小說一再演繹。
李白像一口大鐘,敲得時候很響,砸在地上也很響,遺憾的是砸到地上,鐘自己也缺了一塊。
杜甫呢,潦倒、孤傲,他像一棵大樹,四處紮根,枝葉到處伸展汲取陽光,卻免不了落葉蕭蕭。
而王維,傳記不多見,他留下了四百餘首詩作,幾乎不寫個人生活,字裡行間,不見情緒大起大落:
他對兄弟、好友的思念隻是“來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友人離去的悲傷,他隻是“送君南浦淚如絲”,“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
詩中的王維,永遠都随性溫和,像一個謎。
但王維從來不缺少擁趸,曆代文人對于王維的詩評價都極高。
《河嶽英靈集》中說:“詞秀調雅,意新理惬,在泉為珠,着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他的詩格調出塵,富有禅趣,把平常之景寫得動人心魄。
他對書畫、音樂也無一不精,為後世留下了《山水論》、《山水訣》等繪畫理論著作。蘇轼因此評價他說:“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江幹雪霁圖》日本私人所藏
沒有天生佛系的人
拿起才能說放下
王維因其詩中的禅意,被稱為詩佛
而他本身卻絕不是佛
王維的一生并不是順風順水
年輕時遭貶
壯年為官不得不和奸臣虛與委蛇
晚年又背上“叛徒”的标簽
意氣風發的少年
/ 新豐美酒鬥十千 鹹陽遊俠多少年 /
701年,王維在含着金鑰匙出生了。
其母是博陵崔氏,是當時一等一的名門望族,從小詩書畫、音樂、舞蹈樣樣精通。隻是安穩美好的日子并不長久,父親在他9歲那年病故。
母親為了讓孩子繼續念書,除了念經拜佛,每日刺繡以補貼家用。王維則在家門口擺攤賣畫,弟弟王缙也幫人寫文章賺稿費。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有次一個人給弟弟送稿費卻敲錯了王維的門,王維笑指着對面說:“大作家在那兒呢!”。
那時的王維和其他少年沒有什麼兩樣,他也會開懷大笑,他也會悲傷哭泣,普通人具有的喜怒哀樂,他一樣擁有。
15歲時,王維便去京城闖蕩。随後,王維順利奪得京兆府解元(第一名),21歲時參加部試,通過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拜谒玉真公主。王維扮作藝人獨奏琵琶曲《郁輪袍》,公主十分贊賞。王維趁機呈上行卷。公主一看,大為驚歎,于是王維便順利“奪”得狀元。
身騎白馬、插花遊街、趕赴瓊林宴會的王維,是開元九年長安城裡最風度翩翩、才華橫溢的狀元郎。
岐王宅裡,他和高适、崔颢、裴迪、李龜年這些當時最出色的上層名流,唱着他的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談笑吟詠。
隻是上天很快又給他潑了一盆大大的冷水。
圖片來源于網絡
愛到極緻是無言
/ 願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
原來有人舉報王維私自讓手下的伶人舞黃獅子,“黃”=“皇”,這個舞獅子隻有皇上才能看。
王維真是有苦說不出。這明明是岐王喝醉酒提的要求,初涉官場的王維哪裡懂得,這隻是玄宗在打壓岐王,卻讓這個敏感而熱忱的貴族青年大受打擊。
就這樣,王維被貶去離京師兩千裡外的濟州,當一個倉庫管理員。
後玄宗大赦天下,在郁悶中當了5年糧倉管理員的他立刻請辭,和新婚不久就分開的妻子團聚。
上天給他溫馨幸福的婚姻家庭,卻又很快讓他落得一無所有。31的王維正要喜當爹,上天又奪走了他生命中的摯愛——妻子因難産而死。
他的一生好詩無數,卻不曾流淚嚎啕寫一首詩悼亡妻,唯有一首《相思》,平靜而又隽永
“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哀莫大于心死,中年喪妻,老而無子,王維此後30年獨居,終身不娶。
圖片來源于網絡
他獨自遊曆江南,青山綠水漸漸平複了他傷痕累累的心,他在遊曆中寫下了著名的《鳥鳴澗》和《山居秋暝》。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深山之中,鳥鳴聲聲。但若不是心靈甯靜、遠離世俗之人,又怎能于喧鬧中感受到一份真正的甯靜?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是一支優美恬靜的輕音樂。式微式微胡不歸?還是歸隐山林吧,也許隻有在那裡,才能獲得内心的平靜。
短暫的邊塞生活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5年的糧倉管理員讓他對官場心灰意冷,妻子亡故更讓他對生活不抱希望。
就在這時,賢明正直的張九齡出任宰相,王維被提拔為右拾遺。
王維不負他的期望,官越做越大,從一個八品小官,做到正五品的給事中,成為他的左膀右臂。
圖片來源于網絡
王維的生活似乎開始順風順水,然而此時張九齡卻被貶官了。李林甫繼任宰相,王維自然也被調離長安,到偏遠的涼州擔任監察禦使。經曆了諸多傷心事,王維也早已看淡了官場的起起落落,不再怨天尤人。
在去邊塞的路上,他眼見長河落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脫口而出;
在渭城長亭,他送元二出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從此《陽關三疊》一詠三歎……
王維調回長安後,這座流光溢彩的都市早已不再是他所熟悉的長安,也不再是那個“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大唐政治中心。為人狡詐的李林甫隻手遮天,滿朝大臣噤若寒蟬。
繁華過盡終成空
/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
從此,他開始在朝堂之外另覓淨土——悉心經營他在終南山的藍田辋川莊。他經營多年,精心設計了二十處遊址,和好朋友裴迪以每一處景點為名作詩,并把這些詩集結成冊,這就是流傳後世的山水詩集《辋川集》。
經過塵世的變遷,辋川早已了無蹤迹,可是這些詩有幸流傳下來,讓我們可以窺見大唐盛世的當年,一個詩人在這裡生活的點點滴滴。
元 王蒙摹王維《辋川圖卷》(局部)弗利爾美術館藏
山林之間,有山有湖,有溪有谷,其間還有若幹館舍。
《終南别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有事上朝,無事便脫了官服坐在這幽靜竹林,他經常會一個人信步漫遊,沿着山間的小溪,不知不覺走到了盡頭。
人生走到山窮水盡時,不妨坐下來看看天空,看雲卷雲舒,水變成雲,雲化作雨,雨又落在山間彙成溪流。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辋川有一片長滿青苔的濕地,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空的不僅僅是這鹿柴,更有詩人的心。
圖片來源于網絡
《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他會在有月亮的晚上彈起古琴,周圍的竹子随風發出飒飒的響聲,或者,什麼也不做,隻是看着一朵芙蓉花靜靜開放: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如果有來生,就這樣做一朵花多好!山居中的王維,越發體會到“無我”之境,他的詩不見一個“我”,卻處處是我,他的心流連萬物,卻又“空無一物”。
隻是恬淡自适的日子也不長久,“安史之亂”如石子投入平湖,激起千層浪。王維被安祿山捉住,被迫出任僞職。
後來安祿山失敗,朝廷要肅清叛徒,王維也因此入獄。幸好弟弟王缙幫唐肅宗繼位,又以削官保他性命,王維這才撿回一條命。
一生都在不斷的得到和失去中起起伏伏,王維終于明白了: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
既然如此,何不徹底放下?他把經營多年的淨地——辋川别業捐給了寺院,從此專心修佛。
王維《辋川圖》日本聖福寺藏
王維60歲時官至尚書右丞,達到了人生巅峰,但他早已淡泊名利。而上天這次要奪走的,是他的生命。
761年,王維預感将不久于人世,看着鏡中的自己,從青絲到白發,從意氣風發到垂垂老矣,繁華如過眼雲煙般消散,寫道: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
臨終前,他從容寫信和好友告别,含笑離開。
他終于和宇宙融為一體,如一朵芙蓉花,于無人之際悄悄凋落,不悲不喜,不哀不樂,終成一代詩佛。
王維《長江雪霁圖》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詩與禅是探究王維内心宇宙的兩把鑰匙,
它們包裹着王維的内心,
令其呈現出詩意與哲學的光芒,
生命由此獲得了滋養、圓融與升華。
王維的一生大起大落
其實和很多人一樣
背負着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矛盾與痛苦,
從來是上天從他手中奪走本屬于他的東西,
而他卻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把最好的自己寫入狼毫宣紙,
在詩和禅的世界雲淡風輕,白衣袅袅。
能拿起時真正拿起,想放下時舍得放下。
于是,他便擁有了一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