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涵(化名)從沒想過,生活中很常見的“手麻”,讓自己上了一次手術台。
上個月,劉涵騎單車去地鐵站時,突然感覺右手麻木,難以握住車把。本以為隻是暫時性症狀,但一周時間過去,“手麻”似乎越來越明顯了。
3月25日,劉涵起床後行走困難,麻木感延伸到腿部、背部,從小腿到腰部都感覺“冷冷的”。
随後,家人帶他去廣州某醫院檢查,核磁共振結果顯示,他的第3/4頸椎間盤突出嚴重,已經侵占80%的椎管空間,合并多節段頸椎管狹窄,确診為脊髓型頸椎病。
“你才26歲,這脊椎真不像年輕人的,跟五六十歲的人差不多”,醫生說道,“幸好來醫院了,如果再拖半年,是有可能癱瘓的。”
最終,劉涵接受了頸椎後路單開門椎管成型術,目前仍在休養當中。
一、從發麻到麻木,别不重視手腳麻木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可能在久坐、如廁蹲太久、趴在桌上睡覺等行為後出現,一般可在短時間内自行消除。但如果手腳麻木伴随四肢無力,持續時間10分鐘以上,則要考慮疾病的可能,及時到醫院就診。
臨床上,肢體麻木的表現分為3種情況:
中國痹症研究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癱瘓患者有6千萬,其中因病緻癱的人占83%,且大多數出現過手腳麻木的症狀。針對癱瘓患者的調查發現,如果在中年時頻繁手腳麻木,晚年時癱瘓的風險會更高。
因此,中老年人如果經常手腳麻木,必須重視起來,及時接受治療。
二、手腳麻木,可能是5種疾病搞鬼引起手腳麻木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睡姿不正确,壓迫到手臂神經,引起生理性麻木。此時隻要更換姿勢,活動手臂,即可消除麻木感。
如果麻木感持續存在,久不消除,則要警惕疾病原因。
1、藥物不良反應
服用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等抗菌劑後,可能出現肢體麻木的症狀,一般從手腳開始,慢慢向上蔓延,可能伴有過敏或感覺異常。
2、頸椎病
頸椎間盤突出、小關節病變等可導緻頸椎内部的空間變窄、神經根擠壓,造成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根受壓時,肩頸部的麻木感和疼痛感會放射到上肢,造成手臂麻木、沉重感。
3、糖尿病并發症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長期控制不好,可能損害神經,引發糖尿病神經病變。此時,腳麻更為常見,手麻情況較少,可能伴有刺痛或灼痛感、肢體無力、痙攣等症狀。
4、腦梗
如果突然出現單側上肢發麻,伴随同側面部或下肢麻木,要高度警惕腦梗、腦出血等急性腦血管疾病,盡快進行CT或磁共振檢查。
腦梗在發病前,患者可能出現短暫性腦部缺血,導緻身體一側陣發性麻木。如果腦部缺血的時間較長,形成血栓,症狀可發展成持續性麻木和無力。
除了肢體麻木,患者還要留意肢體無力、言語含糊不清、口角歪斜等症狀。
5、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可導緻腿部供血不足,引發一系列症狀,例如:走路較多時,出現足部、小腿酸痛;感知麻木,無法明确識别冷熱感,容易導緻泡腳時燙傷。
生理性麻木對健康的影響較小,避開刺激因素即可自行恢複。生活中,我們還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幫助改善身體發麻的症狀。
中老年人,尤其是肥胖的人,如果食指、中指或舌根出現麻木,應積極采取措施,預防腦梗。日常要定期檢查血壓、血脂,并做血液流變學檢查,規範治療。
患有風濕骨病的人群,日常應注意保暖和防潮,如果身體過度受涼、受寒,會加重麻木症狀。
适當補充維生素B1和維生素C,提高代謝功能。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有豆類、堅果類、瘦肉、芹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有綠葉菜、甘藍、青椒、花椰菜、奇異果、草莓等。
适量運動有助于血管和神經健康,緩解麻木症狀,建議在午後或傍晚到戶外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極等,但注意運動時間不可過長,運動量不要過大,運動前記得熱身。
烹調食物時,建議多用蒸煮,少用煎炸。成年人每日攝鹽量不超過6克,攝糖量不要超過25克,用油量25-30克。吃肉時,首選魚類和禽類等白肉,以瘦肉為主,同時多吃高纖維蔬菜,例如西藍花、菠菜等。
手腳麻木很常見,但如果持續時間較長,可能是疾病的早期信号,應盡快到醫院就診,以免拖延,加重病情。
#謠零零計劃#
參考資料:
[1]唐維國.肢體麻木、無力,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人衛健康,2021-05-29
[2]李全民.老年人手腳麻木,7大原因得重視,千萬别讓土辦法害了你!.保健時報,2018-11-23
[3]@經常手腳發麻的人:你有“麻”煩了.生命時報,2021-03-1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