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評“初唐四傑”時,楊炯并不滿意自己屈居于王勃之後,後世也找出了不少證據證明王勃人品不算太佳。但這“王楊盧駱”的排名,自唐代以來卻一直沒變,王勃的四傑之首當得穩穩的,為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滕王閣序》。
這篇骈文,不計标點共700餘字,洋洋灑灑,成了很多人心中千古骈文之首。當年王勃隻是路過滕王閣,見一群才子在閣中賽詩,才一時技癢寫下了此文。即興之作,用了40多個成語,至少20餘個典故,王勃讓世人見識了什麼見天才型的詩人。
這篇骈文中,大家印象最深的應該是“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關于這句詩,雖然一直有人認為,孤鹜可能并不是孤雁,極有可能是一種當地的小飛蛾,但這種說法并沒有得到普遍接受,畢竟若是這樣,則這詩的美感就降低了。
但近些年,這個千古名句的另一個版本,卻受到了不少人的推崇。原來,日本珍藏着一篇《滕王閣序》的手抄版,據說是唐中宗景龍元年日本遣唐史使手抄的,不少人認為這應該就是《滕王閣序》的最早版本。在這個手抄版本中,王勃寫的不是并非“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是“落霞與孤霧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背了這麼多年,難道我們都錯了?王勃的原作真的寫是霧而非大雁?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3個方面來考慮,就能判斷這份手抄版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了:
首先,我們得明白王勃這個千古名句并非其首創的,他是模仿而來。他仿的是庾信《馬射賦》中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芝蓋就是馬車的車蓋或傘蓋,庾信這句詩之所以高妙,能被王勃看得上,正是因為他把自然之景與射馬時人們的活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了。落花和楊柳都是自然之景,而芝蓋和春旗都是人們活動的熱鬧之景,兩相結合,才算是高級的。王勃本就是模仿了,他如果看不出庾信此詩好在哪裡,他還仿什麼?如果僅僅是“落霞和孤霧”,就是景上疊景,連庾信的原句都比不上,王勃顯然不會這麼做。
其次,我們結合上下文來考慮這個問題。在王勃這個千古名句後,緊接着的就是“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唐人寫詩是很講究的,每一句都要落到實處,上一句隻有提到了孤雁,後一句“雁陣驚寒”才有落點。
最後,關于最早版本的讨論。就算日本手抄版是景龍元年(也就是公元707年)的,但《滕王閣序》的問世時間一直都是有争議的。有人說是王勃13歲所寫,有人說是22歲,還有人說是29歲(虛歲),各種說法都有。連問世的時間都确定不了,那後世的各個版本中,哪一個才是時間上最接近原作的,顯然就更說不清楚了。
通過以上3點,我們就能發現“孤霧”一說,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不太可信。落霞與孤雁一起飛翔,秋水長天連成一片,有動景有靜景,四個絕美的景象融合在一起,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絕美的秋景圖。雖然我們無法去問一問王勃當年寫的什麼,但這14個字,改一字就差之千裡,在沒有有力的證據證明各種手抄本為真之前,我們當以此為正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