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霸數學題?大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辛酉科狀元,乃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市)人氏崔元翰,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古代學霸數學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大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辛酉科狀元,乃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市)人氏崔元翰。
崔元翰又名崔鵬,出身于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父親崔良佐,是明經科出身,做過類似于縣政府辦公室主任(主簿)這類的小官。崔良佐是個孝子,母親去世之後便辭官不出,隐居家中一邊為母親守孝,一邊潛心治學。崔良佐不僅自己學富五車,而且教子有方,孩子們都很有出息。而崔元翰的堂伯崔日用,曾經做過吏部尚書這樣的朝廷大員,并獲封“齊國公”爵号。
雖然家學淵源深厚,但崔元翰出道卻很晚。奪得狀元桂冠之時,崔元翰已年滿五十。多年不飛,一飛沖天。多年不鳴,一鳴驚人。而厚積薄發的崔元翰,就屬于這種情況。在州郡的選拔考試中,崔元翰拿了第一(解頭)。在本次進士科考試中,發揮出色的崔元翰又力挫群雄,拿了狀元。能取得這樣的科舉考試成績,已屬驚人。
然而,崔元翰的科場奇迹并沒有就此終結。在随後的制舉“博學宏詞”科考試中,崔元翰再度勇奪第一。在唐代,沒有固定的殿試制度,因而唐代科舉的“三元”,跟以後朝代特别是明清時期的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之“三元”,是有所不同的。崔元翰參加科舉考試連拿三個第一,也可以看做是位“三元”得主。因而,崔元翰就成了唐代乃至科舉制度創立以來的首位連中“三元”之人。能夠創造這樣一個記錄,崔元翰真是了不起。
事情還沒有完。有人經過考證稱,崔元翰後來又在“賢良方正”、“直言極谏”兩科制舉考試中力拔頭籌。如此說來,崔元翰就是一位有四個學位在身的“五元”得主了。在科舉考試中能有如此優異的表現,史上罕見,實在令人乍舌。
在崔元翰參加科舉考試過程中,還發生過兩段比較有趣的故事。
本科考試的主考官,是禮部侍郎于邵。于邵在看了崔元翰的卷子以後,大為稱奇,對其他考官感歎道:“這個崔元翰不得了,在十五年之内一定能成為朝廷的第一大筆杆子(“當掌诏令”)。于邵還真沒看走眼,中狀元隻有七年的時間,崔元翰就經過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等台階,進入翰林院做了知制诰。唐代翰林學士加知制诰銜的官員,承擔為皇帝起草诏書文告的任務。這種诏書文告,稱為“内制”。而中書省官員中書舍人起草的诏書文告,稱為“外制”。“内制”主要是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立後建儲等方面的重要诏書,“外制”則為一般性诏書。兩者孰輕孰重,顯而易見。崔元翰的這個角色,相當于皇帝的文字大秘,基本可稱之為朝廷的第一大筆杆子了。
雖然崔元翰在知制诰的位子上隻幹了兩年,就因故被降級,但那是由于他的脾氣性格之故,而非能力才學之因,不能說于邵眼光不準。關于個中緣由,筆者後面會予以介紹,此刻暫且按下不表。
崔元翰的第二個科舉故事,與他的弟弟有關。崔元翰的兩個弟弟崔敖、崔備,與他同榜進士及第。本科錄取進士總共才十七人,這麼少的錄取名額,崔家兄弟就占了仨,并且把本科前三名全部包圓了。也就是說,崔家三兄弟包攬了本科相當于狀元、榜眼、探花的名次,盡管當時還不這樣叫。“三崔”兄弟的科舉考試成績,比前面介紹的“三楊”兄弟,有過之無不及。崔良佐教子有方,名不虛傳
據有關野史資料記載,崔元翰那個名叫崔敖的弟弟,在參加詩賦場次的考試時,居然臨場要求主考官更換試題。聽到崔敖的要求,主考官一臉愕然,不知所措。在崔敖的一再堅持下,主考官無奈之下隻得換題。還好當時的考試題,并不是考前統一印制的。崔敖這麼幹,是有原委的。崔元翰跟一個名叫楊炎的考官交情不錯,事先已從他那裡得知了詩賦試題。這應當算是一起比較嚴重的考試洩題事件了,但此事後來是否得到追究處理,不得而知了。
兄弟三人同時參加考試,哥哥知道了試題,當然不可能自己獨享,崔敖知道此事順理成章。為了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也為了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真正憑實力獲取好的名次,崔敖才有了臨場要求換題之舉。崔敖雖然沒有大義滅親,舉報自己的哥哥有舞弊之嫌,但這種堂堂正正、不靠歪門邪道取勝的做法,還是足以讓人肅然起敬。崔家兄弟的才學,真不是白給的。即便是更換了試題,兄弟三人依然取得了極佳的考試成績。
崔元翰為人孤僻,不善與人溝通交往。并且他的性格過于剛硬,說話辦事不講方式方法,常常得罪人,上司同僚都不太喜歡他。在堅持原則的同時,善于溝通協調,外柔内剛,方為為官之上佳境界。像崔元翰這樣的性格,不太适合在官場上混。所以,崔元翰不僅沒能在知制诰位子上幹長久,被貶官後也沒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崔元翰一生好學不倦,到老也未曾懈怠。據有的曆史文獻記載,崔元翰曾依附權貴裴延齡,打擊陷害陸贽等忠直之臣。但這種說法,同正史中他的本傳所述相矛盾,也不太符合他的性格為人。
壹點号谷荻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