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琴翻天覆地?5年彈指一揮間,原來荒蕪的橫琴出現了27條高标準的市政道路、14公裡美觀實用的海堤、2.9公裡聯通多個節點的隧道……,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橫琴翻天覆地?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5年彈指一揮間,原來荒蕪的橫琴出現了27條高标準的市政道路、14公裡美觀實用的海堤、2.9公裡聯通多個節點的隧道……
《環球》雜志記者/魏蒙(發自珠海)
5年前,與澳門隔海相連的珠海市橫琴島仍待字閨中。如今,這裡完成了高标準的基礎設施,崛起了一座實行澳門法律的澳門大學新校區,舞動了一個現代旅遊業的新龍頭,獲得了一系列比特區更特的新政策,引進了一批包括港澳企業在内的多類型企業,構築了能與澳門金融業對接的金融大平台……
橫琴,一塊昔日海邊的貧瘠之地,如今正成為粵港澳緊密合作的熱土。
展覽室背後的故事
2011年,《環球》雜志記者首次踏入距澳門最近點僅有200米的橫琴時,發現這裡有一個被稱為“中心溝”的地方,還有個奇怪的院落。院門兩側的對聯是——蕩蕩水泊心氣順,涓涓溪澗懷恩德;橫批為——中南水莊。
跨過院門,一棟小樓門口挂着兩塊牌子,一塊寫着“珠海經濟特區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政府中心溝辦事處”,另一塊寫着“中國共産黨佛山市順德區中心溝辦事處黨總支部”。
在珠海,緣何出現了“順德”的字樣?院内一個“自助式展覽室”給出了答案:原來,以前的橫琴分為兩塊,共40平方公裡,一為大橫琴島、一為小橫琴島,兩島之間是條有海水流淌的大溝。大小橫琴島上,可用耕地面積僅3700畝,其中2700畝散于多處,有11個自然村,原住民4000餘人。
上世紀中葉,應當時屬廣東省佛山地區管轄的“珠海縣”的要求,同一地區的“順德縣”派出了3200名精幹的民兵,他們用7年時間,付出了5條生命,終于填平了橫亘于大小橫琴島之間的這條碩大海溝。這塊14平方公裡,面積約相當于半個澳門的土地,由此打上了“順德”的印迹。
5年前的6月,也就是在2009年,國務院通過《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并将橫琴島納入珠海經濟特區範圍。由此,沉寂多年的橫琴走向了大開發。
前三年,為告别“澳門金碧輝煌,橫琴荒草魚塘”的尴尬局面,橫琴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出讓、統一開發。再到橫琴,會發現到處都是工地,工程機械林立,開山炸石,修路整地。甚至有人說,這裡的開發場景勝過了當年深圳最初開發時的場景。
5年彈指一揮間,原來荒蕪的橫琴出現了27條高标準的市政道路、14公裡美觀實用的海堤、2.9公裡溝通多個節點的隧道……“夯實最完善的硬件基礎,是為了能在橫琴建設好粵港澳緊密合作示範區。除了路網,我們還高标準地建設了綠色電網,供水、排水系統。”橫琴新區管委會主任牛敬說。
“珠海多次填海,并建起了貫通珠海陸地與橫琴間的橫琴大橋,這才使橫琴變成了現在的106.46平方公裡。其實,橫琴還會變大,因為珠海已将橫琴南邊約3549公頃海域新增為填海區,填出的土地面積超過現在的橫琴的三分之一,也超過澳門陸地總面積,同時還超過‘橫琴控規’中規定的建設用地規模總量。”珠海市橫琴新區國土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
“順德”自然撤出了珠海的橫琴:以“十億”為單位,珠海花巨資收回了這個“中心溝”,又投入以百億計的資金,夯實地基,整理地下空間,畢竟當年以土法填海造出的土地,種莊稼、果樹,養魚可以,但建高樓不行,
雖然記載過這段曆史的這個展覽室已悄然消失,但有人仍贊歎:“站在曆史前行的節點上,回望這個小島的曆史舊影,其實寥寥的幾眼便可窺見它早有了騰飛的雄心。”
海底隧道直通澳門
如果不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在橫琴修建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環球》雜志記者不可能有這樣的經曆:從十字門水道的底部,從橫琴走到澳門的邊緣。當時,借助的是在這裡修建的一條跨境過海隧道。現在,澳門大學的師生,就是靠這條隧道,自由通行于這個占地逾1平方公裡的校區和澳門之間。
這是國内首次采用一次圍堰明挖方式修建的隧道,寬約32.2米,為雙向四車道加人行道,抗震、防洪設防标準分别為7級和百年一遇。下穿十字門水道,西起橫琴島澳門大學校區,東至澳門路凼蓮花海濱大馬路,平面呈“Z”字形,全長1570米。
橫琴新區管委會負責人回憶說:“2009年2月,我們接到的首個任務就是讓實行澳門法律的澳門大學在橫琴落地。要完成這個特殊的任務,最難的是要在3到4個月内完成所需土地的收地及補償工作。但我們做到了。”
就職于中交四航局的葉雄偉,曾是這條隧道的施工負責人。當時,他帶領工人在水中建起了兩道高9.23米、寬530米的擋水圍堰,将隧道施工區和十字門水道之水域分隔開來,并将這兩道圍堰之間的區域内的海水抽幹。之後,在海中40米深的淤泥質土層中挖深25米的超深基坑,并用316根,每根40米以上的長鋼棧橋超長鋼管樁,撐起了這條隧道的骨架。
這條隧道的施工難度很大,用工多,所需的設備也多。最高峰時日用工達1300多人,設備400至500多台。其實,當時最難的還不是施工難度,而是當時不僅資金缺乏,土地交付後,現場無水、無電、無圍牆,基礎及配套設施也嚴重匮乏。
更麻煩的是,其施工事涉珠澳兩地,有諸多的跨境事務需要協調。當時,橫琴新區要與海事、航道、水利、海關、邊防、環保等近20個部門協調。
《環球》雜志記者曾于這個新校區交給澳門大學的前5個小時進入了現場。那時,映入眼簾的是,素樸淡雅的嶺南風格與洋溢着南歐風情的建築融合一體,園林、山水點綴其中。逾1平方公裡的面積,與原來的澳門大學不到足球場大小的校園,形成巨大的反差。
“這是粵澳緊密合作的首個标志性項目。澳門回歸祖國,給土地嚴重不足的澳門發展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和機遇。”澳門大學校長趙偉說。
其實,葉雄偉并未看到這條隧道竣工和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的移交。因為,他被調派到非洲執行新的建設任務。但直到現在,他的戰友仍留在珠海,因為這支隊伍正在建設橫琴站與澳門島内軌道交通無縫連接的廣珠城軌延長線,這條線路全長約16.86公裡,其中橫琴站為地下兩層三跨明挖車站,采用島式站台。
另外,國務院已批準在珠海與澳門之間建設粵澳新通道。設置的新口岸,隻向内地和港澳居民開放,将探索實行人員證件自助查驗,常年24小時開放,“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新通關模式。
營業執照0001号
兩年前的11月1日,來自澳門的丘玉珍,領到了首張由珠海市橫琴新區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港澳台企業批準證書。她投資設立的珠海橫琴新區優越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是珠海市橫琴新區行使部分省級外資審批權後,首家登記注冊的外資企業。
僅用一天,就拿到了編号為0001号的批準證書,丘玉珍十分興奮。她笑着說,“感覺在橫琴注冊企業,和在澳門沒啥太大區别了。營商環境的改善,能給港澳投資人更清晰的預期,大家可以按原來的習慣和思維行事,一切都不陌生。”
這樣的效率,得益于橫琴以“寬進嚴管”為基調的商事制度改革。橫琴甚至創新性地實現了企業工商營業執照、刻制印章、國地稅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四證聯辦”,最快半天就能出齊證照。
香港開埠之前,澳門曾經是東方最大的貿易轉運地之一,也是歐洲人前往中國及日本經商的必經之地。香港開埠之後,澳門貿易轉運地位逐漸下降。地域面積約為橫琴島1/3的澳門,未來發展空間的不足早就顯現,多年前就有意向橫琴拓展發展空間。甚至在回歸前,就曾通過民間提出希望橫琴劃塊地給澳門開發。
在中央政府的關懷下,澳門人的這個心願已經實現:由橫琴劃出約5平方公裡的土地,由澳門特區政府統籌澳門工商界參與建設粵澳合作産業園區,重點發展中醫藥、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等産業,推動澳門居民到園區就業,以配合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和“區域商貿服務平台”。
兩年前,視察珠海時,要求橫琴勇于探索、勇于去闖,并對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粵澳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年4月,橫琴新區成立了澳門事務局,專責協調産業合作、通關便利、基建對接、法律互動等各類事務。出台了支持澳門經濟适度多元發展的11條措施,在同等條件下,土地出讓、産業建設、基礎設施等優先澳門投資,人才公寓等公共資源優先澳門企業和從業人員,并設立針對澳門的産業發展引導基金和扶持基金。這些措施,受到澳門百姓的普遍歡迎。
12月16日上午,橫琴與澳門有關方面共同啟動已取得用地的10個粵澳合作産業園項目、10個粵澳合作中醫藥産業園項目。這些項目總投資逾千億元。當日,澳門青年橫琴創業谷項目也正式啟動,為澳門青年才俊創業發展提供新平台。
此前,圍繞港澳金融次中心的發展定位,橫琴引進各類金融機構420家,區内金融類企業認繳資本達680億元,實際管理的資金規模已逾6200億元。
12月18日零時,橫琴口岸實現24小時通關。“這意味着靠一橋連接橫琴與澳門的這個口岸,已從根本上解決了兩地生産要素便捷流通的瓶頸。”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铧說。
來源:2014年12月24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26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志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