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破釜沉舟跟項羽有什麼關系

破釜沉舟跟項羽有什麼關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39


破釜沉舟跟項羽有什麼關系(破釜沉舟和項羽的故事)1

破釜沉舟的故事已然是衆所周知,自然這一曆史故事的主人公西楚霸王項羽更為世人所稱道。這位甯死不肯過江東的一代英雄,在讨伐秦朝暴政的年間确實留下了不少輝煌往事。

  項羽在秦朝完成大一統之前是楚國人,年少時已有能舉百斤鼎過頭的傳奇故事,而後成人終成為一代英雄人物,跟随他的叔父率領起推翻秦朝暴政的起義,而破釜沉舟這段故事就是發生在這起義征途中。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秦軍攻趙,趙王逃到楚地,随即派人向楚國尋求救援,于是楚王派了項羽率領二十萬軍隊前去營救趙王。當項羽率領的主力全部過了一條叫做漳河的大河之後,下令讓士兵們把所有過河的渡船都鑿毀并沉沒河底,另外還命令把軍隊裡面所有煮飯做菜的鍋都給打破,接着命令所有的士兵每人隻帶夠吃三日的幹糧。項羽這樣做的目的和決心實在之大,一方面勢必不再走回頭路,另一方面務必取得戰争勝利。由此士兵們的士氣也被鼓舞起來,并最終取得戰争勝利,把秦朝軍隊打得大敗而歸。

  經過這次巨鹿之戰,項羽的名聲也是大振,而後成了各方反抗秦朝暴政起義軍的統帥。所以說曆史上具有濃墨色彩的英雄人物,往往具備常人所無法企及的決心和幹勁,相比後來最終成為一代帝王的劉邦,項羽的英雄色彩卻濃厚得多,并被世人敬仰。

  破釜沉舟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破釜沉舟發生在秦朝末年,位于楚漢戰争前期,當時農民起義紛起,公元前207年,項羽帶領楚軍與秦軍交戰于巨鹿,大敗秦軍以解趙國之困,此後秦軍勢力一蹶不振,逐漸走向滅亡。

  秦朝晚期,由于秦王殘酷暴政,刑法徭役賦稅嚴苛,百姓民不聊生,導緻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其中陳勝吳廣是最著名的起義首領,勢力最大,各路人馬相互聯合共同讨伐秦軍。而此時,秦朝還有最後一員大将,即章邯,是秦朝軍事的中流砥柱,臨危受命,承擔起滅各諸侯軍的重任。

  章邯大破陳勝的起義軍,打敗周文幾十萬大軍,又攻破齊楚聯軍,使楚國起義軍首領項梁戰死定陶後,楚地名将盡除,認為楚地已逃不過自己手掌心,便不再放在眼裡。此後,章邯又連續攻破各路諸侯軍,大破齊魏聯軍,屢戰屢勝,使秦國在末年時期,身陷内憂外患之時能夠獲得暫時喘息的機會。

  此時關外已遍布秦軍勢力,秦朝内部争權激烈,章邯作為軍事支柱,決定北上與王離聯合,拿下黃河以北的趙國。王離拉攏趙國武将,得其投靠後章邯抓住機會出兵一舉擊敗趙兵,将趙王圍困于巨鹿城,與王離紮營形成犄角夾擊之勢。

  趙王被團團圍住不得動彈,無奈之下向各國求助,但是由于秦國過于強大,沒有諸侯敢來送死,項羽為了報項梁之仇主動請命前來攻秦,因此楚懷王便派宋義為主帥,項羽為副将,前來解巨鹿之圍,也就發生了破釜沉舟的故事。

  揭秘破釜沉舟是哪次戰役

  破釜沉舟的典故出自巨鹿之戰,秦朝末年各地起義紛起抗擊秦暴政,當時由項羽率領的楚軍與秦朝名将章邯帶領的四十萬兵力在巨鹿發生的一場重大戰役,也是曆史上少有的至今還常被世人所稱道的以弱勝強的一場著名戰役。

  公元前208年,秦軍大将章邯殺死楚軍起義首領項梁後便不把楚軍放在眼裡,于是與王離率領的20萬援軍彙合後一同進攻趙國,趙軍難以抵抗,于是逃進了巨鹿城,被秦軍團團圍住不得動彈。趙王無奈之下隻好向楚國與各諸侯求救,由于秦軍過于強大,凡是前來試探的援兵均是全軍覆沒,于是各諸侯沒有願意送死的。

  此時,楚懷王兵派兩路,一隊以宋義為主将,項羽為副将率軍北上以解巨鹿之困;另一隊則是以劉邦為主帥,直攻關中,并且楚王許諾稱誰先拿下關中,誰就于關中稱王。

  前去援趙的楚軍在進入安陽後,宋義由于畏懼秦軍兵力則按兵不動執意要等兩軍交戰多時後出兵收漁翁之利,項羽忍無可忍将其殺之,領軍渡過大河後鑿船摔鍋不留回頭路,指揮全軍奮勇殺敵,交戰多時最終大破秦軍,取得勝利。

  此次一戰,楚軍打得秦軍就此隕落,再也沒能振興,從此名存實亡。在這場戰役中,項羽破釜沉舟的大無畏決心與魄力感染了衆諸侯在後期一同加入抗秦,也使項羽聲名大振,從此确立了在諸侯中的領袖之位。

  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内容簡述

  秦朝晚年,秦國将領章邯帶軍攻打趙國,趙軍不敵,無奈之下退守巨鹿之地,即如今的河北平鄉一帶。眼看兩軍對抗趙軍難以自保,于是楚王令宋義為首将,項羽任副将,帶兵出戰前去援助趙國。

  宋義帶領軍隊前往,到了安陽這個地方的時候,停駐了46天之久,遲遲不動。這可惹得項羽着急得不行,十分不滿,多次強烈要求進攻決一死戰,以此解救被困的趙國。可宋義卻認為要等到兩軍交戰多時,秦兵疲憊不堪後出動才好出動一舉拿下。

  此時軍中缺糧士兵萎靡,而宋義卻絲毫不擔心整日飲酒作樂,項羽實在難以容忍,于是進入營帳殺了宋義,并指責他叛國,赢得了衆将士的擁戴。項羽的這個舉動震驚全國衆諸侯。

  此後,項羽立馬帶領手下所有兵馬全數渡過黃河前去支援趙國以解巨鹿之困。在渡江以後,項羽命令手下的士兵把每隻渡船都鑿沉,摔破軍中所有的鍋,燒毀軍營,隻攜帶三日的糧食,表明決心,已示決一死戰,決不後退。

  正是如此,全軍帶着向死而戰的心來到了巨鹿之處,一舉包圍了秦軍,使其無法與外界相連通,楚軍将士士氣威猛,吼聲震天,以一敵十。在經過了九回激戰以後,楚軍最終大破秦軍,引得前來增援的各路諸侯全數聞風喪膽,不敢靠近。此次一戰解救趙國之後,項羽名聲大震,回楚國接見各位諸侯時,沒有人敢正眼看他。

  “破釜沉舟”指的就是項羽這種拼死一戰,不留回頭路的決心與做法。

  破釜沉舟的相關人物有哪些

  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發生在戰役巨鹿之戰中,其中除了中心人物項羽以外,還有由于遲遲不出兵結果被項羽殺死的楚軍上将宋義以及圍困趙軍于巨鹿的秦國大将章邯,都是該典故中十分重要的人物。

  楚懷王在接到趙王的求助後派兵援助,而任主将的是宋義,項羽僅為副将,那麼這個宋義到底是個什麼人物呢?

  原來宋義是楚國的令尹,即一國的最高官職,秦朝晚期起義四起,六國複辟之後就投靠楚懷王做了項梁的手下。早年間項梁與章邯大戰,初戰告捷但宋義料定項梁遲早戰敗,還勸告齊國使者緩一步去找趙項梁便可免于一死,果然項梁戰死後他便做了熊心的大将。由于齊國使者高陵君向熊心禀報宋義料事如神之事,楚懷王便以為其深谙兵法,故令他做大将率兵援趙。可惜宋義到達安陽後,由于懼怕秦軍的兵力,執意停駐46天不出兵,欲待秦趙交戰多時兩敗俱傷後,再出兵便可坐收漁翁之利,面對軍中缺糧、兵心渙散也絲毫不管不顧,完全不理會項羽的急切之心,隻管自己吃喝,還下令凡是倔強不服者一律殺之。

  此時宋義還送自己的兒子前去齊國任相,大擺酒席,對兵士饑寒交迫也不聞不問,毫無體恤之心,盡是徇私享樂。終于項羽忍無可忍,一早進帳娶了宋義的人頭,自己發号施令,引得了衆兵推舉代替宋義成為了主将,深得部下的敬重。

  破釜沉舟近義詞有哪些

  破釜沉舟由項羽“皆沉船,破釜甑”的行為中衍生出來,成為如今老生常談的故事,表示做事情不留後路,不打勝仗不回頭、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毅精神,贊揚了下定決心後不顧一些去努力拼搏相信最終一定能取得成功的精神意志,此外它也有不少類似的近義詞。

  比如時常被拿來與之相提并論的背水一戰,都是曆史上出名的打仗時不留退路的做法,一個是沉船砸鍋燒房隻帶三天幹糧表示沒有别的選擇隻可勝利不可兵敗,而背水一戰講的是背對着水排兵布陣,必須奮勇殺敵才能得到活路,不然唯有落水一死。兩個成語都含有決一死戰的意思,唯一的出路就是打敗敵軍,體現了要麼勝要麼死的決心。

  此外,破釜沉舟的近義詞還有背城借一,出自左傳,也是指最後一戰的意思,表示背靠城牆,憑借這最後一戰來決定存亡。

  孤注一擲,出自宋史,指當時的寇準建議宋真宗親自帶兵出征的舉動就如同賭錢時把所有的錢都押作賭注一般,十分的不理智,不把皇上的安危當做一回事。這個成語流傳至今,表示在身處絕境時,一個人不惜拿出所有的力量,盡最後一搏,試圖力挽狂瀾。這個成語也與破釜沉舟的意思相近,表示不惜一切代價去改變失敗的局面,以取得成功。

  如今這些詞語也用來鼓勵在學習、工作上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夠不服輸地去克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