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代,那時的人們崇拜天象,會在秋收季節的月圓之夜,進行盛大的“祭月”活動,之後漸漸演化成了一個特定的節日。
古人對“祭月“十分重視
在《禮記·月令》一書中,便有關于“中秋”最早的記載: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這裡的“仲秋”,指的就是秋季的第二個月,也就是農曆八月。
在漢代,人們将“中秋”視為特定的時節
由此可知,早在兩漢時期,古人就已經将中秋當成了一個特别的時間節點,喝粥養身。
而與其他傳統節日相同,關于中秋節,也有着許多神話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桂”兩個故事。
“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桂”
我們都知道,嫦娥是後羿的妻子,為了保護長生不死藥而不得已吞下,才飛仙奔月;而吳剛則是因為殺了炎帝之孫伯陵,被炎帝發配到月亮上去,砍伐一顆不死神樹。
至于吳剛與嫦娥之間的關系,民間也是衆說紛纭。有說兩人是一對恩愛情侶;也有說吳剛隻是廣寒宮外,一個卑微的伐木人而已;甚至一些影視作品,将吳剛塑造成了一個觊觎嫦娥美貌的小人。
有傳說,嫦娥和吳剛是一對恩愛的情侶
但不論哪種說法,都隻是帶有主觀意識的傳說與改編而已,沒有可靠的史料充當證據。
其實“嫦娥奔月”這個故事,最早出現在商代古籍——《歸藏》中的《歸妹》一篇:
“昔者恒我竊‘毋死之藥’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
《歸藏》與《連山》、《周易》統稱為《三易》
這裡的“恒我”,也叫姮娥,即後世的嫦娥。
在書中,嫦娥不再是那個為保丹藥而飛升月宮的忠貞女子,而是淪為盜取仙丹的偷竊者。
同樣的,漢代古籍《淮南子·覽冥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怅然有喪,無以續之”。高誘注;“姮娥,羿妻;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
劉安(前179年-前122年),為《淮南子》的主編者,也是豆腐的發明者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兩篇故事的主角嫦娥,都是偷取仙藥的竊賊,這說明後世流傳的保護不死藥的版本,其實是經過藝術加工的。
唐代詩人李商隐在他的《嫦娥》一詩中就寫道: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而“吳剛伐桂”出現的時間,則要晚得多。
唐代著名志怪小說家段成式在他的短篇小說集《酉陽雜俎》中寫道:
“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随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谪令伐樹。”
《酉陽雜俎》
譯文:古人傳說月亮上有桂樹,也有蟾蜍.因此有一本奇特的書上說:月亮上面的桂樹非常高大,樹下有一個人每天都在砍樹,可是樹被砍開之後馬上就愈合了.這人名叫吳剛,西河人,因在學仙道的時犯錯,被罰砍伐桂樹.
而這,也是關于“吳剛伐桂”的最早記載。
由此可見,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桂兩個故事,一個出現在商代,另一個出現在唐朝,這中間隔了近兩千年,所以這兩人,自然也不可能存在任何關系與交集。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點贊、轉發、收藏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