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意境美
古典詩歌是詩人的情與景、心與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種感性形象,它需要感性認識和情緒體驗,王國維《人間詞話》“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說的也便是詩的“意境”。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隻注重支離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辦,學生就會興趣寡然,更談不上去體味挖掘詩的意境美了。
教師要根據古詩的體裁特點,采用形象的教學方式,充分挖掘古詩中的美育因素,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領略和欣賞美的情愫,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一、觀圖——初步感知美
詩歌是一種感性形象,就要讓學生先有最直接的感性認識,觀圖便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小學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詩都配有相應的插圖,圖上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所處的環境是具體可感的,比起文字來更能讓學生進入意境,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讓學生進入意境的第一步應是指導學生觀賞插圖。
觀賞插圖應做到細緻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細緻觀察,又要有整體的觀賞,做到點面結合。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中的《所見》這首詩中的插圖,既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牧童,也要讓學生感知這幅圖中的整體環境,從而初步感知詩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處環境:某個夏天的早晨,風和日麗,一個牧童騎着黃牛來到了一片茂密的樹林中,他身穿紅衣、頭戴鬥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隻蟬兒,柳條正随風輕輕飄動……這樣,學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種美的意境。
二、讀詩——盡情渲染美
古典詩歌是語言的精華。它凝練精辟、生動形象,往往一字千鈞、震人心靈,留給讀者許多想象的空間,鑒賞詩歌的語言,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古詩中的意境美,要讓學生在反複的詠誦過程中自行感知和體會。因此,朗讀是古詩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要體會詩的意境,也離不開讀。因此,應當把課堂教學上成詩文朗讀課。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朗讀要有新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學生朗讀時可以小聲自讀,輕言慢語,讀出韻味;還可以高聲誦讀,,慷慨高昂,讀出激情。同時注意停頓、輕重音、語調、語速的變化,讀出明快的節奏感。古詩音韻和諧,平仄錯落,琅琅上口,要讀得爽口,讀出靈感,讀出音韻美。還可以根據兒童活潑好動、表現欲望強的特點,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做一些動作和表情,既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又助于學生理解,讓學生其樂融融。如讀《小兒垂釣》時可以做釣魚的動作,将詩歌中的景象表現得活靈活現,别有一番情趣。
三、品情——深入體會美
詩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偉壯闊,絢麗纖細;有的悲涼凄婉;有的豪放曠達;有的含蓄典雅,景象萬千。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除了物還有蘊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閱讀古詩必須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為之動情。
在逐一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學生的認識較初步感知階段深化了。這時,教師應該及時地把學生帶回到全詩的把握上來,着重感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深入地體會詩歌的意境美。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情感往往和當時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系,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幫助學生體會詩中的情感。如《春日偶成》的作者程灏是宋朝理學家,他是得閑一日到大自然中遊玩,能夠忙裡偷閑并得以輕松,他的心情定是愉悅輕快的。而柳宗元在寫《江雪》時正是仕途不順之時,孤處獨立的老翁實際是詩人心情意緒的寫照。 仔細品味,一種遺世獨立、峻潔孤高、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人生境界便突現出來。學生試着帶着詩人的心情再去賞插圖、讀詩歌,進行深層的意境美的體會。
古詩,不僅僅是語言藝術,更是中國文化精神,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不僅僅是弄懂詩句的意思,更要引導學生步入詩的意境,使他們如見其景,如見其物,如見其人,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感情,受到一種文化的熏陶、感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