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萬物的起源,它時而溫柔,時而狂暴。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水一直扮演着極其重要角色,孕育出一個又一個文明。
黃河就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在中國幾千年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一直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不過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随着400多年的混戰,北方的經濟受到嚴重的損害,而南方的經濟則是得到快速發展。
等到隋朝再次統一全國之後,隋朝的政治中心還在北方,但是經濟發展最好的地方則是在南方。
為了加強南北之間的交流,同時也是為了加強對南方地區的控制,修建一條貫穿南北的運河,被隋朝的統治者提上了議程。
隋文帝時期,楊堅派宇文恺率衆開漕渠。具體操作流程就是從大興城的西北引渭水,然後根據原來漢代漕渠位置向東,經過潼關,最後再引入黃河,全長有150多公裡,這就是廣通渠。
而到了楊廣即位之後,随着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隋文帝所修建的運河已經不能滿足南北之間的交流,故此擴建運河迫在眉睫。
公元604年,也就是楊廣登基的第一年,他就派人建陽渠故道、汴渠故道整合在一起,并且命名為通濟渠,也是在這一年,他又派人修繕東漢陳登所建的邗溝直道。
公元908年,楊廣又征發大量民工疏浚漢代屯氏河、大河故渎與曹操所開白溝為永濟渠,這次修建規模之大、投入的人數之多,讓人驚歎,史書記載一共投入“百餘萬人”,要知道隋朝的總人口也就4000多萬。
公元610年,楊廣又派人疏通春秋時期的吳運河與秦朝的丹徒水道以及南朝的運河聯合在一起,将其命名為江南河。
經過六年的努力,楊廣開辟了從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還有從京口到達會稽的江南河;還有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的永濟渠。
一:隋炀帝開鑿大運河的正面評價
大運河的修建,對于中國曆史來說,無非是一場大的巨變。它不僅加強了南北兩地的交通,也使得運河兩岸的城市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
在隋朝統治時期,大運河的修建,加強了隋政府對南方的控制,維護了全國的統一,也加強了中央集權。
此外南方經過南朝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糧倉。而随着關中經濟的衰落,南方的糧食成為隋朝北方的重要物資,大運河的修建,使得南方的糧食更好地運到北方。此外,大運河的開鑿對後世南北兩地經濟、文化的交流都有積極的作用。
二:隋炀帝開鑿大運河的負面評價
大運河的修建對隋朝一代,乃至以後的朝代都有一項利民利國的工程。然而對于參與修建運河的老百姓來說,可不是一個好工程。
春,正月,乙巳,诏發河北諸軍五百餘萬穿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丁男不供,始役婦人。——《資治通鑒》
從《資治通鑒》的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楊廣為了修建大運河,從過年的時候就讓老百姓們來參加徭役。因為人手不夠,楊廣不僅讓男人們幹活,也把女人招來繼續開鑿大運河。
老百姓都來修運河,那老百姓家裡的田就沒人種了,沒人種田,老百姓們又要吃啥呢?所以這次修建大運河,死傷的隋朝老百姓不計其數。活下來的,也看不到明天的希望,幹脆直接起來造反,推翻楊廣的統治。
另一方面,随着大運河的完工,南方的糧食可以快速運到北方邊境。所以渴望建功立業的楊廣迫不及待地發動對高句麗的戰争。三征高句麗之後,隋朝的老百姓又被楊廣整得不行。
一個王朝隻有依靠人民才能長治久安,而楊廣挖空心思折騰他的人民,最終人民都走向了他的對立面,隋朝也因此轟然倒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