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五世長者方知飲食

五世長者方知飲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2 02:35:34

上周我們介紹梁冬和紅葉談中國飲食文化分享孔子的文化觀和藥食觀《從君子不器談到關于喝水的學問》紅葉提到了慎選水源不同的水對我們身體影響很大水,有很多種吃法和喝法當不知道哪些水是好水的時候我們的另一個選擇是——從蔬菜、水果中攝取水每天每種都是學問

因為水果和蔬菜中蘊含的水,都通過了生物膜的過濾,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講,就是增加了水的陽氣,對人體是有益。

蔬菜一般我們做熟了吃,不會陰寒太重,選擇水果,就要避免寒性重的水果。

五世長者方知飲食(五世長者方知飲食)1

五世長者方知飲食(五世長者方知飲食)2

陰寒的水果,常見的有梨、西瓜。

梨,從造字上看,從“利”,“利”是下痢腹瀉的意思。

西瓜,中醫叫它夏日白虎,也是寒性很重的。奇怪的是,有的人吃西瓜居然會上火!有種解釋說,西瓜瓤是紅色的,所以吃西瓜會上火。這,當然不對!實際上,個别人吃西瓜上火,是因為西瓜有很強的利尿功能,尿排走後,人體内的水液少了,相對進入到一種缺水狀态,就呈現所謂的“上火”。

往期回顧西瓜 · 這紅綠間的樂趣你了解嗎? | 正安

寒涼水果還有香蕉。很多人香蕉當飯吃的。“男性我不敢說,因為男性還有别的機制。女性,一般都會臉色灰暗。”紅葉說。

有哪些水果熱性的,可以吃呢?水果,嚴格地講沒有太熱的。有一些水果是溫、平的,比如桔子是溫性的,杏子、李、桃,相對來說性平;南方的榴蓮是溫性的。

喝水是門大學問,吃水果是門大學問。其實每一天,每一種生活,都是一個大學問。

夫禮之初始于飲食

再說回到孔子。

雖然孔子生活在颠沛流離的戰國時代,但是孔子對于生活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孔子把飲食作為了解禮樂的最基本出發點。

五世長者方知飲食(五世長者方知飲食)3

《禮記.禮運》:“夫禮之初,始于飲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困,人之大惡存焉。”

飲食和男女之事,實際上是人生最大的兩個欲望,或者稱驅動力。

傳統文化實際上是以一種很飄逸、很自由的心來面對這一切的。後世儒家的思想極度拓展以後,才慢慢羞于談男女了。儒家以孔子為代表,孔子的思想根源并不完全是我們後世所見到的這種儒家思想。

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

“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源自曹丕的《與群臣論被服書》。

意指講究被服、飲食需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閱曆和經濟條件,大體上隻有連續三五代富貴的傳襲,才能真正有所領悟怎樣穿衣怎樣蓋被 ,怎樣選擇飲食。(三、五隻是一個概數,并非确指。)

而且,學吃東西比學穿衣服難度大多了。

五世長者方知飲食(五世長者方知飲食)4

紅葉說,我是通過學習中醫來學習飲食的。從飲食的很多理論裡,可以反推出很多中醫的理論。

禮記中關于飲食最主要的思想是:“甘受和,白受彩”。意為甘美的的東西容易調味,潔白的東西容易着色。

中國人吃飯的傳統,是飯菜交替入口,吃一口飯,吃一口菜。這樣,一方面通過飯養胃,另一方面清除掉前面那口菜的餘味兒,能更好彰顯下一口菜的美味。這是中國飲食的方法和理路。

而現在很多人隻吃菜不吃飯,對健康是很不利的。也品嘗不到菜的美味了。

五世長者方知飲食(五世長者方知飲食)5

五世長者方知飲食(五世長者方知飲食)6

五世長者方知飲食(五世長者方知飲食)7

《黃帝内經·素問·咳論》中的:“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與“甘受和,白受彩”道理相通。五髒六腑的病變都可能反應為咳嗽,不要把所有的咳嗽歸到肺。

而“白受彩”和“甘受和”還代表人養生的兩個最主要的方面:一個是養脾胃,甘,代表的是脾胃;一個是養肺,白,五行上是屬肺的。

現在中醫教材,誤解了很多傳統文化養生的根蒂,比如比較重視肺和腎。

腎是先天之本,“所謂的先天之本就是我們後世是動不了了,它就在那兒了,你改它也沒用”。

說句題外話,很多人找我看病的小夥子,腎虛。說自己腎虛,實際上是心虛,是内心層面的問題。比如說,幹了一些他自己認為不正确的事情,自己接受不了的事情,反應在軀體上。又比如說,多喝了水了,腰又酸了,覺得自己腎虛了……實際上全是心裡層面的心虛。根本涉及不到身體層面的問題。如果那麼年輕就腎虛了,我們中國人能創造兩個世界第一嗎?繁衍這麼多人口,族群延續這麼長時間。這兩個第一,說明首先,中國人的腎氣不可能弱;其次,中國人本質上不是一個性保守的民族,中國人對于“男女”,是很開放的,諱言是後世的事情。——紅葉人莫不飲食也而鮮能之味也

“人莫不飲食也,而鮮能之味也!”《中庸》第四章中紀錄的孔子語錄。今天我們還在重複這個誤區:注重營養,而不注重滋味兒。

想起了蘇東坡,他酷愛吃河豚,有人勸他:吃河豚弄不好會吃死人的。“值衲一死!”——這個美味兒,值得我去冒險,冒生命的危險。可愛的超級吃貨蘇東坡說……蘇東坡是一個很知味的人啊!

又比如,《三國志》中記載一個吃雞肋的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兒,孰可惜也!”這話是楊修說的。反映曹操當時對他的心态——要扔掉它,覺得有味道,舍棄不了;但要吃它,又沒什麼肉。很可惜的一件事。

這句話到後來不知腫麼演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完全失去原來的意思,把味道和營養,弄颠倒了。

五世長者方知飲食(五世長者方知飲食)8

五世長者方知飲食(五世長者方知飲食)9

五世長者方知飲食(五世長者方知飲食)10

曾經古人很了解飲食味道啊。中國人發展出了吃瓜子這個本事,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喜歡吃瓜子的一個民族。

瓜子顯然吃不飽,瓜子代表的是香。中國人吃瓜子,主要為了消遣,是一種心理的追求。

中國古人就超越了吃東西僅僅為了吃飽、裹腹的階段。

台灣大文人張啟軍老先生特别好吃,他寫了一本《烹調原理》。其中談到中國人獨特的優秀而高貴的育種理念。

中國的東西好吃,是多少年來育種、選種培育出來的,不是天生就好吃。古人培育品種以“好吃”為目标,現代人培育新品種以賺錢為目的,要選擇長得大、長得快、成本少的品種。

遺憾的是啊,這一類的東西多半不好吃。兩種不同的育種觀,是志趣上的區别,更是心靈、藝術層面上品味追求的區别。

五世長者方知飲食(五世長者方知飲食)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