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志願者
志願者餘漢明 長江日報記者史偉 攝
青年戰隊
志願者熊友明 長江日報記者史偉 攝
心理疏導師
志願者蔡飛 長江日報記者史偉 攝
醫療物資轉運人
志願者劉丹 長江日報記者史偉 攝
餘漢明:
多跑超市不懂就問盡力為居民買到想要的物資
心語
參加戰“疫”後,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名志願者服務他人的價值和成就感。
20歲的餘漢明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學院2018級學生,真正的00後,也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疫情出現後一直留在武漢。
全市小區開始封控後,餘漢明明顯感到生活上出現了很多不便,他身邊也有年邁的空巢老人無法及時得到社區的照顧,便想着為他們做點什麼。
2月23日,武漢市啟動實施“志願服務關愛行動”,全市範圍專項招募“志願服務關愛行動”志願者。得知消息後,餘漢明和父母商量,想報名參加,為社區裡的居民買菜買藥。
話一說出口,父母剛開始有顧慮,“我理解他們,因為我讀的飛行員班,身體比什麼都重要,萬一感染了,後果不敢想象。”餘漢明說,後來,他反複給父母保證,一定會保護好自己,父母同意了。
2月27日,餘漢明正式上崗,成為硚口區中山社區玉帶彙景苑社區的一名志願者。
志願者的工作内容說起來簡單,幹起來複雜。每天晚上9點前,餘漢明要整理好小區裡居民們第二天要購買的物資清單,确定第二天的采購路線;第二天8點半開始在小區門口值守,10點開始采購。
“榨菜不要袋裝的,要那種下飯菜;粉絲要龍口牌的,不要其他的……”居民們的要求各種各樣,對從沒做過飯的餘漢明來說,這些遠比解答一道競賽題難得多。他細心地把這些要求一一記下,多跑幾次超市,不懂的地方就問超市員工,“開始的時候确實焦頭爛額,現在慢慢好多了。”
其實,餘漢明覺得,最難的問題不是分辨哪個套餐性價比高、哪個牌子的豆制品更好,而是居民說了想買的東西,自己跑了幾條街幾個超市都買不到時,該如何跟他們解釋。“我總是把跑了哪些地方,确實買不到說得清清楚楚,然後說,‘現在是特别時期,買不到東西您能不能暫時克服一下,等疫情過去了再好好彌補’?”餘漢明說,很多居民在聽到他的解釋後,表示理解并非常感謝他。
前幾天,餘漢明給社區裡一對空巢老人送菜送藥。老兩口中的爺爺已經半癱瘓在床,奶奶身體不好,不能出門。他發現,兩位老人連口罩都沒有,當即就把自己随身帶着的口罩送給了他們。
爺爺說,“身邊的人不是親人,但勝似親人,很暖心。”這句話讓餘漢明深深感動,“參加戰‘疫’後,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名志願者服務他人的價值和成就感。”
餘漢明說:“我想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是年青的一代,也是代表希望的一代,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我們的隊伍,大家一起守望相助,共度難關,武漢必勝!”
【記者手記】
武漢所有社區實行封控,讓市民安心宅在家,解決“最後100米”的問題至關重要,“志願服務關愛行動”中的志願者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體。
面對疫情,許多90後、00後挺身而出,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餘漢明說,他當志願者,學會了快速有效地買菜買藥、在電話裡跟人溝通、如何上門和老人拉家常,還收獲了成就感和責任心。
老人的一句“很暖心”讓餘漢明收獲了成就感,其實,也正是無數服務在社區的“志願服務關愛行動”志願者們,用帶着溫度的行動,将黨和政府的關愛帶到了居民身邊。
(長江日報記者陳玲)
漢陽區青年戰“疫”志願服務隊:
冒雪為援漢醫療隊送物資任務一來大家搶着做
心語
在我們志願者群裡,隻要任務一來,大家都出來搶單。
心理咨詢、運送物資、建隔離點、轉運患者……戰“疫”期間,漢陽區在全市率先組建一支青年志願服務隊。他們不顧個人安危,聞令而動,堅守初心,隊伍在一個個突擊任務中不斷壯大,從幾十人發展到近300人。“我最擔心的是志願者的健康和安全,好在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志願者被感染,也沒有一個人離開不幹了。”4日,該志願服務隊領隊熊友明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一個多月來,他每天都被感動包圍着。
熊友明是漢陽區團委一名工作人員。離漢通道暫時關閉後不久,他就萌生要拉起一支志願者隊伍的念頭,“肯定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1月30日,共青團武漢市委、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向漢陽區捐贈951箱洗衣液和1.5萬隻口罩。漢陽區團委迅速組建16人的青年突擊隊,僅用4個小時就将捐贈物資送達防疫一線。
2月1日,漢陽區公開招募疫情防控工作志願服務隊,面向各界招募青年志願者,覆蓋醫療救護、便民服務、秩序維護、心理援助、宣傳引導、關愛幫扶等10大類,并提供專業的崗前培訓。
“公告發布第一天就有138人報名,其中100人通過資格審核。”熊友明在2月1日的戰“疫”日記中這樣寫道:“這讓我的内心充滿鼓舞。”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熊友明與志願者們并肩作戰。
2月7日,熊友明與志願團隊接到搶建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隔離點的任務。27名志願者迅速集結,短短5個小時,500張床鋪當天即全部鋪設到位。次日,這批志願者連續作戰,又參與搶建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隔離點,又有13名志願者前來支援,240張床位在當天就鋪設完成。
2月14日,雨雪降溫的前一天,有企業捐贈500件羽絨服和500件長褲給漢陽區。下午5時收貨後,志願者工作群征集5台私家車和7名志願者。經過兩個小時的奮戰,志願者冒着寒風将303套羽絨服送到山東援漢醫療隊駐地。
第二天,熊友明又和幾名志願者冒着大雪,開着4輛私家車,将197套羽絨服交給漢陽區援漢醫療隊保障組,用于保障四川醫療隊。2月16日,得知廣東省援漢醫療隊需要5輛車運送物資,志願者們再次集結出發,及時将車送到廣東援漢醫療隊駐地。
“在我們志願者群裡,隻要任務一來,大家都出來搶單。”熊友明說,有一名空姐堪稱“搶單王”,從搶建隔離點,到冒雪送羽絨服,每一個活動都能見到她的身影。後來,熊友明才知道她家有6位确診患者,均被治愈。她很幸運,不是密切接觸人員。她說,勇敢地站出來做志願者,是為了回報國家和社會。
熊友明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青年人擔當大任的魄力,看到了他們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勇氣,看到了奮發有為、向上向善的精神品質。”
【記者手記】
疫情當前,志願者的挺身而出顯得格外可貴,尤其是參與緊急任務的志願者,跟時間賽跑,挑戰自我。每一次搶單前,他們都做好打仗的心理準備。采訪中,聽說有位志願者給領隊發了一封請戰書,文字間流露出強大的決心。熊友明等漢陽青年志願者隻是全市廣大青年志願者群體的一個代表,在商超和社區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志願者在堅守崗位。
(長江日報記者萬淩)
蔡飛:
為鄰居們解決實際問題我是群主要看好家
心語
就在今天,不少鄰居在朋友圈裡說“好幸福”。看到這些,我心裡好欣慰!
1984年出生的蔡飛住在江岸區球場街道同慶閣社區馨悅國際小區。臘月二十七(1月21日),他已經和愛人按照原計劃回到了老家——荊門市沙洋縣。“剛到老家,武漢的疫情突然就嚴重了起來。”蔡飛說:“我曾經在小區搞過業委會,還是小區業主群的群主,天天都在關注群裡的消息。”
眼看着疫情一天一天嚴重起來,蔡飛再也坐不住了。“我要回武漢。”他說:“我和愛人商量過了,要回武漢的家,但是我媽媽擔心我們,加上荊門和武漢都交通管制了,又是要辦證明,又是電話聯系,硬是在2月12日才回到武漢。路上還特别不好走,到處都是卡口,平時3個小時的路,結果7個多小時才到。”
剛剛回到武漢,親眼看到的情況還是讓蔡飛吓了一跳,在小區裡,他碰見了一個鄰居,穿着兩層雨衣,戴着口罩、護目鏡,還套上了頭盔。“可見當時我們小區的人有多恐慌。”
一到家,蔡飛第一時間去社區報到,成為一名志願者。他說:“我在長江航道測量中心工作,我們單位有不少人已經成為志願者,我是團委書記,更加不能落後,從業主群裡的消息來看,小區的鄰居們也非常需要幫助。”
當上志願者後,蔡飛拉上了也曾在業委會工作過的鄰居鄭浩,兩人成為小區的第一批志願者,開始在小區門口值守。他以身示範,在做好防護的情況下,告訴大家,要科學看待病毒,在業主群裡對鄰居們進行心理疏導。
“光說肯定不行,還要為鄰居們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吃什麼?”蔡飛說:“我們依托業主群,為大家搞團購、送物資,慢慢地業主群裡多了感謝,多了理解,和諧了很多。”
“現在,疫情慢慢向好的方向轉化了,小區的志願者也有了二十多個人了,我們又開始滿足居民們的個性化需求。我已經為大家立了規矩,大宗的米面油還是在大群裡統一團購,個性的需求,誰發起,誰就當臨時團長,但在志願者的監督下,另開小群,這樣,既保證了基本需求,也讓一些鄰居的宅家生活更豐富滋潤些。”蔡飛說:“就在今天,不少鄰居在朋友群裡說‘好幸福’。看到這些,我心裡好欣慰!”
【記者手記】
從相對安全的沙洋縣農村“逆行”回漢,蔡飛的理由是:我是業主群的群主,群主不是個官,但也要帶個頭。
蔡飛說:“我在單位是團委書記,在老家的時候看到青年志願者在行動,越看我就越感動,當時提出要返回的時候,有人還問我,回來幹什麼,我就是想做點事,把自己的家園看好,不能什麼都不幹。”
樸實的想法,樸實的行動,蔡飛自覺地走向戰“疫”前線,用自己的行動改變身邊的人和事,“人人看好自己的家園,就能走向最後的勝利。”
(長江日報記者吳昊)
劉丹:
聯系校友積極募捐為醫院運送物資9000多件
心語
我必須回武漢,非常時刻要為武漢做點事情。
從事文化工作的劉丹原來在深圳打拼,2018年,響應武大校友資智回漢号召的他返回故鄉,在武漢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2020年元旦後,他已經回深圳和妻子兒子團聚了,但是,從一些武漢醫生朋友那裡了解到武漢正在發生的情況,“我必須回武漢,一個原因是我的父母親還在武漢,再一個就是非常時刻要為武漢做點事情。”1月14日,他回到了武漢,和父母住在江漢區水塔街聯保社區。
“回到武漢後,我就開始聯系在北京和深圳等地的校友和企業家朋友,一起參與行動。”劉丹說:“我們目前已經有300多位各界校友在積極募捐,執行小組分為發起、募捐、法務、采購、信息、配送等崗位,形成積極有力的志願者組織。”
因為劉丹身在武漢,所以物資到了武漢後,接收、分發、送達目的地等,這些大多都是由他負責。
劉丹說,春節前後,醫院物資緊張,為了直達一線醫院科室,他和志願者配送小組,從大年初一到現在,冒着危險和嚴寒,為中心醫院、協和醫院、火神山醫院、兒童醫院、空降兵軍醫院、一醫院、中醫院、優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等9家醫院的一線科室捐送防護衣、隔離衣等累計約9000餘件和900桶酒精。
“我是搞文化工作的,在武漢開發了以民衆樂園和工藝大樓為主題的《漢口記憶》文化項目。而現在,我正親身走在曆史裡,在這段時間,我看到聽到了太多感動的事情,這些情景成為正在發生的漢口記憶。”
劉丹說,武漢下雪的那一天,有一位确診的單親母親委托他去看一下同樣染上新冠肺炎的2歲女兒。“當我們進入兒童醫院新冠病區,用手機和這位媽媽視頻時,兩歲的孩子咿咿呀呀地叫着‘媽媽、媽媽’,小手在屏幕前使勁揮,拼命地想去觸碰媽媽,想要媽媽抱抱。看到這個場景,我和志願者同事,兩個大老爺們,都不禁淚濕了眼眶。”
現在,這對母女都已經治愈出院。“看到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就是最好的漢口記憶。武漢,無愧于是個英雄的城市;武漢人,無愧于是英雄的人民。”劉丹說。
現在,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劉丹說,我們已經将捐贈對象調整到街道辦、社區以及公安、環衛等社會一線工作群體。目前,已累計為十餘個街道及兩個公安分局上街幹警、6個社區醫院捐助了防護服隔離衣3000餘件、口罩2000個、醫用酒精700桶,累計運送發放了30多噸蔬菜到9個社區。
【記者手記】
從劉丹的眼神裡,我看到的不是疲憊,而是一種堅定的信心。“有一次,在送物資去火神山醫院的時候,淩晨兩三點,突然大霧籠罩,幾乎是伸手不見五指,但是這些物資必須4點送到。我和司機一商量,還是一頭紮進了濃霧,有二三十分鐘,出了霧團以後,我的後背因為緊張全部汗濕了,但是隻要咬牙沖過來,就是一片風清氣朗,武漢一定會這樣。”
(長江日報記者吳昊)
本版統籌:蘭家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