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
漢族信仰的遠古五大神山,分别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南嶽衡山。
道教将五嶽列為洞天福地,即神仙修仙居住之所。晉代葛洪《枕中書》稱: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額預氏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赤帝,治衡霍山;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華陰山。”
五嶽崇拜由來已久,來源于遠古時期先民對“金木水火土”五種自然形态以及由此衍生的五帝原始信仰。
南宋道教學者金允中稱“五老上帝者,五氣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及其見于天文者,則為五星,或為五帝座。…凝質具體,遂為五嶽,…是為五嶽之帝。…下至于物,為金木水火土,于事為帝,于人為五髒,皆此五氣也”。
故“以理言之,莫若随五氣之所寓而稱,在天中則稱五老上帝,在天文則稱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靈則稱五方五帝,在山嶽則稱五嶽聖帝,在人身則稱五髒神君。”
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泰山居東方屬木,色為青色;華山居西方屬金,為白色;恒山居北方屬水,為黑色;衡山居南方屬火,為赤色;嵩山居中央屬土,為黃色。
《封神榜》中稱五嶽大帝分别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黃飛虎),乘五色神牛和金眼神鷹;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崇黑虎),乘火眼金睛獸和鐵嘴神鷹;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聞聘),乘青骢馬;北嶽恒山安天玄聖大帝(崔英),乘黃彪馬;西嶽華山金天願聖大帝(蔣雄),乘烏骓馬。
随着原始神教崇拜的發展,以及與道教、佛教等的逐漸融合,民間逐漸将五帝與五嶽拟人化。
遠古時期的統治階級自殷周時便開始祭掃五嶽,《周禮》《禮記》中有詳細記載。《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以狸沈祭山林川澤。”《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渎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漢宣帝時,對五嶽的廟把形成制度,“自是五嶽、四渎皆有常禮。”五嶽的真正形成是在漢武帝前後,人們認為五嶽有通天地、興風雨、主萬物生長等功能,當時把五嶽祭祀制度沿襲形成法典。
唐代始五嶽封禅日漸隆重。唐武後垂拱四年(688)封中嶽為中天王。唐明是先天中封西嶽為金天王。開元十三年(725)封東嶽為天齊王。天寶五年(746)封南嶽為司天王,北嶽為安天王。
五嶽在宋代被封為帝。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十五日诏泰山天齊王,加号仁聖天齊王:四年(1011)二月二十一日加号西嶽為順聖金天王;二十六日诏加中天王為崇聖中天王;五月加中嶽曰中天崇聖帝,西嶽曰金天順聖帝,北嶽曰安天元聖帝。五嶽稱“帝“由此而始,以後總稱”五嶽大帝“。
明洪武帝年間不顧前代帝王定制,诏定神号:五嶽稱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恒山之神。但時至當時,五嶽稱帝已深入民間,故民間稱“五月神”時仍帶帝之封号,神之稱謂已無太大意義。
《月令廣義·圖說·五嶽真形圖》這樣說:“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為五嶽祖,生掌人間生死貴賤修短。衡山主掌星象分野,水族魚龍。嵩嶽主掌土地山川,牛蘭食喚。華嶽生掌金銀銅鐵,飛走蠢動。恒嶽生掌江河淮濟,四足負荷等事。“
五嶽之中,以東嶽大帝為尊。
古代帝王登極,必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帝以保佑政權昌運長久。
東嶽泰山
東嶽泰山居五嶽之首,《月令廣義·圖說·五嶽真形圖》說: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為五嶽祖,主掌人間生死貴賤修短。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說: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
東方朔《神異經》稱:盤古終世之時,其子名赫天氏。時有三皇代出,赫天氏乃入居一山,于此時代代相傳,故其山後即名岱宗泰山。
赫天氏有子胥勃氏,胥勃氏子玄英氏生二子,長名金輪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彌輪仙女。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入腹,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後稱東畢帝君,次子金虹氏,後稱東嶽帝君。又《三教搜神大全·東嶽傳》稱,東嶽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羲氏時封為太歲,掌天仙六籍。
泰山以歲為姓,以崇為名,被尊為太華真人。太歲者,乃五代之前無上天尊所都之地,可見古人認為泰山峻極于天,是人神相通的地方,所以秦漢之前帝王登極,必須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帝以保佑政權昌隆長久,尊泰山之神為東嶽大帝。
在中國曆史上,從秦始皇到清乾隆皇帝,曆代均曾到泰山進行過封禅祭祀活動。帝王登封泰山,是天下太平國家興旺的标志。
所謂封禅,據《史記正義》雲: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禅。神道屬天,王者即封泰山以報天,則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屬地,王者既禅泰山下小山,如雲雲、亭亭、梁父、蒿裡諸山以報地,則雲雲、亭亭、梁父、蒿裡諸山有鬼道矣。封禅即表: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之意。
秦始皇統—六國後,于公元前219年就曾親自率領群臣祭泰山、梁父,行封禅禮。之後,秦二世胡亥、漢武帝、東漢光武帝、章帝、安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幾度封禅。
民間祭祀泰山神,認為泰山是人死後靈魂的歸宿地,泰山神則是陰間鬼魂的最高主宰。漢代《孝經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孫,主召人魂。《後漢書·烏桓傳》其惜謂人死,則神遊赤山,如中國人死者魂歸岱山。
《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經》稱東嶽大生天齊仁元聖帝:氣應青陽,位尊震位,獨居中界,統攝萬靈。掌人間善惡之權,司陰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嶽,懲奸罰惡,靈死注生,化形四嶽四天聖帝,撫育六合萬物群生。從而使東嶽泰山神從掌管陰魂的陰王—躍而為掌人間善惡注生錄死的大帝。
泰山是五嶽中惟一未變更過主體的山嶽。
西嶽華山
《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亦雲:“西方華山君神,姓诰名郁狩。西嶽華陰将軍,姓鄒名尚。
《隸釋》稱:“西嶽祭視三公者,以能興雲雨,産萬物,通精氣,有益于人。其德體明,則有祯祥,荒淫臊穢,笃災必陣。因渎祭地,嶽以配天。”
至于西嶽大帝的神職,《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引《雲笈七羲》曰:“少昊為白帝,治西嶽。上應井鬼之精,下鎮秉之分野。”《曆代神仙通鑒》卷四:“元始日臯陶是西嶽所化,敕為素元耀魄大明真君,主管世界珍寶五金之屬,陶鑄坑冶,兼羽毛禽之類。”
據《雲笈七羲》卷七稱,西嶽大帝形象為服白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開天通真之印,乘白龍,領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
南嶽衡山
《史記·封禅書》稱漢武帝五年(前106年)登禮潛之天柱山,号曰南嶽。此南嶽并不是今天湖南南嶽衡山,而是指今天的安徽霍山,當時也稱潛山、衡山,在唐以前被列入五嶽。
唐以後改安徽南嶽霍山為湖南南嶽衡山。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三引《衡嶽志》曰:唐太宗貞觀(627-650年)中定祀南嶽衡山于衡州。
衡州即今天的湖南衡陽市,衡山縣即今之衡山縣。
據道經《太仙求仙定錄尺素真訣玉文》《上情衆經諸真聖秘》等道經記載:南嶽君諱祝昌,南嶽衡山君,姓諱洋光,頭建八朗寶光玉冠,衣赤錦飛裙,披神光绯文之表,帶封靈制魔之章,乘赤霞飛輪,從南嶽仙官十二人。
《雲笈七羲》卷七亦曰:南嶽衡山君,領仙七萬七百人,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青龍。并稱霍山為其儲君,青城山為其丈人,廬山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龍皆為赤色。這是因為五行之中,南方色赤。
至于南嶽大帝的神職,《曆代神仙通鑒》卷四認為其主于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鱗甲水族變化等事。又有稱伯益乃南嶽之後身,而伯益相傳是禹時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授伯益,伯益辭而隐居,至今在南嶽衡山仍有當年大禹治水的禹王石。
中嶽嵩山
中嶽大帝是五嶽中信仰起源最早的神。
《山梅經·中山經》稱少室太室,皆冢也;形象為三首、豕身、人面,可見中嶽神的形象是半人半獸,符台早期自然崇拜的特點。
中嶽由太室少室二山組成,因其鄰近洛水和古都洛陽,故在五嶽中地位較高,為五嶽中率先得到帝王封祀者。《中嶽嵩山太室石閥銘》曰:嵩高神君,岱氣最純。春生萬物,膚寸起雲。并天四海,莫不蒙恩。聖朝肅敬,衆庶所尊。
至于中嶽大帝的名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曰:中央嵩山君神,姓壽名逸群。中嶽嵩高山将軍,姓石名玄。一雲嵩山君角昔生。東方朔《神異經》雲:神姓恽,諱善。引《無上秘要》雲:中嶽嵩山君,姓角諱普生。
另外《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所引《五嶽名号》《神異經》中還記載了中嶽大帝的神職。《五嶽名号》稱其:主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稻。《神異經》則稱:中嶽者主于世界地澤川谷溝渠山林樹木之屬。
北嶽恒山
北嶽大帝在五嶽中地位較低,其山指山西渾源縣的恒山(高氏山)。
在清順治以前,帝王所祀的北嶽并不是高氏山,而是河北曲陽的恒山,又叫常山、大茂山。
據《清朝文獻通考·都社考》十載直到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改祀北嶽恒山于山西渾源州。
關于北嶽大帝的來曆,說法亦不一,《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四引《恒嶽志》曰:颛顼氏為黑帝,治太恒山。《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雲:北方恒山君神,姓登名僧。北嶽恒山将軍,姓莫名惠,一雲恒山君伏通蔭。《曆代神仙通鑒》卷十五亦雲:“北嶽無慮山(太乙總玄)郁微洞洲無極真君晨颚。”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還記載了北嶽大帝的神職,文曰:北嶽者,主于世界江河淮濟,兼虎豹走獸之類蛇蛀昆蟲等屬。同時《曆代神仙通鑒》卷四亦曰:元始日契乃弱嶽轉世,今為郁微洞元無極真君,主世界江河湖海淮濟徑渭,兼虎豹走獸之類,蝓蛇昆蟲,四足多足等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