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講一位藏族老人生活的電影

講一位藏族老人生活的電影

娛樂 更新时间:2024-06-27 02:31:05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講一位藏族老人生活的電影(這位藏族青年把電影拍成詩)1

電影《回西藏》劇照。

今年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導演陳國星攜手藏族青年導演拉華加,帶來了電影《回西藏》。

《回西藏》講述了首次前往西藏進行援藏工作的“老孔”,在機緣巧合下結識曾在内地讀過書的“久美”,并請其擔任翻譯,最終成為一生的朋友的故事。

沒有“外來視角”,沒有煽情片段,兩個青年一面接納彼此不同的原生文化背景與思想觀念,一面相互扶持為當地鄉民做事。

電影節首映後,有人評價,全程沉浸于故事中,直到最後大銀幕上浮現出孔繁森和阿旺曲尼的合照,才将“老孔”和現實原型對上号。有人感慨,原來主旋律電影也可以拍得如此浪漫,如此文藝。

日前,藏族青年拉華加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帶觀衆在詩意光影中再一次“回西藏”。

以小切入點完成大主題

陳國星曾執導過《橫空出世》《孔繁森》等主旋律佳作,獲得第2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故事片獎等重量級獎項。

上世紀90年代,導演陳國星執導的電影《孔繁森》上映,感動了無數人。陳國星後來偶然了解到,一位名叫阿旺曲尼的藏族老人,年輕時曾為孔繁森擔任過藏語翻譯。這段真實的事迹,給陳國星帶來了新的靈感。

當陳國星開始帶團隊打磨《回西藏》劇本時,他希望找到一個年輕一代導演共同創作。該片藝術指導萬瑪才旦向他推薦了拉華加。

青年導演拉華加生于1989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曾執導佳作《旺紮的雨靴》,是“藏地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并擔任《塔洛》《清水裡的刀子》《氣球》等影片的執行導演。

拉華加參與到《回西藏》影片創作中,他那時感受到的劇本氣質——“這是一個比較常規的故事,但切入點很有意思”。

拉華加說,相較于陳國星導演前作展現的人物年齡段,這次他們要展現的是一位援藏幹部年輕時期的故事,因而呈現出不一樣的氣質。為了貼合角色,他們選擇宋洋這樣有特點、對作品真誠的青年演員來演繹。

陳國星認為這部影片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回西藏》與之前的作品相比,故事的切入點更小。創作過程中,他們有選擇地對真實人物的經曆進行切割和再連接,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這部電影在表現手法上更藝術,沒有用傳統戲劇手法起承轉合去講一個故事,很多時候更加注重表達情感和感受”。

拉華加指出,片中藏族翻譯久美的角色,他們處理得相對“模糊”、神秘,是希望久美代表許許多多藏族人,而老孔亦不隻是一個人。

“雖然結尾有孔繁森(字幕和照片),但是我們希望片中‘老孔’能代表千千萬萬的孔繁森,而不是隻定義成某一個人。”拉華加說。

“如果你不看後面字幕的話,你完全感受不到它是一個主旋律題材影片。”在拉華加看來,主創希望把故事切入點放在兩個人身上,“用一個很小的點完成大主題”。

用平視的“藏族視角”講故事

這位青年藏族導演,試圖給原劇本帶來一些更自然、更“藏族視角”的表達。

拉華加舉例,電影中老孔第一次到崗巴縣見到當地人的場景,在原劇本中寫的是“比較常規的藏族幹部獻哈達迎接他”。但拉華加決定将這一幕改成:老孔坐在很多藏族人中間,一起吃糌粑。

藏族幹部熱情招呼老孔吃,老孔不知所措地把糌粑塞進嘴裡,不小心嗆着了,引起了大家的哈哈大笑。

講一位藏族老人生活的電影(這位藏族青年把電影拍成詩)2

電影《回西藏》劇照。

拉華加指出,學吃糌粑,代表了老孔生活習慣上的第一次适應。借助這個小小的飲食行為,觀衆更能感知到老孔“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的氛圍,所以不需要用常規的迎接方式來呈現。

久美領着老孔一點點走進當地人的精神空間:朝聖者一路磕長頭去岡仁波齊,是無需追問的“心願”;拉着小偷對着寺廟起誓,是超越證據的“證據”。

藏族人的信仰、習俗、理念等,以一種較為自然的調性流淌于《回西藏》的光影叙事中,也讓老孔與久美之間達成氛圍平和的“對話”。作為相當熟悉藏地習俗的導演,拉華加希望能“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地表現這些内容。

電影中,二人探望病重的曲珍奶奶,老孔很着急,覺得應該趕緊送老人去醫院,而久美平靜地堅持,曲珍奶奶不想去醫院。安靜去世,就是老人的心願。面對老孔焦急而不解的表現,久美說:“老孔,你是好人,但你不懂。”

“我們不會說這兩個人誰對誰錯,其實都沒有錯,隻是對于死亡,對于如何孝順老人的問題,兩方有不一樣的觀點。”拉華加說。

處理瘟羊、修水壩……老孔想做的每項工作,難免在過程中出現和當地人觀念的碰撞、沖突。但在久美的陪伴和幫助下,最終這些事得以一一推進。

拉華加強調,《回西藏》是一部用平叙的視角去描述故事的影片。“沒有把任何一個人的思想強加于别人的身上,這是影片一個亮點。我們希望這部影片被更多人看到,我們也在探讨和思考,怎麼樣才能真正讓主旋律電影被人們接受?”

意象化表達诠釋援藏精神

在電影首映式上,制片人紀煥學表示《回西藏》拍攝難度大,籌備周期長,創作過程十分不易。他分享了一些幕後故事:“制片組全組161人,40多人因為身體原因撤下,幾乎每個組員都成功減肥。影片中與漢族有關的場景和道具都是劇組拉上去的,這些點滴都能從側面說明拍攝的艱辛。”

為了讓演員更好進入狀态,拉華加帶着老孔的飾演者宋洋去看了很多當地的寺廟、房屋,喝當地的甜茶,去體驗那種生活和環境帶給一個人的真實感受。

在拉華加眼中,這種感受對表演者尤為重要。

“孔繁森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去援藏?他甚至最後去世在這片土地上。他和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關系是很親切的,他肯定很喜歡這裡。我們影片裡也體現了,久美問老孔過來是為了升官嗎?然後老孔反問了一句:‘你覺得我過來為了升官嗎?’騎着馬走了。不需要再表達了,他是愛這片土地的,真正融入了當地藏族群衆裡。”

針對片名《回西藏》,陳國星給出了他的理解。因為西藏是老孔的第二個家鄉,在影片最後第二次來西藏對他而言就不是“來”,而是“回”。

“軀體猶如空殼,何時亡亦無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藏族詩人更敦群培寫的一首詩歌貫穿電影,也成為對援藏幹部老孔貢獻一生的注腳。

講一位藏族老人生活的電影(這位藏族青年把電影拍成詩)3

電影《回西藏》劇照。

原劇本沒有這首詩。有一天,拉華加和該片攝影師郭達明去拉薩一家古老的甜茶館,在牆上看到了這首詩。郭達明問這首詩何意,拉華加解釋這首詩講述了關于一個人精神和内在智慧。郭達明覺得特别好,建議加入片中。

最終,這首藏語詩歌被書寫在片中久美家中的牆壁上,由老孔發現和詢問出來。拉華加覺得,它成了電影一個核心元素。

《回西藏》最後有一段采用超現實風格的長鏡頭,去隐晦講述這位援藏幹部的離世。在亦真亦幻的氛圍裡,老孔來到久美和甜茶館老闆娘的婚禮,與人群一起載歌載舞,可是随着鏡頭轉動,人逐漸稀少,最終老孔發現自己孑然一身。在鮮花爛漫的山坡上,久美騎馬凝視老孔,老孔眼含淚水,神情悲傷。

等到老孔醒來,司機說“我們天黑之前就能到阿裡”——暗示當年50歲的孔繁森是在完成考察工作返回阿裡的途中,遭遇車禍,不幸殉職。

拉華加指出,原劇本裡寫到的老孔人生終點,是一場車禍後塵土飛揚的畫面。但他們最後決定選擇用更意象化的表達,讓老孔和久美提前“在夢中告别”。

拉華加說,《回西藏》最後,老孔在湖邊騎馬,此畫面深意是:“孔繁森走了,但他在這片雪域高原留下來的事迹和痕迹,永遠存在于這片土地上。”

片中老孔和久美去拉薩為修水壩事宜奔走,準備返回時,老孔提出拍一張合照。本不願讓自己模樣留在世上的久美,最終答應了老孔的提議。

久美的原型人物阿旺曲尼在2019年去世,按照習俗,不留遺物,但阿旺曲尼留下了那張與孔繁森的合影。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及北京國際電影節供圖)

責任編輯:張蕾,程璨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