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上海城市設計經驗豐富

上海城市設計經驗豐富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2-25 12:28:00

上海城市設計經驗豐富?今年2月,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上海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的若幹意見》,首次明确提出了創建“設計創新型城市”典範的五層架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上海城市設計經驗豐富?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上海城市設計經驗豐富(專訪丁偉創建)1

上海城市設計經驗豐富

今年2月,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上海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的若幹意見》,首次明确提出了創建“設計創新型城市”典範的五層架構:

以設計驅動産業創新發展;以設計打造活力城市空間;以設計優化城市公共服務;以設計點亮民衆美好生活;以設計共鑄上海城市品牌。

今年2月,上海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推進大會

關于這五層架構背後的深意,我們采訪了木馬設計創始人丁偉。從2002年創業至今,丁偉深耕設計領域已有二十載,既是設計一線的實踐者,更是設計産業的觀察者和思考者。

采訪中,無論是關于上海建設“設計之都”的經驗總結,還是對五層架構的深層次邏輯解讀,他總能侃侃而談,以簡明清晰的話語,不知不覺間為聽者構築起一座暗含邏輯鍊條的“金字塔”建築,環環相扣,自成體系。

木馬設計團隊

不過,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要屬他多次提到的“大衆對于設計的平均認知水平”,他說“有了共識,設計便會自然而然地發生”。關于如何講好上海設計的故事,他引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說明了應如何尋找、發掘上海設計的DNA。

當然,對于五層架構的解讀,是本次專訪的核心環節,丁偉不僅分享了這五層架構的深層含義,也為大家辨析了目前設計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在他看來,疫情既是當下人類面臨的挑戰,也是設計面臨的機會,“如今我們進入到另一個階段,就是社會系統的設計創新階段。”

人物檔案

丁偉:木馬設計創始人,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未來設計研究院院長,環華理工業設計創新中心主任,設計立縣計劃推動者。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擔任上海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上海創意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上海青年創意人才協會副會長、上海市工商聯執委等社會職務。榮獲福布斯中國最具商業價值智能設計師TOP10、聯合國教科文創意新銳獎、紅點獎、IF設計獎、美國IDEA、G-MARK、中國工業設計貢獻獎銀質獎章、中國十佳工業設計師、中國紅星獎金獎等衆多獎項。

01 再起新征程

問:從2010年至今,上海“設計之都”建設已邁進新階段、開啟新篇章。作為這一過程的參與者與見證者,你如何看待上海“設計之都”的建設發展?

丁偉:上海“設計之都”建設至今已有十餘年,取得了很多發展成果。整體來看,我認為有如下三個方面感觸明顯:一是設計氛圍融入城市建設——今日上海,無論是社區、商業街區,還是創意園區,處處洋溢着濃郁的設計氛圍;二是設計意識普遍深入人心,民衆對設計的平均認知水平是建設“設計之都”的重要評價标準,無論是政府、産業、學生,還是普通民衆,都在關注、思考乃至踐行設計理念;三是設計價值在充分釋放,無論是對産業發展、公共服務、還是文化傳播,設計的價值正空前釋放在社會運行的各個節點。所有這些,都是過去十多年“設計之都”發展中呈現的面貌。

問:2022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即将舉行,在你看來,這次大會有何特别之處?

丁偉:可以說,這場萬衆期待、姗姗來遲的大會将非常重要。我們經常講,能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得見多遠的未來。這次大會的召開,将成為上海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的瞭望台,一方面對設計發展的過往經驗進行回顧反思,另一方面,也對未來設計發展的動能與方向進行展望,同時,立足人類當下所面臨的一系列全新挑戰,結合世界各國不同城市的經驗,大會将為上海、中國乃至全球設計發展提供重要的方向引領。

02 織造立體網絡

問:上海創建“設計創新型城市”典範的五層架構是本次大會的内容關切點。關于這五層架構,應如何理解?

丁偉:今年2月,上海市經信委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上海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的若幹意見》,首次立體全面地提出了創建“設計創新型城市”典範的五層架構,在全世界範圍而言,這是非常領先的指導理念。

領先在何處?我們過去談“設計”,一般是從單線索讨論,比如工業設計、數字設計、服務設計、城市設計,這樣的單線索很難構建起立體網絡,上海這次提出五層架構,是第一次把各種設計要素進行了完整的聯接。

設計創新城市五層架構

這五層架構涵蓋多個方面。從人類賴以生存的城市空間與環境起始,物理層面的設計為城市産業、生活、人與環境的接觸帶來了良好體驗;第二層是信息和服務系統的設計,也就是在物理層基礎上搭載了一個信息層和服務層,更加關注用戶的使用體驗,包括全流程的服務系統。我們今天正積極推動的數字化轉型正是其一。

第三層關注的是設計對産業發展的驅動力,過去我們關注比較多的是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而今我們的視角更加完善,關注從0到1的技術創新、從1到10的設計創新和從10到100的商業模式創新的完整創新鍊,設計在其中扮演着驅動者角色,将科技成果轉化,為産業賦能。

再往上一層是構建設計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我們經常講,一個“設計創新型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大衆對設計有着較好的平均認知水平,而這一認知水平也建立在前述三層結構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擁有設計完善的物理空間、服務系統、形式各樣的設計活動、設計課堂,那麼大衆在日常中就能夠感知設計,獲得對美的理解、對創意的理解,對設計的平均認知水平便會提升,由此也将推動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

第五層是構建城市品牌。今天我們已經進入IP經濟時代,一個人是IP、一個産業是IP、一座城市也是重要的IP,構建上海城市的大IP,不僅是向内推動城市産業和居民生活提質升級,更是向全世界展現上海的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并融彙作用于五層架構的方方面面,形成“設計創新型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生态。

空間承載行為、行為服務産業、産業造就品牌。總體而言,這五層架構貫穿起物理層、信息層、服務層、産業層、一直到品牌和文化層,同時彼此之間重要關聯,共同構建起上海打造世界一流“設計之都”的立體網絡。我想,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在設計發展理念上保持引領姿态,對廣大民衆及設計師而言,都是一件幸運和喜悅的事。

03 以設計直面挑戰

問:上海在這五層架構的推進實踐中,擁有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丁偉:機遇和挑戰并存,是我們無時無刻需要直視面對的。第一重挑戰是設計發展對産業的滲透尚不平衡,比如我們在中心城區的空間環境設計運營得很好,但在外圍還有大量老舊産業需要叠代升級,包括五大新城和大量農村等。今天的設計師必須面臨的問題,就是構建起平衡協調的設計系統,推動實現從點到線、再到面的平衡全面發展。

其次,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新型技術和生活場景的結合給設計帶來的重大影響,比如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中——與城市結合,帶來了智慧城市;與制造結合,帶來了工業互聯網;與家居生活結合,帶來了智能家居……這些成果也給設計産業帶來了全新的思考。在大趨勢面前,我們要合理理解和應用技術,既不能把技術推得過高,也不能給予簡單理解,而是把技術作為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正如我們常講的那樣,科技越發展,越接近生物生命的本質,最終走向一個回歸。

構築并保持在設計前沿學術方向的引領地位,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在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過程中的另一重挑戰和機遇。設計一直在進化,過去工業革命時期,人們強調的是物理邏輯的設計,關注材料、結構、造型、成本,後來進入信息時代,強調交互設計、體驗設計,再後來我們構建的是服務系統設計……如今我們進入到另一個階段,就是社會系統的設計創新階段。

尤其是最近幾年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們發現很多問題不能隻依賴于企業和政府,而是要構建起包含社區、社群、居民在内的互助暢通的完整生态系統。作為設計師,深入我們内心的一句話是“哪裡有問題,哪裡就有設計和它存在的機會”。疫情既是當下人類面臨的挑戰,也是設計面臨的機會。

04 讓人人理解設計

問:在推進實踐中,如何将設計理念、設計服務全面融入這五層架構?

丁偉:最根本的要素還是取決于社會大衆、尤其是設計從業者對設計的平均認知水平。而這個重要使命必然要通過教育完成,無論是大學教育、職業教育還是面向公衆的科普教育,要把“在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讓人人理解設計”作為發展願景。現在我們國家在倡導美育教育,也是對這一方面的有力支持,包括世界設計之都大會本身就是一個高端的科普教育平台。

從五層架構分别而論:

第一,設計伴随産業發生,在各個節點和不同層次都會發生作用。從最早的物理層面設計,到服務系統層面的服務架構設計,包含服務觸點、服務場景、服務流程和服務藍圖,再到構建品牌IP、品牌使命、願景、訴求等等。可以說,設計體現在産業發展的方方面面,通過構建專業化設計系統,實現對産業運行的完善和升級。

工業設計賦能産業創新

第二,在設計打造城市活力空間方面,首先我們要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生态發展、包容性設計等一系列理念達成統一和普遍共識。有了共識,設計就會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目前,上海在打造城市活力空間方面已卓有成效,比如“一江一河”全線貫通工程,讓居民生活更加貼近水域,把曆史文化通過場景巧妙植入,讓居民在漫步中閱讀建築……這些都發揮着非常好的科普作用,這類做法具有先進意義。

與此同時,構建微縮的小尺度社區也非常重要。除了宏大規劃,更重要的是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公共空間和服務設施,比如口袋公園、微社區、城市家具、城市智能設施等,所有這些都在全面推動中。相信未來上海這座城市會更加有文化、更加細膩、更加宏大、也更加有體驗感,在對立中形成統一,在包容中不缺失細節。

晨園-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

第三,設計在公共服務方面大有可為。最近十年我們越來越從物質設計轉向非物質設計,從靜态設計轉向動态流程設計,這背後實際上就是服務設計在發揮作用。服務設計是全新的理念,它将産品、視覺、信息、空間等串連打造為一個完整的服務體驗。比如以往去醫院,人們要現場排隊挂号,如今随着新的服務系統構建,形成了“醫院 線上咨詢 分布式社區醫療節點”的立體服務系統,居民通過遠程問診,可以在社區小型服務場所完成取藥的動作,也能遠程同步完成在醫院中相應的挂号等流程。

第四,設計是營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在做設計之前,用戶生活形态研究是我們開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包括用戶跟産品相關的運動、飲食、旅遊、居住等全方位要素,都應為設計所關注。近些年随着新國潮崛起,老字号經由新設計煥發出新的活力,年輕消費者已不再盲目崇拜高大奢侈的品牌,而是轉向一些基于中國傳統文化、有曆史底蘊、又有當代氣息的品牌,這便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另外随着互聯網消費和信息消費的廣泛覆蓋,越來越多的文藝文創作品、畫廊、美術館走進大衆視野,豐富了大衆的生活色彩。可以說,從實體産品、到物理空間、藝術作品與生活起居,所有這些都是設計共同建構的。

第五,設計如何鑄造城市品牌?我們常講,上海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國際化資源在這裡彙聚,這裡包容了東方與西方、過去與現在、當下與未來,是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彙集地,這些城市特質和文化要素是上海城市品牌的重要組成。那麼,這些特質和要素如何被消費者感知?就需要透過設計來傳遞。搭建消費者和客體之間感受層的聯接,是設計的重要價值;通過思維的形象化表達,設計讓城市的文化氣息能夠被人們直觀體驗。所以在鑄造城市品牌這個角度,無論是城市形象的塑造,還是城市IP的延展、可視化表達,設計都可發揮重要的作用。

05 設計無界 相融共生

問:本次大會主題“設計無界 相融共生”背後有怎樣的考量?具有哪些含義?

丁偉:“設計無界 相融共生”是很好的命題,試圖傳遞大會的核心精神。最早在進行主題策劃、征集、讨論時,我們認為這次大會主題一定要具備設計學術的高度、上海的态度和世界的廣度。最終,以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為基底,結合設計發展變遷的曆史,即從過去強調物理層面的設計到今天轉向社會系統的設計,關注并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商業之間的協同共生。在結合多種要素進行思考的交彙點上,最終敲定以“設計無界 相融共生”為本次大會主題。

這一主題既突破了設計邊界,做到了協同,同時也構建了開放式的設計系統。設計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跟用戶、産業、城市相互交融。隻有相互交融,才能共同生長,促發新的活力。

環華理工業設計創新中心,位于力波1987創意園

問:對标全球頂尖城市,上海在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打造全球“設計創新型城市”過程中,應如何講好上海故事、展現上海理念、擴大上海影響?

丁偉:我們一定要圍繞今天所面臨的問題來構建設計系統。上海設計要基于對上海問題和中國問題的解讀展開,比如城鄉融合問題、産業能級提升問題、人民有關幸福生活的訴求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今天設計所面臨的問題。

我們要講好上海設計的故事,還是要回到一句反映設計本質的話——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研究好了我們存在的環境以及我們面臨的問題,才能真正找到上海設計的DNA,從而在全球找到上海設計的核心價值,塑造上海“設計之都”的城市品牌。

欄目主編:王娜

來源:作者:喬夢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