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事務所#無意中刷到一個視頻,短短的17秒,在點開的一瞬間,我就感到了震驚、憤怒,還有心疼。
視頻中的媽媽在監督孩子背化學知識,孩子背得磕磕巴巴,在媽媽提醒下還是把“碳酸鈣”背成了“稀硫酸”,背錯的那一瞬間,媽媽拿着手中的資料照準孩子後頸就是一下,孩子隻來得及緊閉了一下眼睛,改口的時候,迎接他的是第二下、第三下……
這還不算,緊接着,孩子媽媽改換成了用巴掌扇孩子的臉,連扇了大概有3下,孩子本能地用手去護臉,換來的是媽媽更重的一巴掌,孩子哭着求饒:“媽媽,不要打手!”越求,換來越重的幾巴掌。
而孩子不知道,媽媽照準的是他的臉。
之後,孩子媽媽更是把孩子拉彎了腰 雖然看不到媽媽打他的哪裡,但是從孩子小心地看了一下手,又護住臉的動作,不難猜出,媽媽打的不是手就是臉,他隻能不停地求饒:“媽媽,你不要打了。”“媽媽,不要打了,這麼痛怎麼寫?”
讓我震驚的是,孩子說完這句話後媽媽手裡出現的東西:一根木棒!是的,一根木棒,目測直徑5CM左右,媽媽操着這跟木棒毫不猶豫地打向孩子,連續抽打的過程中,她一直在說着:“背熟點”“背熟點”“背熟點”
我數了數,17秒的視頻裡,除開用資料打的那幾下,孩子還挨了5巴掌,5棒,平均不到2秒就挨一下。
若不是孩子嘴裡一直喊着“媽媽”,我很難相信,這個出手絲毫不猶豫的女人是孩子媽媽。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庭出現“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的情況呢?1、缺乏耐心人類的本能就是喜歡看到即時成效,越是短時間内能看到巨大成就的方法,越受歡迎。
但,很不幸的是: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他們需要一點一點學會技能,再一點一點掌握它,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很多時候,作為家長,我們看不得孩子磨磨蹭蹭。因為,我們會被眼睛蒙蔽,即使孩子确實是在學習,在我們眼裡,隻要沒有達到即時成效,我們就會主觀地認為:他就是在玩,就是在消磨時間,就是不好好學習。
也是因為看不到即時成果,我們急躁、憤怒,情緒失控之下就會忍不住對孩子施壓,甚至直接動手。
2、缺乏自我歸因
面對孩子的磨蹭,很多人說:“這孩子就是學習習慣不好,他就是不聽話,他該打。”
可是,有人說過: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如果複印件出了錯,那麼一定是原件出了錯。如果隻一味地從複印件上找原因,問題根本得不到解決,隻有從原件改起,複印件才能保持正确無誤。
遺憾的是,能想到自我歸因的家長實在不算多。畢竟,自我否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而從骨子裡,我們都更擅長把原因歸咎給别人。這樣,我們就能輕松地撇開責任。
3、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為什麼父母面對同齡人非常有禮貌,無論是接人待物都能大緻做到一視同仁,即使是對待不太合得來的人,也能做到不卑不亢,有禮有節。
可是,一到孩子這裡就可以理所當然地大吼、責罵、甚至責打了呢?
甚至出現像視頻裡這個媽媽一樣歇斯底裡地打罵,巴掌專往臉上去,揮起棒子不費力,明顯帶有洩憤、侮辱的感覺呢?
其實,說到底,就是因為沒有把孩子放在對等的位置,因為他小,因為他還沒有還手的能力、因為他在家裡沒有話語權……
有網友評論說:“我覺得這個媽媽已經不是在教育孩子了,隻是在洩憤而已。”
“家長心理不健康,這種狀态教育出來的孩子還能健康嗎?”
隻有那些沒把孩子放在平等位置上的家長,才會這麼下得去手吧!
那麼,日常生活中,怎麼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呢?1、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
其實,無論孩子是真磨蹭還是假拖延,都是有原因的。
有的可能是孩子天生完美主義,他希望把一切做到盡善盡美,自然要花更多時間,總體來說,這還是好的;最怕的是那些真不會又不肯說,隻能坐在桌前磨洋工的孩子,時間浪費了,作業沒完成,家長着急,孩子卻沒有什麼反應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如果是學齡前兒童,可以通過各種遊戲、陪玩來訓練專注力,提高孩子的動腦能力、手腦協調能力。
如果已經上學了,父母可以采取共讀的方法,當然,這個共讀可不是拿根棍子守着。
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長,孩子學習,家長也一起學習,适當地給孩子提供幫助,通過共同學習的方法取得共同進步。
2、心平氣和
都說: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情緒的體驗能夠影響生理功能,凡事過猶不及。網上時不時冒出的家長被氣到住院的、被氣出心髒病的……
甚至有人說:“我可不敢輔導作業了,我怕被氣死!”
說到底,還是家長情緒反應太大,可是事實上,很多事情是需要心平氣和才能處理好的,情緒失控隻會把事情辦得更糟。
那些把父母氣得差點需要急救的孩子,好像成績還是那樣,就是最好的解釋。由此可見,暴躁、發怒除了把孩子吓得戰戰兢兢、反應更慢之外,并沒有好處。
因此,不如調整好心情,心平氣和再來輔導孩子。
如果實在難以平複,記得告訴3遍: “我生的,我生的,随我,随我!”
3、聽聽孩子的意見
我們都說:“眼見為實!”可惜,很多時候,我們會被眼睛蒙蔽,隻看到表象,看不到實質。
比如,有個家長看到孩子寫好了字又,然後再寫再擦,一兩分鐘才能寫好一個字,她問孩子為什麼,孩子說是那個字寫得不好。家長這才發現:孩子有些完美主義。
如果不是看到孩子寫寫擦擦的全過程,家長很可能認為孩子隻是在桌前玩耍。
因此,當發現孩子的行為與想象的不符,下意識想要做評論時,一定記得:先聽聽孩子的意見:
題目很難?
想要先去做别的事?
今天的課沒太聽好,作業不太會做。
……
根據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幫助,比歇斯底裡一頓罵有效得多。
4、有效的陪伴、及時的鼓勵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而一聽到陪伴,很多人就搖頭:“我還沒陪伴嗎?我天天陪他寫作業,陪他吃飯!”
這裡說的陪伴,是抱着共同進步、抱着欣賞和鼓勵的心态的陪伴。
很多家長輔導孩子時,大都是以輔導的名義,行監督的權利:如,視頻裡的媽媽,資料當武器的,随手就能拿到棒子的;還有的家長其實打從心裡就不樂意,端看他們手裡那放不下的手機就知道了,更有甚者,嘴裡說着:“你好好做啊!”這頭卻在看視頻、打電話的。
這些都不是有效的陪伴,有效的陪伴是放下手裡的一切事情,把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不打擾不離開,不帶任何評判。
不要以為學習隻是孩子的事情,其實家長也要學習的,有時候,通過和孩子共同學習,家長更能了解孩子的知識體系,也更能理解孩子的表現,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