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為背景。它雖然露出一個“愁”字,但立即又将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可見它在選材和表現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詩的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裡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胧的小洲邊,這一面是點題,另一面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系,因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為裡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君子于役》)這裡寫一位婦女,每當到夕陽西下、雞進籠舍、牛羊歸欄的時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第四句寫夜已降臨,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麼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隻有人在舟中才能領略得到的。詩的第二句就點出“客愁新”,這三四句好似詩人懷着愁心,在這廣袤而甯靜的宇宙之中,經過一番上下求索,終于發現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麼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雖止,意未盡。“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詩人曾帶着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隻能懷着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着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湧上心頭。“江清月近人”,這畫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靜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詩人;可那畫面背後卻是詩人的愁心已經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騰的海洋。“人禀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孟浩然的這首小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風韻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此詩先寫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甯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隐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隻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内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緻,然野曠江清,秋色曆曆在目。
酬張少府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贈友詩。全詩寫情多于寫景。三、四句隐含不滿朝政之牢騷。
詩開頭就說“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靜、萬事皆不關心的心态,看似達觀,實則表露出詩人遠大抱負無法實現的無奈情緒。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唯好靜”的“唯”字大有文章。一是确實“隻”好靜。二是“動”不了才“隻得”好靜。三是顯示出極端消極的生活态度。既不寫中年、早年“惟好靜”,卻寫晚年變得“惟好靜”,耐人尋味。如細細品味,不難發現此中包含着心靈的隐痛。
颔聯緊承首聯,“自顧無長策”道出詩人理想的破滅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現實面前,深感無能為力。既然理想無法實現,就隻好另尋出路。入世不成,便隻剩下出世一條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場,放波山水,歸隐田園,“空知返舊林”。一個“空”字,包含着幾多酸楚與感慨!此兩句亦透露了一個中年消息。王維此時雖任京官,但對朝政已經完全失望,開始過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正是他此時内心的真實寫照。
王維早年,懷有政治抱負的雄心,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随之破滅。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既不願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裡隐含着牢騷。盡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并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對于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出路就隻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隐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意謂:理想落空,歸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内心深處的隐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頸聯寫的是詩人歸隐“舊林”後的通送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閑适所取代。擺脫了仕宦的種種壓力,詩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這恬淡閑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詩人内心深處的隐痛和感慨。詩人肯定、贊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隐逸生活和閑适情趣,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這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隐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
“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隐逸生活和閑适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詩人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後,抓住隐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将“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
尾聯詩人借答張少府,用《楚辭·漁父》的結意現出詩人企羨漁父悠然獨居,不問人間窮通。歌入浦,以不答為咎,合不盡之意于言外。“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問我窮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漁歌向河浦的深處去了。末句含蓄蘊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麼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緻”、“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王維避免對當世發表議論,隐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隐,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而聯系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麼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隐去吧!這就帶有一些與現實不合作的意味了。
賊平後送人北歸
注釋譯文
朝代:唐代
作者:司空曙
原文:
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
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
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顔。
賞析
這首詩寫于平定“安史之亂”之後,意在傷己獨留南方,不能與朋友同來同返,并抒發了對亂後形勢的憂慮之情。
“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首聯交代送人北歸的原因,抒寫自己不能還鄉的痛苦,“世亂”之時,司空曙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難,如今天下已經太平,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鄉,“獨”字含義豐富,一指友人獨自北還,一指自己獨不得還,含有無限悲感。
“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上句“生白發”亦有雙重涵義:一是形容亂離中家國之愁的深廣,一是說時間的漫長,從戰亂開始到結束,前後曆時九年。“舊國”指故鄉,“見青山”是說假如友人回到故鄉,田園廬舍肯定是一片廢墟,所見也惟有青山如故。從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歸人途中的心情和所見的景物。律詩講究“起承轉合”,一般在第三聯轉折,此詩卻在第二聯完成“承”、“轉”,章法上别具一格。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頸聯及尾聯單從友人方面落筆。“曉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虛拟其晚宿情景。這一聯點明“殘壘”,即殘破的壁壘,泛指戰争遺留下來的痕迹。“故關”,為兵家必争之地,估計也殘破不堪了。因而這一聯着重寫“賊平”後殘破、荒涼之景,筆力所緻,“描盡亂離之後荒亂風景”(王文濡《曆代詩評注讀本》)。
“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顔。”尾聯繼續虛寫友人歸途中所見所感。上句寫景,“禽”和“草”本無知覺,而曰“寒禽”、“衰草”,正寫出詩人心中對亂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寫“愁”,言愁無處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這裡與一、二兩聯遙相呼應,針線細密,用筆娴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