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小學以後,果果的數學,我們是完全跟着學校進度在走。
教輔也隻用了下面這兩本,
一直以來,大多數父母們普遍認為,課外數學的學習方法主要分兩種,
一是拉進度,
二是搞奧數,
話聽起來是沒錯,可對于果果來說,進度倒是能拉起來,但校内的紮實度,就沒有時間保障了。
奧數做做淺奧還可以,但高思、大白本什麼的,就有點打擊孩子對數學的自信和興趣了。
所以我家小學數學的學習方針就是:
保紮實,保興趣。
學校學乘法,那我們就練基礎計算,以及去做舉一反三能對應起來的巧算。
學校學時間,我們就做相應的拓展閱讀,以及用拓展過的思維去換一種方式思考它。
比如果果最近有個數學作業是:自己動手做一個鐘表。
每個學校應該都有這類作業,要求做,但做的怎麼樣,誰做的,以及你從中收獲了什麼,有哪些疑問,是不管的。
這些作業,說實在的都是教研組精心設計出來的,但最後往往因為沒有時間,就不再做任何講解和複盤了,反而失去了它原本能夠發揮的作用。
就比如做鐘表,做之前,果果和我都認為:太簡單了!
幼兒園都了解過鐘表,一年級下課本上還專門學過鐘表,
做個表還不是分分鐘的事?
沒想到,這一做就是2個小時。。。
做完後,果果有點不好意思的拿來給我看:“哎呀,我做不下去了!”
猛一看,果果做的表還挺好看,
但仔細看時,時間畫的着實有點糙。。。
果果說,“刻度我畫了好幾次都畫不好,最後想用珍珠貼重新貼一遍,但越貼越亂!”
時間怎麼畫都不準!
還有,一天為什麼有24小時?
為什麼又有12小時制和24小時制的?
一個小時為什麼是60分鐘?不是100分鐘?
一分鐘為什麼是60秒?不是100秒?
一連串的發問之後,果果總結:
這表誰發明的啊,這麼難畫!不科學!
我一邊笑着附和:就是,太難畫了!
一邊心裡驚訝:一年級下半學期不是學過認識鐘表了嗎?做題會,怎麼自己做個表就哪哪都是問題了?
一邊開始和果果聊她吐槽的這一連串疑問。
Q1:一分鐘為什麼是60秒?一個小時為什麼是60分鐘?為什麼不是10或者100?以及12小時,24小時,為什麼這樣定呢?
A1:
果果的第一個疑問,其實是進制疑惑。
10也好,12也好,60也好,這些都牽扯到計數的問題。
古時候人類過着群居生活,今天采回來一堆果子,是要大家分着一起吃的,你家分幾個,他家分幾個,這就得有個數。
那怎麼計數呢?
于是人類不約而同地望向了自己的手,這10根手指頭,太能派上用場了啊!
分一顆,掰一根。
分兩顆,掰兩根。
分十一顆...
好吧,再掰一輪。
這就是我們最最最熟悉的十進制。
那12又是怎麼回事呢?
難道分果子的人長了12根手指?
當然不是的,不妨讓娃試試下面這個遊戲,
第一步,張開左手。
第二步,移動大拇指,放到食指最上面的指節上,
并默念:1,然後向下移動大拇指,放到食指中間的指節上;
默念:2,再向下移動,再默念:3。
第三步,移動你的大拇指,放到中指最上面的指節上,并默念:4。
......
最終,你會成功地數到12。
這就是十二進制。
學過乘法的孩子,以及對鐘表非常熟悉的娃,到這裡一定就明白了,
如果左右、右手結合起來,五乘以十二,就能數到六十了。
這就是六十進制!
一分鐘算做60秒,一小時算做60分,其實就是人們采用了六十進制來計數。
而一天有24個小時,則是人們通過天文學,通過觀察地球的公轉和自轉來确定的。
為了方便計算及人們的出行和生活方便,科學界就人為地統一規定白天12小時,晚上12小時,一天為24小時。
Q2:鐘表為什麼難畫?
A2:果果在畫鐘表的時候,是參考着教具和老師給的流程畫的,
第一步,找個圓底的東西描一個圓。
第二步,通過對折的方式找到3、6、9、12點。
第三步,依次畫出剩下的時間。
第四步,裝上指針。
通過對折的方式,的确是很容易就能找到3、6、9、12點,
但不知為什麼,其它時間點,果果總是畫不好,
寬的寬,窄的窄,心裡明明清楚要畫5段,但畫到紙上就是一筆糊塗賬了,
她自己也急得一頭汗,懷疑眼睛出了問題,怎麼看到的,和畫出來的不是一回事呢?
我建議她,要不先拆解,
然後用“間隔問題”的角度去想想怎麼畫?
段數和點數之間到底什麼關系?
間隔問題中的植樹問題
可能是拆解之後思路更清晰了,
也可能是換成間隔問題之後思路更清晰了,果果很快就均勻地,将時間依次畫了出來。
以上就是我們就學校的一項作業而拓展的一些内容,可以說沒什麼難度,孩子學起來也開心。
更重要的是,我相信果果通過這一輪輪掰手指,是不會再忘記一小時是60分鐘,一小格是12分鐘之類的了,
她也知道了這些看起來無聊的數字,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生。
她也因此産生了更多的疑問,比如有沒有20進制?
我國古代一直用的是10進制嗎?
等等一系列問題。
小學數學就是如此,簡單倒是簡單,但是為什麼?怎麼來的?能怎樣用?
則是需要花大量零碎時間一點點琢磨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會出現:聽懂不一定會做題,會做題不一定會應用或把模型做出來。
很多人在成年之後會說,“數學沒用,反正又不當數學家去解題”,
也有很多人說:“學數學,不是為了解開數學題,不是為了當數學家,而是為了培養數學思維。”
這些話都沒錯,數學背後的思維,
不僅能開拓我們的眼界,建立正确的常識,
還會讓我們在人生的每一個岔路口,少走一些彎路,有更多更多的選擇。
但在學校教育有限的時間裡,完成基礎的概念普及,和做對題就很不容易了,更多常識的普及,思維的訓練和思考,則需要孩子們自己去琢磨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