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變”這種營銷方式是運營吸粉、提高轉化率的老套路了。但在現實中,有的裂變看起來做得不錯,但是轉換率卻很一般。原因出在了哪裡,又有什麼方法能有效改進呢,讓我們看看筆者是怎麼說的吧:
最近這半年,我和許多運營同行聊天的時候,都感覺到“裂變”這種營銷方式越來越難做了。同一個套路玩多了,用戶G點早就升高了,現在想要獲得用戶轉發,難!但是在大環境不好、市場費用普遍緊縮的當下,裂變這個方式,仍然是最低成本的獲客之道。
現在市面上多的是對裂變玩法和套路的模仿,缺的是對消費者内心的洞察。裂變的本質是關系營銷學,能否成功取決于有多少人願意轉發、傳播,乃至刷屏。因此,經營好“人”才是關鍵。
有時候一個裂變活動流程近乎完美,最後就是一個優惠信息的傳達影響了轉化。在裂變中靈活運用消費心理學,恰好可以幫我們彌補這方面的缺陷。
一、删除所有模糊信息,構建用戶信任
心理學中有一種模糊效應,它通常是指——相對于有利的結果,人們更傾向于選擇概率是确定的那一個。
比如:
穩定工資 VS 回報高但不确定的創業
固定收益的債券 VS 股票
快要換代但是有不少用戶評論的舊款汽車 VS 剛上市的新款汽車
傳統投資工具 VS 沒有曆史價格參考的比特币
在裂變活動中,用戶信任是刺激他購買和轉發的基礎。但如果出現了某個角度下,因為信息缺失而算不清概率的事,用戶很有可能就會放棄進一步了解。
比如有一張裂變海報,宣傳語是“我們不是神話,我們隻是神話締造者”。看了最大的感覺就是不知道在說什麼。
利用“模糊效應”的要點在于做出一種确定的承諾,讓消費者看了無法拒絕。
幫助消費者解決幾個問題:我購買你的東西或服務,我可以得到什麼确定的好處?拿什麼保證我的好處?
比如在朋友圈推銷健康手冊,那“讓腫瘤者恢複時間快一倍”這個承諾就比較清晰明确,對這方面有特定需求的人看了可能就會感興趣。
然後拿什麼證明可信度呢?
可以說是某某醫院某某專家主講,某某明星傾力推薦等等。圖裡沒有,但我覺得這個部分還蠻重要的。
總之就是“設想出每一個消費者在看到這張海報時可能存在的疑惑,并一個個擊破它們,把所有的不确定都變成确定”。
具體運用思路:
- 發現影響判斷的模糊信息;
- 補足信息,使不明确的變成明确;
- 調整評估方式。
二、消費者厭惡 “損失感”,因此要制造稀缺
損失規避心理,是指人們面對類似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這是因為比起收益帶來的快樂,我們更在意損失帶來的不快樂。
所以調動消費者情緒的點,不在于你買了我這個東西可以得到什麼,而是你錯過以後會失去什麼。
比如錯過優惠:超過今天恢複原價、優惠價僅限前500名。
比如失去優勢:别人聽了我的課以後掌握了XXX方法,彎道超車,成為人生赢家(言下之意就是你再不聽你就輸了)。
利用“損失規避”心理的要點,就是要讓消費者覺得“這個東西我不買就虧了”,而且最好是“此時此刻立刻購買”。可以營造時間上的緊迫性(再不買就沒了)、提示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督促你現在趕緊學習)、訴諸現狀的痛點等等。
三、建立合适的價格錨點,引導用戶完成轉發
價格錨點的意思是——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某個商品,第一眼留下印象的價格,将在此後對購買這一産品的出價意願産生長期影響。最初的價格,就是“錨”。
這個方法在促銷活動中用得太多了,最簡單的比如:原價1999,現價199。
裂變活動的一大特點就在于:利用用戶的價格感知(從高到低)和錨點效應,吸引用戶分享,完成轉化。這裡面其實存在很多可以挖掘的技巧和方法,但是現在大多數裂變活動隻是簡單地羅列一個價格對比,就很難取得很好的效果。
你要做的是使用戶相信原價格錨點是合理的,而現在的價格是超值的。
可以學習一下三聯中讀的做法。它就在裂變活動中靈活運用了“價格錨點”這一心理規律,從而實現了病毒式的爆發和增長。
比如之前三聯推出了一款“内容付費”産品,原價365元,内容包括全年的雜志電子刊、精品音頻小課、名人明星解讀等等。由于三聯的品牌背書,365這個價格本身也不算很昂貴。
然後它說“2月28日午夜之前購買隻要68元”。僅相當于三杯網紅奶茶、兩杯拿鐵的價格,一下子就讓人覺得很便宜。
本身68就已經超出一部分人心理預期了,緊接着三聯又說“通過掃描海報二維碼進入活動頁,然後分享可賺34元”。
一個好友買了可賺34元,如果有100位就有3400元,不僅沒花錢,反而賺到了錢。你聽着動不動心?
層層邏輯下來,最後用戶購買的價格将會遠遠低于預期(這個預期是他腦海中的預期,而非商家的預期)。雖然他購買了商品,但不僅感覺自己沒花多少錢,還覺得自己賺了。
這就是在裂變中将“價格錨點”運用地淋漓盡緻的結果。
四、認知先行,打造用戶腦海中的“事物本質”
耶魯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教授保羅·布魯姆在著作《愉悅的原理》一書中提到這樣一個觀點:“我們對事物的反應受制于我們所相信的事物本質,以及事物的本來面目。”
也就是說,我們對事物已有的印象,會蒙蔽自己觀察問題的視線。而對一件事物的預期,會影響到我們對其的态度和體驗。如果我們事先相信某種東西好,那麼它一般就會好,反之亦然。
國外的一個實驗證明:将同樣的咖啡放在高檔次的器皿和一般的器皿中,人們會普遍覺得高檔次器皿中的咖啡味道更好些。
是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腦海中構建的事物面目),而非事物的本質,在決定着人們的體驗。
因此在不了解一件産品内在的情況下,它的包裝形式和設計,往往會影響到人們對包裝内産品的品質認知。
比如上圖這個裂變海報,明明是講PPT技能課的,卻做得讓人懷疑設計師的審美……那用戶的預期值可能就不會太高。
在做裂變的時候,要考慮到諸多細節:排版啊、話術啊、設計啊,要跟你想吸引的用戶高度契合。
目的就是:在用戶了解産品之前,引導用戶在腦海裡建立一個有關産品的“觀感”:值得信賴、高級、實用、超值等等。有了好的觀感,才能撬動用戶購買和分享的杠杆。
此外還要注意:
1. 有重點有突出
要根據産品特性和用戶訴求,有針對性地進行營銷活動。一張裂變海報能承載的内容有限,往往隻能側重于某一個心理需求。
選擇最能直擊用戶痛點的那一個。比如對職場人士來說,對“機遇損失”的恐懼感就比“優惠損失”來得更大,想想你在促使用戶轉發的時候,需要放大什麼?
2. 利益永遠是營銷裂變的核心驅動力
隻有讓用戶獲利,才能讓産品自帶廣告效果,才有可能實現增值。
這個獲利包括了優惠、返現、折扣等等,在裂變活動中要将這些利益點放大——入口要直接、福利要簡單粗暴,讓每個接觸的用戶都能看到,并且自願分享。
3. 活動是一個體系,裂變隻是一部分,請打組合拳
好的營銷離不開好的産品,裂變或許可以帶來大量流量,但是用戶如何留存才是問題的關鍵,所以歸根到底還是要從源頭上做好産品體驗。
以上就是對用戶消費心理的一些分析,靈活運用在裂變活動中,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完善細節,而成敗,往往就蘊含在這些細節之中。
本文由 @運營四腳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