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卧薪嘗膽故事簡介50字曆史

卧薪嘗膽故事簡介50字曆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30 13:37:39

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我前幾天為10歲左右的學生寫關于成語的解釋,具體内容是解釋“黔驢技窮”。黔驢技窮的成語故事大家都知道,就不複述了,我的解釋是:

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對手面前毫無保留的炫耀自己并不可取,因為你的強項在對手看來也許正說明了你的缺點。

編輯認為我這個理解不對,因為語文教學參考書上認為,驢的故事是諷刺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德無才,外強中幹的某些上層人物,強調“要從驢的悲劇中得出不能不學無術,要掌握真本領的生活道理”。

卧薪嘗膽故事簡介50字曆史(黔驢技窮是一篇有關)1

卧薪嘗膽故事簡介50字曆史(黔驢技窮是一篇有關)2

教科書語文要求有标準答案,所以不能有别的理解,我也明白,但從曆史學的角度來,我們還是需要探讨不同的觀點。

黔驢技窮這個成語,來自于柳宗元寫的寓言故事“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在寓言的末尾,其實柳宗元是對驢子的失敗惋惜重于諷刺的: 作者認為,驢子犯下的最大錯誤,是輕易暴露自己,讓對手試探出了自己的底線。如果驢子不輕易暴露自己,那麼老虎雖猛,但畏懼驢子高大的身形,是不敢輕易對驢子下手的。

如果我們結合柳宗元的生平和背景,會發現他的這個寓言,很可能是對自身政治生涯的隐喻。

那頭暴露自己導緻被吃掉的驢子,真實的原型是曆史上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

什麼叫“二王八司馬”呢?

指的是唐代後期的一個政治集團,首腦是王叔文,王伾,另外有八個主要成員:韋執誼、韓泰、陳谏﹑柳宗元﹑劉禹錫﹑韓晔﹑淩準﹑程異、

卧薪嘗膽故事簡介50字曆史(黔驢技窮是一篇有關)3

“二王八司馬”

這個政治集團在當時發動了一場短暫(100多天)的政治改革,企圖從曆史上被稱為“永貞革新”,但就和晚清的戊戌變法一樣很快失敗,二王被處死,而柳宗元等八位被貶為州司馬,離開了中央權力中心,所以這個集團被稱為“二王八司馬”。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内政上有幾個問題,首先是藩鎮自立,各地的軍權和政權被軍人所把控,這就是所謂的“外有藩鎮自立”。

其次是在中央的軍權,則被宦官集團則把控,宦官集團尾大不掉,叫“内有宦官專權”。

卧薪嘗膽故事簡介50字曆史(黔驢技窮是一篇有關)4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文官集團的權力大大縮小,而僅存的朝廷職位則被元老舊臣及其集團成員把控,科舉考上來,卻沒有門路的年輕官員長期得不到升遷,郁郁不得志。文官集團得不到新生的人才更新,也日益暮氣,這叫做“官員滞澀”。

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出身大都是庶民出身的進士,年輕有理想。由于王叔文是唐順宗作為皇太子時候的心腹,所以在唐順宗登基後,王叔文等人掌權,柳宗元從從末流之階一躍為中央官員,王叔文“引禹錫及柳宗元入禁中,與之圖議,言無不從”。

但是,就和“戊戌六君子”一樣,“二王八司馬”集團的權力基礎是不穩固的。唐順宗身體不好,從登基前就一直重病,所以“二王八司馬”的改革未免操之過急。

标志性事件,是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企圖奪取宦官的軍權,想用大将軍範希朝為統帥宦官集團手中的神策軍,而宦官集團反擊,發動中下層軍官抗命,于是奪取軍權失敗。

王叔文既以範希朝、韓泰主京西神策軍,諸宦者尚未寤。會邊上諸将各以狀辭

中尉,且言方屬希朝。宦者始寤兵柄為叔文等所奪,乃大怒曰:“從其謀,吾屬必死其手。”密令其使歸告諸将曰:“無以兵屬人。”希朝至奉天,諸将無至者。韓泰馳歸白之,叔文計無所出,唯曰:“奈何!奈何!”

卧薪嘗膽故事簡介50字曆史(黔驢技窮是一篇有關)5

既然奪取軍權失敗,而唐順宗去世,那麼二王八司馬最後的命運,也就注定了。

王叔文集團依靠的順宗原本是一個極其虛弱的勢力的情勢下,他們并沒有聯合足夠的力量,比如絕大多數朝臣,尤其是衛次公、鄭絪、李程、王涯等重臣,以及順宗長子、太子第一候選人李純等。在宦官手握兵權、掌握皇帝廢立之權的情況下,魯莽行事,招緻慘敗幾乎是必然的事。隻有在準備充分、具有多方助力、時機成熟的情況下以智謀取才有可能成功。這大概就是柳宗元痛切地感歎“秦皇本詐力,事與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實謂勇且愚”的含義吧。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柳宗元對那頭驢子的失敗其實是充滿惋惜之情,而非嘲笑。“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而很多人沒注意過的是,其實《黔之驢》并不是單獨成篇,而是《三戒》中的一篇,另外還有一篇《臨江之麋》。

《臨江之麋》。

臨江之人,畋(打獵)得麋,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恐吓)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衆,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臨江這地方,有個人打獵,得到一頭麋鹿,帶回家養。家裡的狗見到主人和麋鹿非常親昵,于是時間長了以後,麋鹿和家裡狗們成了好朋友,于是麋鹿以為所有的狗都是朋友。三年之後,麋鹿出門,遇到一群野狗,它無防備的向這些朋友走去,結果被野狗們圍殺,麋鹿到死都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結合我前面寫的時代背景,柳宗元寫寓言背後的隐喻不需要我說了吧?

參考文獻:

論子弟書對唐代寓言的接受與重構——以《黔之驢》為例

《黔之驢》寓意新探——兼與人教版語文教學參考書商榷

柳宗元與永貞革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