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北京曆史風貌保護條例

北京曆史風貌保護條例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6-16 20:57:23

北京曆史風貌保護條例?9月2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執法檢查組組長李偉在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三次會議上作關于檢查《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北京曆史風貌保護條例?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北京曆史風貌保護條例(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實施一年多)1

北京曆史風貌保護條例

9月2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執法檢查組組長李偉在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三次會議上作關于檢查《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

新修訂的《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報告披露,2021年新條例實施以來,市政府注重整體保護與重點保護相結合,堅持保護與利用相協調,全力推動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北京18個非遺項目入選國家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數量居全國前列;中軸線申遺保護也已駛入“快車道”。

報告還建議,推廣“名人故居聯盟”“會館有戲”等方式,整理挖掘遺産間的有機聯系,将散落在京城的文化“珍珠”串點成線、跨時空重現。

看點1

18個非遺項目入選國家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條例實施以來,北京建立健全保護體系,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全面納入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工作體系,黨委領導、政府統籌、單位實施、公衆參與、社會監督的工作機制有效運行。

“名城委辦公室力量顯著增強,統籌做好全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日常工作,并通過首規委辦會議機制,協調重點難點問題。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納入了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工作機制,以中軸線申遺、三條文化帶建設為抓手議事協調推進,解決了一系列重大疑難問題。”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向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三次會議作的書面報告中說。

“十四五”時期,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規劃和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規劃已批準通過,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進一步完善,24處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完成市級聯審。實施保護名錄制度,條例中新增加的革命文物等三個類别首批名錄相繼發布,18個非遺項目入選國家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數量居全國前列。

全國政協禮堂、民族文化宮等63處(座)曆史建築完成試點挂牌,其他曆史建築、曆史文化街區挂牌工作正在加緊推進,古樹名木四級管護責任等進一步落實。

看點2

中軸線申遺保護已駛入“快車道”

報告介紹,《北京市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正式出台,明确了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保護範圍,串起了核心區3處世界遺産、1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緩沖區514處各級文物。中軸線保護取得多點突破,皇史宬北院重新亮相,中軸線南段禦道景觀整體貫通,先農壇内部的“一畝三分地”恢複展示。

申遺文本及保護管理規劃編制完成,國家文物局已确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産申報項目,中軸線申遺保護已駛入“快車道”。

同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财政保障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北京市文物及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資金管理辦法》修訂,優化資金分配方式,重點支持中軸線申遺保護、三條文化帶保護發展和革命文物保護等“十四五”時期重點工作。

财政資金支持老城整體保護和城市更新,安排市政府投資優先用于強化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補短闆、公共空間改造、老舊小區改造、曆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等重點領域項目實施,加強資源整合與協同創新。實施一批博物館、圖書館、劇院、文化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

看點3

玉泉山地區循環水網實現連通,稻田景觀再現京西

報告指出,北京老城整體保護得到有效加強,城市肌理愈發清晰。胡同環境整治持續發力,為老城“通筋活血、固本培元”,胡同、四合院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老城内百餘項文物修繕工程相繼啟動,古老建築的曆史風貌得以還原重現。紅色文化建設穩步推進,北大紅樓、李大钊故居等革命文物得到保護修繕,“1 9”精品展覽群構建起沉浸式課堂,為傳承革命傳統、赓續紅色血脈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有序推進,山水田園風貌逐漸恢複。北京海澱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全面啟動,三山五園藝術中心建設項目穩步實施。

頤和園東宮門公交場站實現騰退,功德寺、一畝園等村莊完成拆遷。香山革命紀念地成為全國紅色革命文物譜系新标識,“進京趕考路”教育意義更加彰顯。玉泉山地區循環水網實現連通,稻田景觀再現京西,曆史水系格局基本成型。

看點4

400公裡“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亮相

在三條文化帶建設方面,白浮泉遺址公園建設順利實施,“京西小故宮”——萬壽寺已對外開放。新八裡橋實現通車,老八裡橋恢複古橋風貌。副中心大劇院、博物館、圖書館三大建築将于年底基本完工。大運河京冀互聯互通段62公裡實現通航。大運河文化節成功舉辦,“京杭對話”開創了區域合作新模式。

京畿長城保護管理穩步提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及實施方案率先出台,“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高端智庫建成運行,箭扣長城搶險修繕被列為全國磚石長城保護示範工程,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項目正在加緊推動。長城保護員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構建更加嚴密的長城遺産保護網絡。400公裡“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亮相,北京長城文化節助力長城文化品牌更具國際影響力。

此外,永定河26年來首次實現全線貫通入海。房山琉璃河遺址考古發現為北京三千年建城史提供了有力實證,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全面啟動。門頭溝區入選全國2022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名單,探索的老宅院挂“金招牌”機制為傳統院落保護蹚出了一條新路。模式口曆史文化街區實現“五景七院三十鋪”開街亮相,新首鋼成為首都城市複興新地标,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産業園古法新作即将重現。

■建議

抓好重點項目騰退,實現傳承曆史文脈與改善居住環境雙赢

報告也提出了條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保護騰退工作較為緩慢,文物保護環境有待提升;名城保護資金缺乏統籌,文保資金績效管理需要加強;非遺和傳統技藝保護傳承工作仍處于弱勢等。

報告建議,抓好重點項目騰退,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機遇,強化與中央單位的服務對接,加快确定保護對象的騰退路徑,合理規劃騰退置換的空間和場地。總結推廣菜西片區申請式退租、白塔寺東西岔片區申請式換租的相關經驗,抓住北京市大力推進城市更新的有利契機,實現傳承曆史文脈與改善市民居住環境的雙赢。

同時,激活曆史文化遺産價值寶藏,激發全社會共同保護利用的積極性。如研究出台更管用、更好用、更具操作性的支持政策,打通工業遺産、名人故居、挂牌院落等曆史建築利用渠道,豐富曆史文化遺産利用場景。

總結京報館、正乙祠戲樓、曹雪芹故居紀念館等運營經驗,引入專業能力強的第三方運營主體拓展文化和服務功能。推廣“名人故居聯盟”“會館有戲”等方式,整理挖掘遺産間的有機聯系,将散落在京城的文化“珍珠”串點成線、跨時空重現。鼓勵引導文創産品開發,進一步發揮正陽門雨燕、妙應寺白塔等首都特有的文化符号在提升文化吸引力、增強居民榮譽感方面的作用。

在保護資金統籌機制方面,報告建議加強對全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資金的統籌使用,注重整體保護,突出關鍵任務,使有限的财政資金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規範文保資金轉移支付管理,增強各區名城保護工作自主權和積極性,推動權責匹配落實到位。

此外,建立健全非遺傳承人和傳統工匠培養體系,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以及社會力量開設相關課程,傳承傳統技藝和工匠精神,培養更多專業技術人才。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