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被貶黃州後内心苦悶掙紮

蘇轼被貶黃州後内心苦悶掙紮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9 01:33:33

蘇轼被貶黃州後内心苦悶掙紮(被貶黃州的蘇轼)1

野生辛夷花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山中的辛夷樹,長在荒無人煙的深山。身旁是幽深的山澗,溪水年年流淌。每到初春,一樹樹紅白相間的辛夷花,獨自綻放自己的美麗。它們從不在乎有沒有人欣賞,義無反顧地綻放,又毫無遺憾地飄落瓣瓣花朵。被稱為詩佛的王維,借這首詩,闡述做人的哲理,做真實的自己,便是最好的選擇。

莊子有一次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流連花間、翩翩起舞,怡然自得。醒來後,他發現,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到底是莊子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化為莊子?很難說出确切的答案。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是與非,忘掉自己,忘掉世界,就像辛夷花一樣,不受外界幹擾,自開自落。

莊子說,是非齊一,物我兩忘。人生如一場夢幻,要達到這種境界,才能讓自己的思想升華,才能直面人生的各種磨難,泰然處之。佛教認為,“萬法惟心所現”。這種觀點,和莊子有異曲同工之處。即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人幻想出來的,煩惱大多如此。因此,心靜,才能清淨。

換句話說,這世間本無差别,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才有了千差萬别的看法。因此,佛教勸人不要太過執着,心不要被外界束縛,不要執迷于某一件事情,成敗與否,不要太在乎。

曆史上,被貶黃州的蘇轼,在一首詞中提出的觀點,與上面所提的非常相似。他在詞中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轼的神奇之處,在于他身上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觀念,而且衍生出屬于他自己的獨特的哲學思維。

衆所周知,王維信佛,晚年的生活俨然是一名真正的和尚。他的詩詞充滿禅機,富含哲理,他自己也像一塊被磨去棱角的鵝卵石,散發出溫潤的光澤。

孟浩然和李白崇尚道家生活,灑脫無羁、熱愛自由,愛好劍術的他倆還多了一份俠義之風。東坡一人,獨得三人的優點。儒家的執着求學态度,道家灑脫的處世方法,佛家圓融的待人方式,被東坡一人吸收,為己所用。

蘇轼被貶黃州後内心苦悶掙紮(被貶黃州的蘇轼)2

蘇轼

蘇轼被貶黃州後的第三年,寫下這首《定風波》。他的心境,對待人生的态度,都在詩中得以體現。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轼 〔宋代〕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詩寫于1081年,當時蘇轼已經44歲。三年的異鄉生活,已讓他的心漸漸平複。生性樂觀的他喜歡四處遊覽,欣賞當地的風景,從中尋找生活的樂趣。

這一年三月七日,春寒料峭。他和朋友一行人在沙湖道趕路,下起了雨。不巧,攜帶雨具的随從先走了,餘下的這些人都被雨淋濕,大家都覺得很狼狽。隻有蘇轼不以為然。雨過天晴後,他便寫了這首定風波。

他在詞中借景抒懷,把雨比喻為逆境,其實也是自己當時的處境。衆人都覺得辛苦,唯獨他在享受淋雨的過程,這何嘗不是他笑對人生坎坷的樂觀心境?

詞的上片,“莫聽穿林打葉聲”,詩人以輕松、幽默的語氣引出下面的文字,也激發讀者繼續閱讀的興緻。

蘇轼的詩,讀者甚多。即便在他被捕入獄期間,也有很多官員、文人偷偷閱讀他的詩稿,甚至連獄卒也喜歡他的詩。更不用說那位因為喜歡蘇轼的詩詞,妻子吃醋,然後休妻的先生了。

蘇轼被貶黃州後内心苦悶掙紮(被貶黃州的蘇轼)3

蓑煙雨任平生

“何妨吟嘯且徐行”,是詩人對待雨中趕路的建議,也是他對待人生的态度。幽默的筆墨恰好與小記裡的叙述:同行皆狼狽,形成鮮明的對比。

很顯然,接地氣的東坡很喜歡竹杖、芒鞋,在很多詩詞中多次用到。剛來黃州居住在定慧寺的時候,他常常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

策馬出行應該是最潇灑的出行方式了吧?有多少人的願望是文可安邦、武能保國,策馬奔馳的身影,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形象這裡,蘇轼反其道而行之。他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寫出詩人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坦然面對的樂觀心态。這裡的風吹雨打,既有自然界的風雨,也有現實生活中失意。

蘇轼填詞,注重意境美。腳穿芒鞋,手拿竹杖,如此清苦的雨中行,在蘇轼筆下卻充滿詩意和浪漫。詩人的倔強、樂觀的生活态度溢滿字裡行間。

詞的下片,詩人着重寫自己的心理感受。春寒料峭,風吹在臉上,有些冷,連酒意都被吹醒。詩人在這冷風中不禁打着寒戰。不經意間擡起頭,看到遠處山間的斜陽,陽光照在身上,心裡頓時溫暖了許多。

蘇轼被貶黃州後内心苦悶掙紮(被貶黃州的蘇轼)4

蘇轼

詞的最後一句,是詩人對待風雨的态度,也是對待人生的态度。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寵辱不驚的态度,與《菜根譚》的名句: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随天外雲卷雲舒 ,何其相似?

蘇東坡的魅力有多大?他的粉絲遍布天下,從達官貴人到鄉野農夫,數不勝數。當年,二十歲的蘇轼考中進士。歐陽修非常欣賞這個才子,有一次,他讀到蘇轼的來信,欣喜異常,覺得自己應該退讓,讓他出人頭地。他還對自己的兒子說,“記着我的話。三十年後,無人再談論老夫。”

事實證明,歐陽修慧眼識珠,蘇轼确實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來人間體驗生活、傳播文化。他的足迹,踏遍從北向南,直到海南島。他所到之處,盡自己所能為當地百姓謀福利,然後抽出空閑時間研究美食,改善百姓的生活。

人生經曆、所到之處的見聞,無不被東坡寫入詩中,廣為傳閱。連普通百姓,都喜歡他的詩詞。蘇轼的影響力,在當時受到很多同僚的嫉妒,屢次被貶,而且被貶之地,一次比一次偏遠。好在他性格豁達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身心疲憊的蘇轼被貶黃州,這一天他和兒子動身離開京城,其他家眷由他的弟弟子由暫時照顧,等過完新年再走。剛剛經曆牢獄之苦的蘇轼,此時有些心灰意冷。年屆不惑的他,因為烏台詩案被捕入獄,被判死刑。

他自己也說過,自己的性格一向是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食,吐之乃已”。文采出衆的蘇轼,遇到不平之事難免不摻雜個人感情,總能被一些小人發現漏洞。這一次,蘇轼就差點被新黨置于死地,幸虧他的朋友們多方營救,也多虧他在獄中寫的詩被皇上看到,感動了皇上。

蘇轼被貶黃州後内心苦悶掙紮(被貶黃州的蘇轼)5

蘇轼人生的轉折點,從被貶黃州開始。經過一個月的長途奔波,蘇轼于二月初一到達黃州。因為要等待家人,他便借住在定惠寺院裡。生性豁達開朗的蘇轼很便和僧人們熟識起來,一起用飯,一同散步。

黃州地方小,條件也很艱苦,但是環境幽美,山高林密,空氣清新。蘇轼很快就從自然風光裡找到寫詩的素材,漸漸忘了牢獄之災帶來的煩惱。徐太守欣賞蘇轼的才華,敬佩他的為人,經常邀請他赴宴。朱太守也常派人給他送酒菜。你看,蘇轼的魅力就是這麼大。相識滿天下,朋友數不清。

蘇轼的家人到了五月份才到達黃州,等待的這段時間,他的腳步遍布黃州的大街小巷。蜿蜒的東山、潺潺流水的小溪、行人罕至的山間小路,都留下過他的足迹。死裡逃生的他,開始信佛。

心中有美景,眼前所見,處處皆是風景。窮鄉僻壤的黃州,在當地人看來,未必是風景。但是,因為蘇轼不同于常人的心态,他總能苦中作樂,自娛自樂,因而他筆下的黃州,也變得有情有義、讓他流連忘返。

蘇轼的家人到達黃州後,因為太守的照顧,他們一家的生活勉強可以維持。他的兩個小兒子,一個十二歲,一個十歲,正是天真爛漫的年紀,很快便忘了一路的辛苦。他們一家住在臨臯亭,這裡原本是水路的驿站,讓行人在此小憩一下。這裡距離江邊隻有十幾步遠,風浪濤聲臨窗可聞,朝霧晚霞、煙雨迷蒙,舉目可見。風景之美,讓一家人忘了環境的簡陋、生活的艱苦。

他在給朋友的信中風趣地寫道,自己住的地方就在江邊,江水源自峨眉山的雪水,清澈甘甜,無論是飲用還是沐浴,都沒有比這更好的水源了。何必再想着何日才能返回家鄉?

公元1081年,44歲的蘇轼成為一名農夫。這是他到達黃州後的第二年,生活艱難,孩子們因為營養不良日漸消瘦。他的老朋友馬正卿看了非常心疼,憐惜他的處境,把黃州城東數十畝的荒地送給他。

蘇轼被貶黃州後内心苦悶掙紮(被貶黃州的蘇轼)6

東坡耕田複原圖

幽默的蘇轼自稱東坡居士,每天早出晚歸,躬耕于田間。他把開荒的辛苦,寫入詩中:廢壘無人顧,頹垣滿蓬蒿。誰能捐筋力,歲晚不償勞。

聰明又勤學好問的東坡,通過向農夫請教,很快掌握了一些訣竅,欣喜異常,忍不住寫入《東坡八首》。你看,他的觀察細緻入微,侍奉莊稼,如同照顧嬰兒,俨然已是真正的農夫了。

雪芽何時動,春鸠行可脍。種稻清明前,樂事我能數。毛空暗春澤,枕水聞好語。分秧及初夏,漸喜風葉舉。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縷。秋來霜穗重,颠倒相撐拄。

東坡的繪畫才能在黃州大顯身手,他在新建的雪堂牆面用油漆作畫。畫中有水面獨釣的漁翁,雪中傲然挺立的樹木,意境深遠、引人沉思。當時22歲的米芾,是出名的山水畫家。他慕名前來拜訪東坡,對東坡的畫作贊不絕口。

才子之間沒有代溝,年齡差距不是問題。就像孟浩然與李白,孟浩然與王維,相差十幾歲,依然能成為忘年交。東坡與米芾談論繪畫技巧,相見恨晚,相談甚是投機。雪堂的四周,有東坡親手栽下的柳樹,一口水井,井水清冽甘甜。

地勢低的地方,有稻田、麥田,還有菜圃、果園。愛喝茶的東坡還親自從鄰居家依來一棵茶樹,茶樹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長勢喜人。很快,東坡一家便能喝上他親手做的茶葉了。

多才多藝的東坡不僅擅長書法、精通繪畫,寫得一手好詩、好文章,對品茶、烹茶、茶史都有研究。此外,他還是一名天才的廚師。初到黃州,東坡發現當地的豬肉價格便宜,但是很少有人買,也不愛吃,因為嫌棄豬肉的味道不好。

東坡認真研究,親自下廚,幾次嘗試後,終于烹制成一道美味。竅門便是小火慢炖,少放水,讓豬肉慢慢入味,湯汁完全被豬肉吸收進去後,味道鮮美、入口即化。這便是被後人稱道的“東坡肉”。他還非常可愛地寫了一首打油詩。詩中寫道:“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轼被貶黃州後内心苦悶掙紮(被貶黃州的蘇轼)7

大家看到的是樂觀、灑脫的東坡,誰還記得他當初剛到黃州時的落寞和孤單呢?當初,東坡居住在定慧寺院時,寫的一首《蔔算子》,是他當時的心理寫照。

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轼 〔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詞的上片,詩人首句描繪了一幅寂靜的晚景圖。缺月挂疏桐,很有畫面感。一輪弦月挂在梧桐樹上,梧桐樹上隻有稀疏的枝葉。詩人很巧妙地營造了一個凄涼、孤寂的場景。然後,很自然地引出後面的詩句:漏斷人初靜。

此時,詩人的家眷尚未來到,他一個人在深夜的庭院,擡頭望月,那種孤獨、滄桑的感覺,躍然紙上。後面兩句種幽人與孤鴻,是一種比較,也是一種對照。

還有誰像自己一樣,在寒冷的月夜獨自徘徊?月光下孤獨的身影,是否像天上孤單飛行的大雁?形單影隻的大雁獨自趕路,那落寞的心情,最像此時的自己吧?詩人用拟人的寫作方式,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把寂寞的心情寫得飽滿而富有立體感,不落窠臼,新穎脫俗。

難怪黃庭堅讀罷這首詞,歎為觀止,說東坡這首詞意境深遠,語意高妙。仿佛不食人間煙火,不沾染一點塵世間的俗氣。這種舉重若輕的寫法,若非胸中有萬卷書,如何能寫得出來?

詞的下片,詩人采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孤鴻與幽人,交替運用,實則寫詩人内心的真實感受。“有恨無人省”,寫出詩人此刻孤獨的内心。試想,蘇轼自幼博覽群書,家學淵源,是一個連歐陽修都贊不絕口的奇才。如今,竟然流落到如此荒涼、貧窮的小地方。他心中的無奈、憤懑、委屈,又能與誰訴說?誰又能真正理解他呢?

蘇轼被貶黃州後内心苦悶掙紮(被貶黃州的蘇轼)8

寂寞沙洲冷

詞的最後兩句,明寫孤鴻,實則寫詩人自己。那隻孤獨的大雁被迫停下飛行的腳步,它在樹枝間飛來飛去,不肯栖息。最後落在荒涼的沙洲,在寒冷的夜晚獨自安歇。

那隻孤傲的大雁,不正是詩人自己嗎?他甯肯被貶谪到這偏遠的黃州,也不願向朝中小人低頭。來到這遙遠的異鄉,舉目無親,生活艱難,但他從不随波逐流,一直保持自己的初心。

被貶江州的白居易,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态,寫下五首詩,蘊含哲理,鼓舞人心。而蘇轼,也在逐漸調整自己。剛到黃州時,心裡的苦悶還未完全消解,但他發現當地竹筍味道不錯,長江的魚也非常鮮美。他在詩中寫道: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東坡到黃州的第二年,心情好多了,曾經被捕入獄的噩夢已成往事。春天還未到,他就着急相約老朋友,騎馬踏青,想到去年遊覽過的地方看一看。此次出行,東坡寫了一首七律,其中一句寫得很有哲理。他說,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人的一生,就像南飛北歸的大雁,道路曲折,但總有痕迹。人生往事,卻如同春天的一場夢,醒來繁華不再,花謝無蹤迹。

當年,24歲的東坡給22歲的弟弟子由,和詩一首,詩中的感慨,堪稱經典。年輕時的蘇轼,便有超前的思維,積極的處世态度。他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蘇轼被貶黃州後内心苦悶掙紮(被貶黃州的蘇轼)9

東坡赤壁

縱觀蘇轼的一生,他何嘗不是一隻飛鴻?他詩中的飛鴻,在雪地上留下爪印,轉眼便消失在天邊,沒有了痕迹。而他自己,從被貶黃州開始,幾經輾轉,在62歲時被貶到荒涼的海南島儋州。

而他在黃州的這段時間,起了東坡居士這個名号。他也未曾想到,自己随意起的名字,日後會成為自己的代稱,東坡居士的名氣甚至超過原來的名字。他每天下班後,和家人在東坡的田地裡辛苦勞動,補貼家用。

蘇轼在黃州的這幾年曆練,也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他由原來的嫉惡如仇,變得豁達、睿智,性格中多了幾分淡然的氣質。蘇轼的很多經典名篇,如《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均寫于在黃州的這段時期。壯志難酬的東坡,借周瑜的典故,抒發内心深處的英雄情懷。

他在念奴嬌這首詞中感歎: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随着時間的推移,他不再彷徨,而是發自内心地說,一蓑煙雨任平生!

而他的心态,也由當初的猶豫、苦悶變得更加堅定: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轼被貶黃州後内心苦悶掙紮(被貶黃州的蘇轼)10

蘇轼一生漂泊

蘇轼被貶黃州後内心苦悶掙紮(被貶黃州的蘇轼)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