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來自抗洪一線的自己

來自抗洪一線的自己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3 06:34:05

來自抗洪一線的自己?新華社長沙8月30日電 題:“洪線”逆險守家國——抗洪一線的凡人星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來自抗洪一線的自己?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自抗洪一線的自己(洪線逆險守家國)1

來自抗洪一線的自己

新華社長沙8月30日電 題:“洪線”逆險守家國——抗洪一線的凡人星光

新華社記者

星光微芒,卻能聚成璀璨的銀河。

今年以來,我國多地發生嚴重洪災。在一線抗洪大軍中,搶險“父子兵”、守堤大學生、深夜“食堂”主、義務救援隊、電器搶修隊……在封堵決口的鏖戰裡,在深夜值守的堤壩上,在受災群衆的安置點,在排查險情的陣地中……一個個平凡身影,共同築起抵禦“洪魔”的生命之堤。

上前線:洪水不退,我們不退

“慢慢走,看仔細!”7月13日淩晨3時,湖北省黃岡市蕲春縣八裡湖外江龍鳳寺泵站堤段,江軍反複叮囑兒子江林濤。天氣悶熱,蚊蟲密密麻麻,江林濤緊跟着父親的腳步,褲腿上裹着泥巴,眼睛熬得紅腫,腿上青一塊紫一塊。他說:“隻要堤壩安全,苦點累點不算什麼!”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蕲春縣公路管理局工作的江軍主動請纓加入黨員志願者服務隊;放假回家的兒子、大學生江林濤也不甘落後,加入高速公路卡口值勤隊伍,連續60多天投身防疫工作。

上陣父子兵,抗疫又抗洪。7月初,洪水肆虐黃岡,面對800米的責任堤壩,父子倆并肩作戰,每天仔細巡堤:白天扒開草堆仔細查險,晚上赤腳探入水中測水溫,一刻不敢放松。

在湖南、四川等地的抗洪戰場上,也有逆險而行的“父子兵”——

湖南省沅江市茶盤洲鎮地處洞庭湖的“水窩子”。今年一入汛,68歲的村民黃宗如和兒子黃勇就報名參加了搶險突擊隊。突擊隊50名成員來自全鎮各行各業,大多經曆了前些年的洪水災害。黃宗如說,隊員們都是主動報名,“經曆過家園被洪水淹沒的痛苦,我們不希望再發生那種情況。”

7月初開始,茶盤洲鎮接連出現險情,黃宗如、黃勇和突擊隊“戰友”們一起,平均每天都要參加一次搶險。

7月26日,在一處管湧現場,黃勇跳進管湧中心,在翻滾的泥漿中搬運和投放砂石、造圍堰,從下午奮戰到子夜,險情終于被控制。還沒來得及喘口氣,黃勇和父親又趕到另一處管湧現場參加搶險……次日淩晨2時,黃勇胸悶頭暈不已,回到岸上準備休息片刻,剛坐下就倒下了,人事不省。

“醒來時我已躺在市醫院的ICU病房。”在洞庭湖的大堤上,記者見到出院後重返抗洪一線的黃勇時,他全身都被汗水和泥水浸透。

近日,受曆史罕見特大洪水影響,四川省樂山市的樂山大佛被洪水漫過腳趾。

8月17日晚,洪水來得迅猛,大渡河上的鳳洲島交通中斷,瞬間成為孤島,島上1020名群衆被困。經過研判,樂山市救災指揮部決定采用島内用小船搜救後統一集中安置到島上高處,再使用大船轉移到市區的方法進行救援。

62歲的羅應付和兒子羅強在岷江下遊犍為段開貨船,駕船經驗豐富。獲悉海事部門希望社會船隻協助樂山轉運裝備和群衆,父子倆二話不說,8月18日一早就開船出發。

“我第一次見這麼大的水,河水翻滾,河面上漂着很多樹枝,就怕船出問題。”羅強回憶說。

父子倆沒有退縮,把船開得比以往更加小心,從島上群衆轉移點到河對岸的安全地帶平時隻需要開5分鐘,這次用了兩倍時間。第一趟下來,羅強手心裡全是汗。

一趟下來,最少轉移80多人,最多200人。随着對水況逐漸熟悉,父子倆的船越開越穩,“轉移輪渡”一直開到晚上8點多。

在各地黨委政府的組織動員下,許多社會志願者沖上防汛抗洪一線。重慶市8月18日啟動防汛I級應急響應後,全市調集專群結合的應急救援隊伍2.8萬人、大型救援設備3400餘台(套);在甘肅省隴南市抗洪救災一線,當地成立青年志願者突擊隊150多支,召集志願者4000多人;在“八百裡洞庭”的“洪線”上,各地“村村響”農村廣播發出動員令後,成千上萬群衆走上防汛一線,與解放軍戰士、武警官兵一道,與黨員幹部、應急救援力量并肩,分段把守責任區,24小時“三班倒”巡堤、搶險。

“‘洪’字怎麼寫?是三點水加一個‘共’。這代表什麼意思?就是要大家共同行動,跟洪水打仗的意思。”夜色深沉,在湖南省安鄉縣大鲸港鎮一個防汛險段,義務巡堤員孫銀清說:“洪水不退,我們不退!”

守縱深:同舟共濟,咱能吃苦

洞庭湖畔,潮濕悶熱。22歲的大學生蔡锞拿着鐵鍬,在堤壩開挖導浸溝的村民隊伍中格外顯眼。從未拿過鐵鍬挖溝的她,速度雖慢,卻幹得有模有樣。

1998年出生的蔡锞今年本科畢業,考上了北華大學的碩士研究生。7月11日在返回家鄉湖南華容縣團洲鄉的路上,她看到大堤上有一些爺爺奶奶也在巡堤。當地大堤已超警戒水位多日,土質日漸松軟,大小險情增多,防汛人手緊張。

她放下行李,找到村支書報名。“你是大學生,幹這些苦力活怕吃不消啊!”村支書有些猶豫。

“大堤在,家才在,洪水來了,可不認識誰是大學生。您放心,我吃得了這個苦。”蔡锞态度堅決。就這樣,她加入了巡堤查險隊伍。

堤在家在,同舟共濟。這是蔡锞的回答,也是無數人的心聲。

22歲的大三女學生周平平暑假回到安徽省肥東縣長臨河鎮時,家鄉正被洪水圍困。聽說鎮上的長臨河中學是災民臨時安置點,她馬上聯系鎮政府,和媽媽牛和雲報名當了安置點的志願者。

在安置點,母女倆和其他志願者一起,每天從上午8時工作到下午6時,參與搬運救災物資、公共區域消毒、發放盒飯、檢測體溫等。

周平平說:“我有責任為家鄉出一份力,而且能和媽媽一起搭檔,感覺很踏實。”她和媽媽還陪同安置點裡的孩子一起玩耍,輔導他們寫作業。母女倆齊上陣,成了安置點裡一道特别的風景。

特别的風景,還有洞庭湖大堤上的“一抹藍”——

7月初,趙新華的婚慶公司生意正紅火,聽說洪水來了,大堤上缺人,他馬上把生意丢下,組織人員穿上藍色隊服上了大堤。“我雖然是生意人,但我也是湖南沅江市紅十字會新華義務救援隊隊長,更是洞庭湖區的老百姓,守護家園,我也有責任。”趙新華說。

7月3日上堤,8月8日洪水退去,他帶着救援隊下堤。在大堤上值守一個月,他一天都沒缺席,白天巡堤,深夜查險,還自掏腰包負責整個救援隊的各項開支。一旁的隊員湯世權說:“不算耽誤的生意,趙隊長這個月投入差不多有4萬元。”

趙新華連忙擺手道:“抗洪搶險不算經濟賬,算賬就不來了。”

保後勤:凡人善舉,絡繹于途

7月9日,堅守在江西省鄱陽縣昌江圩堤上的武警戰士坐下來,開始吃午餐。大家突然發現,今天的午餐不一樣:有一大杯外表可愛、口味甘甜的奶茶。年輕的戰士們瞬間“轟動”了:“這是我喝過最甜的奶茶”“沒有比這個更解乏了”“這是哪位有心人送來的”……

不遠處,用拖車拖着保溫泡沫箱的賀金亮笑了起來。他告訴記者,自己也曾報名參軍,但因為腳部受傷未能應征入伍。每次出現險情,軍人、醫生這些“最可愛的人”總是沖鋒在一線,自己内心澎湃,希望也能貢獻一份力量。

抗洪期間,他在鄱陽縣開的5家奶茶店都停止了對外銷售,全力保障抗洪一線的戰士們能喝到新鮮奶茶,最多的一天送了800杯。“奶茶每天都送,一直堅持到抗洪勝利那天。”賀金亮說。

“我們的戰士都很感動,幹勁更足了。”武警江西總隊機動支隊機動一大隊大隊長劉發根說,“老百姓給予了我們很大的支持,軍民齊心共戰洪水,讓戰士們備受鼓舞。”

在西洞庭湖畔的湖南省津市市,擔憂值守人員吃不上熱飯菜,“90後”年輕人肖峰聯絡當地有名的“劉聾子米粉店”,在大堤上開起了“深夜食堂”,從7月8日起每晚給值守在澧水北岸、涔水、澹水等地的防汛人員免費送米粉。

每天晚上9時30分,“深夜食堂”開始“營業”——在靠近防汛值守點的地方,找個空地支個棚,架好鍋、爐,擺上牛肉和配菜,六七名師傅就開始一晚的忙碌。

出鍋白白嫩嫩的米粉,澆上油亮的肉湯,蓋上煨制的肉碼,配上風味剁椒、酸菜……一碗碗濃香的米粉被送到防汛前線,遞到防汛人員手裡。這個“深夜食堂”,平均每晚“出品”500多碗牛肉米粉。

在大堤上值守的防汛人員餘榮一口氣吃完米粉,喝光鮮湯,滿面紅光,一掃疲倦。“吃了這碗粉,精神好了,力氣更足了。”

渡難關:守望相助,衆志成城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碧口鎮8月17日開始出現嚴重内澇,道路交通中斷,外面的物資一時運不進來,碧口鎮成為一座“孤島”,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供給面臨嚴峻挑戰。

家住碧口鎮楊家壩村的董明堂是位廚師,看到鄉親們吃不上熱飯,他找到同村的張國鵬和郭樹全,商量開一個免費就餐點。

“我家院子大,就開在我家,來吃飯的人能多些。”張國鵬說。

“我還存着些米面肉菜,我都拿過來。”開餐館的郭樹全說。

三人一拍即合,免費就餐點就開起來了。

村民們聞訊趕了過來,有的人扛着面,有的人提着油;有的人進來二話不說,挽起袖子就開始洗菜切菜;有的人不會做飯,就幫着收拾打掃,打打下手……30多人在大院裡有條不紊地忙碌着,沒過多久,巷道裡就飄來縷縷飯香。

董明堂說:“我們發揮特長,幫忙讓大家吃上熱飯,有了力氣,大家一起共渡難關,重建家園!”

秀水鎮是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受災最嚴重的鄉鎮之一,全鎮共有870戶民房進水,居民家中大部分家具和家電被水浸泡。得知這一情況後,一支由6名家電維修師傅組成的“青年志願突擊隊”,8月18日開始挨家挨戶無償檢修家用電器。

維修隊員李旭東平常一天最多修5台電器,而這幾天的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五六倍。他和隊員們加班加點,從清早忙到深夜,他說:“累點沒關系,這些電器恢複使用,人們生活就又回到正軌了。大家一起搭把手,加快重建美好家園。”

在重慶市潼南區的清淤現場,氣溫高達35攝氏度,34歲的潼南區旅遊開發集團副總經理蘭焰穿着厚厚的膠鞋在清淤。她的手臂上,一塊鵝蛋大小的紅腫燙傷格外顯眼。

幾天前,潼南區第一次洪峰退去時,蘭焰主動參與清淤,她站在鏟車上跟司機溝通如何清淤,突然鏟車傾斜,她的手臂被鏟車尾氣排放筒燙傷,頓時起了個大水泡。

被燙傷時,正是清淤最忙的時候,她顧不得疼,沒把燙傷放心上,直到傷口開始出現潰爛,才去診所看醫生。醫生讓定期換藥,她忙得顧不上去。“淤泥需要盡快清理,否則太陽曬幹了,清理起來更加困難。我們都在搶時間,哪裡顧得上自己。”蘭焰對記者說。

從長江、淮河沿岸,到甘肅隴南;從洞庭湖、鄱陽湖,到巢湖、太湖……記者輾轉萬裡“洪線”采訪期間,耳聞目睹為抗洪搶險、扶危濟困、重建家園“站出來、搭把手”的凡人善舉比比皆是:人們自發向大堤上送盒飯,往防汛棚裡送西瓜,去抗洪指揮部捐款,跑到災民臨時安置點送食品和生活用品……即便在深夜,也有增援者的車燈、手電筒閃爍出的點點微光,向抗洪一線亮着電子馬燈的防汛棚彙聚。(記者蘇曉洲、周楠、侯文坤、韓振、張紫赟、袁汝婷、陳斌、張海磊、郭傑文、李松、康錦謙、郎兵兵、杜哲宇、王自宸、伍鲲鵬、柯高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