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很能引起人的共鳴,就像外科大夫一樣能切開你的皮肉滲透到你的骨髓,雖然這個比喻有點恐怖,但是可見他的書寫的不一般。很多書總是說寫得好就是引起讀者共鳴,這本也是,但是隻這樣說凸顯不出它的精彩之處,我覺得透過肉體進入靈魂還是很貼切的。
就很像文章開頭序裡李敬澤說的一樣:我不能肯定這本書是什麼,我甚至不能肯定它是小說還是自傳。
開篇的阿太,把年幼的舅爺她自己的親兒子扔到水裡,就為了讓兒子學會遊泳,導緻自己兒子有一輩子的陰影。外婆去世的時候,阿太沒有一滴眼淚,手指被割斷的阿太也沒有流一滴眼淚,但是阿太卻因為補屋頂的窟窿摔下後躺在家裡動不了,被困住而流下了眼淚。直到最後阿太去世,留給作者的也是那句“我已經沒有皮囊的包袱,來去多方便。”阿太傳達給作者的,也是作者要傳達給讀者的的生活觀“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男主的媽媽是典型的農村婦女,一生下來就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宿命,就是找個老公結婚生子,必須有兒子,有了女兒還得給女兒體面的嫁妝,有了兒子得讓兒子有體面的老婆有孫子傳宗接代,而且母親永遠主張不拖累兒子,甚至跟神請願一定要活得長過老公,不讓殘疾老公拖累兒子,但是他從來沒想過自己,從來沒想過自己真正開心的過一輩子,總是執着于蓋房子,哪怕所有人都不同意,哪怕親生兒子女兒都不理解她,都覺得她自私自利為的是自己的面子,實際上她為的是老公的面子,為的是老公殘疾後别人尊重她老公。母親一直營造着這個由父親發起的家看上去是那麼的健全和完整。這是母親對父親的愛,更是母親對這個家庭的愛。
我們常常不理解大人的一些行為和做法,總是怨聲載道,其實試着觀察父母的日常行為,感受父母的情感,會更加理解父母。當然在一個家庭出現殘疾和貧窮時,需要有一個家庭成員堅強挺身而出,更重要的是大家的齊心協力,一起克服困難,迎難而上的行動力。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主題,就是愛。因為愛而克服,因為愛而堅持,因為愛而犧牲。
這本書裡讓我感動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實在是太多了,我實在沒有辦法一一記錄下來。
現在的我們過于重視皮囊了,在各種各樣的欲望面前,外表變得何其重要,都在為了皮囊而服務。我們都快忘了皮囊之下藏着的靈魂,藏着的那顆跳動着的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