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學知識大彙總?六、七字篇217、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心不足,貪得無厭,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全部文學知識大彙總?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六、七字篇
217、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心不足,貪得無厭。
218、人怕出名豬怕壯:人出了名會招緻麻煩。
219、三過家門而不入:形容熱心工作,公而忘家。
220、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逾越一定的界限和範圍。
221、不看僧面看佛面:是求人應許或寬恕的常用熟語。
222、不識廬山真面目:比喻不認識事物的真相。
223、不是冤家不聚頭:常指在一起生活,矛盾不可避免,有矛盾的人總要聚在一起。也常用于對親人的昵稱。
224、無顔見江東父老:指沒有臉面再見故人。
225、山雨欲來風滿樓:比喻重大事件前到處充滿了緊張的氣氛和迹象。
226、今朝有酒今朝醉:形容腐朽沒落的生活和消極頹廢的情緒,有時也形容某人隻顧眼前的享樂。
227、王顧左右而言他:指不接對方的話茬,把話引到别處去,有意回避問題。
228、瓦罐不離井上破:同“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将軍難免陣中亡”等意思差不多。
229、為他人做嫁衣裳:指空懷才華,隻能為他人效勞。現多用來頌揚“甘為人梯”的精神。
230、半部論語治天下:強調學習經典著作的重要性。
231、有眼不識荊山玉:常稱那些沒有眼光,不識好歹,不識人才的人。
232、行百裡者半九十:比喻越接近成功,越不能松懈,要堅持到底,去争取最後的勝利。
233、此地無銀三百兩:比喻表面上的言行恰好暴露了所要掩飾的事實。
234、呂端大事不糊塗:形容辦事識大體,在原則問題上頭腦清醒,态度明确。
235、百無一用是書生:泛指文人志大才疏,或用作文人的自謙之辭,牢騷之語。
236、劉姥姥進大觀園:比喻看見複雜紛繁的東西,感到迷亂,分辨不清,失去判斷能力。
237、死馬當作活馬醫:比喻雖然已經沒有希望了的事,也不妨再作一次努力,寄希望于萬一。
238、好漢不吃眼前虧:又作“光棍不吃眼前虧”、“英雄不吃眼前虧”,意思指聰明人暫時躲開眼前的不利處境,免得吃虧。此語與“識時務者為俊傑”意思相仿。
239、身在曹營心在漢:比喻堅守節操,忠于故主;也比喻身在此,心在彼,心思不專。
240、初生牛犢不怕虎:比喻青年人不怕困難艱險,敢想敢做的那種精神。現在也有用于貶義的。
241、近水樓台先得月:比喻由于近便而優先獲得某些好處的現象。
242、遠來和尚會念經:比喻瞧不起當地人才,認為隻有外來的人才有本事。有時也用來比喻外來的人都有本事,因而容易受當地人尊敬。
243、知人知面不知心:了解一個人的外表容易,而了解他的内心是比較困難的。常與“畫虎畫皮難畫骨”連用。
244、拒人于千裡之外:把人擋在千裡之外,不願接近人,形容态度極其傲慢,不聽取别人的意見。
245、畫鬼容易畫人難:比喻憑空瞎說很容易,但要想有真才實學卻需下一番功夫。
246、畫虎不成反類犬:比喻模仿的效果很壞,弄得不倫不類,從事非力所能及的事而一無所成。也比喻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目标反而弄巧成拙,留下笑柄。
247、冒天下之大不韪:幹了天下最錯誤的事。
248、春風不度玉門關:比喻某種思想、影響(多指好的方面)到不了某一地區或單位。現在引用時,有時一反原意,把“不”換成“已”,比喻好思想已深入人心。
249、樹欲靜而風不止:比喻客觀情況與主觀願望相違背,常與“子欲養而親不待”連用。
250、流水落花春去也:比喻陳舊沒落事物的衰敗。
251、乘長風破萬裡浪:形容人志向遠大,勇往直前。
252、賠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雙重損失。
253、解鈴還須系鈴人:比喻誰搞出來的事情應該由誰去解決。
254、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并不在此而在彼,也比喻别有用心。
255、聰明反被聰明誤:譏諷那些費盡心思、不擇手段地鑽營取巧,結果事與願違,反而害了自己的人。
256、無可奈何花落去:比喻對人或事物的消逝産生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惋惜之情。
257、瞎貓碰上死老鼠:比喻碰上意外的好事。
258、下巴底下支塊磚:比喻開不起口,說不起話。
259、鄉裡獅子鄉裡舞:比喻有什麼條件辦什麼事。
260、鴨子入水嘴上前:比喻沒有做事就先吹牛。
261、一個巴掌拍不響:一義:雙方都有錯;一義:獨自一人難做事(近似“孤掌難鳴”)。
262、一根腸子通到底:比喻性情爽直,不會繞彎子。
263、一山還比一山高:比喻一個賽過一個,或一事勝過一事。
264、一頭碰到南牆上:比喻因倔強而碰壁,遇到挫折。
265、早見鼻子晚見臉:形容随時見面。
266、這山望着那山高:比喻一個人對于自己的環境、工作不滿,認為别的地方好。
267、芝麻開花節節高:比喻情況越來越好。
268、衆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269、豬頭莫說老鸹黑:即大家都差不多。
270、竹籃打水一場空:比喻費了力沒有效果。
271、鐘在寺裡聲在外:比喻名聲很大,名聲在外。
272、自己鍋底沒有黑:比喻自己沒有缺點。
273、開弓沒有回頭箭:比喻說了話就不願收回,已經動手的事就不再改變。
274、近水樓台先得月:由于近便容易得到好機會。
275、橫挑鼻子豎挑眼:鼻子直的,偏要橫挑;眼是橫的,偏要豎挑。比喻過分苛求,百般挑剔。
276、狗打石頭人咬狗:比喻七颠八倒。
277、隔山不聽娃娃哭:比喻眼不見,心不煩。
278、甘蔗沒有兩頭甜:比喻事情不會十全十美。
279、幹土打不成高牆:比喻缺少必要條件就做不成事情。
280、反貼門神不對臉:比喻背靠背,誰也不理誰。
281、打開天窗說亮話:比喻不客氣地敞開說話,有話直說。
282、船到碼頭車到站:既然到了碼頭、車站了,似乎就可以松口氣了,比喻松勁思想。
283、抽刀斷水水更流:比喻形勢的發展是人們所阻擋不住的。
284、不管三七二十一:即不管一切,什麼都不顧。
七、八字篇
285、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諷刺一人升官得勢了,和他有關系的人也跟着發迹,撈好處。
286、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形容思念殷切,雖然分離時間甚短而感覺漫長。
287、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指人的一生不可虛度,應當做些有益于世的事,在曆史上留下好名聲。
288、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打仗。現在常用來指放松戰争警惕。
289、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所有條件都已經齊備,就差關鍵性的一件事了。
290、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比喻做事須從頭開始,一步步取得成功。
291、不癡不聾,不做家翁:比喻作為一家之主,對子侄輩的一些小過失,要裝癡假聾,不必追究,否則不能把大家庭維系好。
29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于人。
29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指任何事物都各有長處和短處。
294、從善為登,從惡如崩:學好、堅持向上,比較費勁;學壞、堕落,是很容易的。
295、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鼓勵人們要愛勞動、勤鍛煉。
296、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統治者迫害人民,他就自己把人民都趕到反對他的那方面去了。
297、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原意為治理天下之道必須寬嚴相濟,現多用來比喻工作和生活要善于
調節,有節奏地進行。
298、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比喻對方以什麼樣的手段對付你,你就以什麼樣的手段對付他。
299、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比喻事故或事情發生前的征兆。
300、甯為雞口,不為牛後:比喻甯願在範圍小的地方作主,也不願到範圍大的地方受制他人。
30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容失去了依附的基礎,事物将無法存在。
302、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多用來表現個人無力改變命運,有時也用來表示隻是一味努力奮鬥,而不問結果
如何。
30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這邊失敗了,那邊卻得到勝利。
304、失之毫厘,差以千裡:比喻事物開始錯了一點,結果就會造成更大的差錯。
305、業精于勤,行成于思:說明學業上的精深造詣是由于勤奮,做事成功是由于善于思考。
306、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脫離勞動,缺乏實際知識的人。
307、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應當作出決斷的時候,卻優柔寡斷,結果自食惡果。
308、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比喻某人、某家族、某集團雖然已經敗落,但在一段時期内,尚能維持
某些興旺繁榮的現象。
309、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群衆所提的意見和批評,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勉勵自己。
310、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運用得巧妙、靈活,全在于思考。人們多用來指作戰等手段極其靈活、高超。
311、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指同類的事物相聚在一起,不同類的則會區分開來。現多比喻壞人臭味相投。
312、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指記取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做事的借鑒。
313、美者自美,醜者自醜:表示自我欣賞的行為。
314、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比喻無緣無故受連累。
315、親者所痛,仇者所快:形容不利于已,反利于敵的錯誤行為。
316、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名氣過大,實際很難相符。常指不要貪圖名聲。
31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後往往面臨新的更大的困難,也形容壞人壞事手段
高明,花樣層出。
318、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人們常把“落花”和“流水”分别比作一個有意、一個無情的雙方。
319、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比喻為形勢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
320、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比喻大勢所去,局部也不會完整。
321、胸中自有雄兵百萬:比喻有雄才大略。
322、不是魚死就是網破:勢不兩立。
323、點燈是人吹燈是鬼:兩面派。(近似于“當面是人背後是鬼”)
324、放下包袱輕裝前進:比喻丢開思想包袱,才能輕松愉快地工作。
325、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把矛頭對準對方的弱點,其它情況概不過問。
326、瓜無滾圓人無十全:以瓜作比,說明沒有十全之人。
327、刮風掃地下雨潑街:比喻做了多餘的事。
328、慧眼識寶狗眼識草:有敏銳的觀察力能發現人才,相反就不能發現人才。
329、撿了芝麻丢掉西瓜:比喻貪小失大。
330、見燈添油遇香磕頭:比喻盲目崇拜。
331、見高就拜見低就踩:比喻谄上壓下,貶義。
332、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比喻根據實際情況,量力而行。
333、冷水澆頭一涼到底:比喻因失望、掃興而情緒低落。
334、臉不是臉色不是色:形容臉色不好看。
335、麻布繡花,底子太差:比喻基礎不行的人很難培養。
336、麻雀當家叽叽喳喳:諷刺那些當不成家,辦不成事,成天隻會吵吵嚷嚷的人。
337、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比喻某一事物規模很小,但一切條件都具備。
338、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指雖無突出成績,但長期辛辛苦苦的工作。
339、腦袋瓜子裡穰子多:比喻大腦發達、聰明。
340、藕發蓮生必定有根:比喻發生任何事情總有根源。
341、七八家子搬一塊:比喻愁眉苦臉,五官擠到一起的樣子。
342、七處冒火八處冒煙:比喻到處都在出毛病。
343、千般易學一竅難通:比喻任何事情易學難精。
344、千錘打鑼一錘定音:比喻盡管有很多意見,還是要以一個人的意見為主。
345、千中有頭萬中有尾:人再多,總有一個為首的。
346、人要實心火要空心:人要實心才能幹好工作,火要空心才能燒旺。
347、三十年風水輪流轉:比喻随着時間的推移,客觀情況有所改變,人的境遇也有所改變。
348、上山打柴過河脫鞋:比喻見機而行,根據情況辦事。
349、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比喻自我吹噓。
350、文王不安武王不樂:大家都不清靜,近似“雞犬不甯”。
351、一眼看高一眼看低:比喻看問題不容易看全面。
八、九字篇
352、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事情來得很突然,一時弄不清它的原委和底細。
353、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事情的發生,早有前因,并非偶然。
354、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形容由于形勢的關系,使其人成了名,但并非這個人才能出衆。與“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意思相仿。
355、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陰謀、野心暴露,人所共知。
356、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來:比喻壞人嘴裡說不出好話。
九、十字篇
357、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比喻隻要認識了事物的矛盾所在,就容易克服了。
358、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多用作數量與質量的比較,而且強調重在質量,還用來說明“物以稀為貴”的道理。
359、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形容人窮到極點。
360、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此後對類似的情景心懷餘悸。
361、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比喻好景不長,人情也不能持久。
362、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比喻貧富更替,興衰無常。
363、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比喻人在遭受重大刺激之後,才會奮發圖強。
364、甯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比喻亂世人民生活絕無保障,性命比狗還不值錢,因此羨慕太平時期的狗來。
365、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比喻世風不好,專喜傳惡,不願揚善。
366、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比喻毫無方向,盲目亂撞,非常危險。
367、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欣賞詩文,分析疑難問題。
368、神奇化腐朽,腐朽化神奇:好東西與壞東西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369、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留:比喻隻要堅持原則,不必拘泥小節。
370、家貧思賢妻,國亂思良相:比喻愈是在困難的情況下,愈要用人得當。
371、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比喻真正的友誼或情誼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
十、十二字篇
372、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比喻豁出命來,什麼也不怕,什麼都敢做。
373、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比喻人有難以預料的疾病。
374、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指水太清潔,沒有浮遊生物,魚無食不能生存;人太苛察計較,也就找不到願意跟從他的人。
375、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比喻反動統治者可以任意做壞事,而百姓的正當言行受到種種限制。
376、幫人幫到地頭,送佛送到西天:指做好事、幫助人不要半途而廢,而要完全徹底。
377、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人們用它形容為求取名利,行為卑污,厚顔無恥,對别人的譏諷置之不顧。
十一、十四字篇
378、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形容多次的邀請、催促,主人公出來之後,仍面容半遮,讓人看不清整個面目。
379、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指事情似乎已無發展餘地,但突然又有了轉機。
380、長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影射那些橫行霸道的家夥,說他們總有一天要垮台。
381、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比喻一心謀求的事不能成功,随意辦的事卻意外地獲得好結果。
38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比喻腐朽的東西周圍,新生的東西仍然不斷成長。
383、店裡有人好吃飯,朝裡無人莫做官:比喻熟人好辦事。
384、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比喻禍不單行。
385、捧不起的劉阿鬥,扶不直的井繩兒:指不争氣、沒出息的人。
一、(鞍山市十三中高三第二次模拟)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問題。
王绂,字孟端,無錫人。博學,工歌詩,能書,寫山木竹石,妙絕一時。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樂初,用薦,以善書供事文淵閣。久之,除中書舍人。
绂未仕時,與吳人韓奕為友,隐居九龍山,遂自号九龍山人。于書法,動以古人自期。畫不苟作,遊覽之頃,酒酣握筆,長廊素壁淋漓沾灑。有投金币購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閉門不納,雖豪貴人勿顧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審所處,輕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師,月下聞吹箫者,乘興寫《石竹圖》,明旦訪其人贈之,則賈客也。客以紅氍毹②饋,請再寫一枝為配,绂索前畫裂之,還其饋。一日退朝,黔國公沐晟從後呼其字,绂不應。同列語之曰:“此黔國公也。”绂曰:“我非不聞之,是必于我索畫耳。”晟走及之,果以畫請,绂颔之而已。逾數年,晟複以書來,绂始為作畫。既而曰:“我畫直遺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與之,俟黔公與求則可耳。”其高介絕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畫竹石,亞于绂。畫竹一枝,直白金一錠,然人多以饋遺得之。昶,字仲昭,永樂十三年進士,後改庶吉士,曆官太常寺卿。昶與上元張益,同中進士,同以文名,同善畫竹。其後,昶見益《石渠閣賦》,自謂不如,遂不複作賦。益見昶所畫竹石,亦遂不複畫竹。 (節選自《明史?王绂、夏昶傳》)
注:①楮(chǔ)一種樹皮可以用來造紙的樹。②氍毹(qú shū):一種毯子。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A.博學……寫山木竹石,妙絕一時。 (寫:摹畫。)
B.于書法,動以古人自期。 (期:要求。)
C.晟走及之,果以畫請,绂颔之而已 (颔:點頭。)
D.昶……同以文名,同善畫竹 (名:名聲。)
答案及解析:D。根據文章“昶與上元張益,同中進士,同以文名,同善畫竹。”分析此句中的“以文名”,“以”是介詞意為“憑借”、“因為”“文”是介詞“以”的賓語,所以此處的“名”應譯為動詞“出名、聞名”。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绂始為作畫 ②庭中始為籬,已為牆
B.①明旦訪其人贈之,則賈客也 ②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C.①昆山夏昶者……亞于绂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D.①然人多以饋遺得之 ②不賂者以賂者喪
答案及解析:B(A項①“才”;②“最初”。B項均表判斷,相當于“是”或“就是”。C項①比;②在。D項①“憑借”或“借助”;②“因為”。)
3.以下六句話,分别編為四組,全都說明王绂“高介絕俗”的一組是
①“以善書供事文淵閣” ②“于書法,動以古人自期”
③“雖豪貴人勿顧也” ④“明旦訪其人贈之”
⑤“绂索前畫裂之,還其饋” ⑥“绂颔之而已”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答案及解析:D。此題最适宜使用排除法,①句與“高介絕俗”無關,據此可排除A、C,②句說的是在書法方面的追求,與性格也無關系,故可排除B,“高介絕俗”的意思是“清高耿直,不随流俗”。由此可推知應為D項。
4.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項是
A.王绂博學多才,不僅能善于唱歌和作詩,還愛好看書、“寫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當時的人稱贊。
B.王绂作畫不肯輕易下筆,但在遊覽時,飲酒到了興頭上,就會在長廊的粉壁上借着酒興盡情地揮灑。
C.沐晟向王绂求畫,過了幾年都沒有得到,最後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書來換,王绂才給他作畫。
D.夏昶和張益為人都很謙虛,夏昶見到張益的《石渠閣賦》後,就不再作賦了;張益見到夏昶畫的竹石後,也從此不再畫竹。
答案及解析:B(A項對“工歌詩”和“能書”的解釋有誤;C項對“晟複以書來”的解釋有誤;D項中“夏昶和張益為人都很謙虛”脫離了文意,原因應是“自謂不如”。)
二、(2006—2007學年度泗陽中學高三檢測)閱讀下面這段文言文,完成問題
張淳,字希古,桐城人。隆慶二年進士。授永康知縣。吏民素多奸黠,連告罷七令。淳至,日夜閱案牍。訟者數千人,剖決如流,吏民大駭服,訟浸減。凡赴控者,淳即示審期,兩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無留滞。鄉民裹飯一包即可畢訟,因呼為“張一包”,謂其敏斷如包拯也。巨盜盧十八剽庫金,十餘年不獲,禦史以屬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盜,而請禦史月下數十檄。及檄累下,淳陽笑曰:“盜遁久矣,安從捕。”寝不行。吏某婦與十八通,吏頗為耳目,聞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詐告吏負金,系吏獄。密召吏責以通盜死罪,複教之請以婦代系,而己出營赀以償。十八聞,亟往視婦,因醉而擒之。及報禦史,僅兩月耳。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訟。淳驗無實即坐之,自是無誣訟者。永人貧,生女多不舉。淳勸誡備至。貧無力者捐俸量給,全活無數。歲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奪者死。有奪五鬥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殺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衆旨懾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車,顧其下曰:“某盜已來,去此數裡,可為我縛來。”如言迹之,盜正濯足于河,系至,盜服辜。永人駭其事,謂有神告。淳曰:“此盜捕之急則遁,今聞吾去乃歸耳。以理蔔,何神之有。”擢禮部主事,曆郎中,謝病去。起建甯知府,進浙江副使。時浙江有召募兵,撫按議散之,兵皆洶洶。淳曰:“是驕悍者:留則查用,汰則叵測。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壯勇,則留者不思亂,汰者不能亂矣。”從之,事遂定。官終陝西布政。
【注】①兩造:訴訟的雙方。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
A.及檄累下 接連 B.而己出營赀以償 營救
C.生女多不舉 撫養 D.永人駭其事 對……感到驚駭
答案及解析:B。根據文意,府吏遵從張淳的意見讓自己的妻子代替他本人坐牢,自己從獄中出來,借錢來贖罪,“赀”即“資”,“以”是表目的“來”的意思,“營”在“赀”前,當理解為“借,謀求”。
2、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因呼為“張一包”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B.密召吏責以通盜死罪 君何以知燕王。
C.盜正濯足于河 至激于義理者不然
D.今聞吾去乃歸耳 良乃入,具告沛公
答案及解析: D。A于是/憑借、利用;B用/憑;C在/被;D才。
3、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張淳在永康任知縣時,判案神速,積壓的官司日漸減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訴的,他能當即定下審判日期,訴訟雙方按預約日期到官府,他很快就能結束訴訟。
B.張淳精心誘捕盧十八,讓禦史在一個月内下達數以十計的緝捕公文,自己卻故意說大盜逃跑時間太長,抓捕不了,這樣做是為了麻痹盧十八。結果盧十八鑽進圈套,被張淳捕獲。
C.張淳對永地的百姓喜歡将互相之間的一點小小的怨恨,誇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來申訴很反感,查驗不屬實,就定訴訟者有罪,之後,誣告人的訴訟案就少了。
D.張淳為了制止大旱之年公然搶劫的事,故意用死囚替代搶米的人,将死囚用杖打死,并張貼出告示說“這是搶奪米的人”,衆人都因恐懼而順服。
答案及解析: C(“誣告人的訴訟案就少了”理解錯,原文是“自是無誣訟者”)
4、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3分)
(1)吏民素多奸黠,連告罷七令。(3分)
譯文:
(2)淳乃令他役詐告吏負金,系吏獄。(3分)
譯文:
(3)以理蔔,何神之有。(3分)
譯文:
答案及解析:(1) (永康)官吏和百姓平時大多奸猾,接連告官有七個縣令被罷免。(3分) (“素”、“罷”各1分, 其餘1分)
(2)張淳于是讓差役假裝告這位官吏欠人銀子,把官吏關入獄中。(3分)(“負”“系”各1分,其餘1分)
(3)按道理推斷,有什麼神明呢。(3分)(“以”“蔔” 各1分,“何神之有” 句式1分)
三、(重慶一中高2007級高三10月月考)
(一)、課内奠基: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組是
A.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患:擔心
B.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 計:打算
C.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 悉:全部
D.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 窮:經濟拮據
答案及解析:D。此題所涉及的四個選項均出自教材,“窮”在古代漢語中很少表示“經濟拮據”,更多的是表示“困窘、走投無路”比如“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D項源于《屈原列傳》,也應譯為“困窘、走投無路”。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 / 窺父不在,竊發盆
B.不複在位,使于齊,顧反 / 顧念畜劣物終無所用
C.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 / 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D.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 / 我勸天公重抖擻
答案及解析:D。A項前者是“私下裡”謙詞後者是“偷偷地”B項前者是“回頭、轉身”,後者是“隻是”表轉折C項前者是“請别人做某事”,後者是“請求别人讓自己做某事”D項都是“勸說、勸谏”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B.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C.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D.相如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
答案及解析:B。“親戚”古指“父母兄弟等親人”而今義則是指“除父母兄弟親人以外的有着某種血緣關系的人”,“左右”古指“君王的侍衛大臣”而今義大多是表示一種約數,“指示”在此句中是兩個詞“指”是“用手指指”,“示”是“給……看”而今義是“上級部門給下屬的指令。
四、(江蘇省姜堰中學2006~2007學年度階段測試)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共6分,每小題2分)
馬周字賓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狹。嗜學,善《詩》、《春秋》。資曠邁,鄉人以無細謹,薄之。武德中,補州助教,不治事。刺史達奚恕數咎讓,周乃去,客密州。趙仁本高其才,厚以裝,使入關。留客汴,為浚義令崔賢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豐,逆旅主人不之顧。周命酒一鬥八升,悠然獨酌,衆異之。至長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貞觀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學,周為條二十餘事,皆當世所切,太宗怪問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間未至,遣使者四輩敦趣。乃谒見,與語,帝大悅,诏直門下省。明年,拜監察禦史,奉命稱職。帝以何得人,賜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機辯明銳,動中事會,裁處周密,時譽歸之。帝每曰:“我暫不見周即思之。”岑文本謂所親曰:“馬君論事,會文切理,無一言損益,聽之纚纚①,令人忘倦。蘇、張、終、賈正應比耳。然鸢肩火色②,騰上必速,恐不能久。”俄遷治書侍禦史,并知谏議大夫,檢校晉王府長史。十八年,遷中書令。時置太子司議郎,帝高其除。周歎曰:“恨吾資品妄高,不得曆此官。”帝征遼,留輔太子定州。及還,攝吏部尚書,進銀青光祿大夫。帝嘗以飛白書③賜周曰:“鸾鳳沖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④在忠力。”
周病消渴連年,帝幸翠微宮,求勝地為構第,每诏尚食具膳,上醫使者視護,躬為調藥,太子問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過,取身後名,吾不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贈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注】①纚纚(lí):洋洋灑灑的樣子。②鸢肩火色:雙肩上聳如鸢,面色如火。鸢,老鷹。③飛白書:用飛白字體寫的禦書。飛白,一種字體,筆畫露白,似枯筆所寫。④要:關鍵。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刺史達奚恕數咎讓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讓魏公子曰
B.周命酒一鬥八升,悠然獨酌,衆異之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C.明年,拜監察禦史,奉命稱職
唯倜傥非常之人稱焉
D.管、晏暴君之過,取身後名,吾不為也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答案及解析:A 。 (A.責備 B.感到奇怪,詫異/區别,分别 C.适合、勝任/稱道 D.顯露/兇暴)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周乃去,客密州 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B.周為條二十餘事 臣請為王言樂
C. 我暫不見周即思之 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
D.鄉人以無細謹,薄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答案及解析:B。 (A.于是/是 B.給、替 C.就/假使 D.認為/因為)
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馬周年輕時曾任州助教,雖不善處理人際關系,但得到趙仁本的賞識,于是被舉薦到長安去任職。
B.馬周替中郎将常何寫了一篇切中時務的奏章,深得太宗贊賞,太宗于是下诏馬周入值門下省,并賞賜他三百匹絲帛。
C.馬周善于陳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處理問題周密,當時有很高的聲譽。岑文本認為他論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人聽之忘卻疲倦,并把他比作蘇秦、張儀、終軍、賈誼。
D.馬周患病多年,太宗經常派禦醫前往看護,并讓太子親自為他調藥。馬周感激涕零,臨終反把所有奏章焚毀,不願以此博取身後的名聲。
答案及解析:C。 (A.馬周是無可奈何之下去長安的,并不是被趙仁本舉薦去做官的; B.三百匹絲帛是賞賜給常何的; D.太宗親自為馬周調藥。)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共9分,每題3分)
(1)趙仁本高其才,厚以裝,使入關。
(2)遂感激而西,舍新豐,逆旅主人不之顧。
(3)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答案及解析:(1)趙仁本推崇他的才氣,給他準備了很多行裝,讓他進關。(高、厚、“使”後面補“之”,各1分)
(2)于是心中悲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豐,旅店的主人不照顧他。(感激而西、舍、不之顧,各1分)
(3)我們離開父母兄弟而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所以、去、徒,各1分)
參考譯文:
馬周字賓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時死去父母成為孤兒,家裡貧窮拮據。他十分喜愛學習,精通《詩經》、《春秋》。性格開朗豪邁,鄉裡的人都認為他不講究小節,看不起他。武德年間,州裡的助教一官無人,他補職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達奚恕常常責怪他,馬周于是離去,客居到密州。趙仁本推崇他的才氣,給他準備了很多行裝,讓他進關。馬周途中客住汴州時,被浚儀縣令崔賢侮辱,于是心中悲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豐,旅店的主人不照顧他,馬周就要了一鬥八升酒,悠閑地在那兒自斟自飲,衆人對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長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談論朝政行失。常何是一個武将,沒有什麼學問,馬周為他分列條目寫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時務的,太宗感到奇怪,便問常何,常何說:“這不是我所能想出來的,家中的門客馬周教我這樣說。這個門客,是個忠厚孝義之人。”唐太宗就召見馬周,過一會兒還未到,太宗接連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馬周前來拜見,太宗與他談話談得非常高興,下诏讓他入值門下省。第二年,又拜馬周為監察禦史,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勝任這一職務。唐太宗因為常何而行到馬周這個人才,就賜給常何三百匹絲帛。
馬周善于陳述奏章,機敏、辯證、清晰、深入,切中要害,處理問題周密,當時有很高的聲譽。太宗常說:“我一時不見馬周就想他。”岑文本對他親近的人說:“馬周論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沒有一字可以增删,聽起來洋洋灑灑,能使人忘卻疲倦。蘇秦、張儀、終軍、賈誼正是這樣啊。然而他兩肩上聳,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隻是恐怕不能活得長久。”沒過多久,馬周升任治書待禦史,兼谏議大夫職務,代理晉王府長史。貞觀十八年,他又升遷中書令。當時設置太子司議郎,唐太宗擡高了此官的官階。馬周感歎道:“隻遺憾我資質、品格不夠,不能當上這個官職。”唐太宗遠征遼東,留馬周在定州輔佐太子。等到太宗回來,馬周又擔任吏部尚書,晉升銀青光祿大夫。唐太宗曾經用飛白書賜給馬周,上面寫着:“鸾鳳直沖霄漢,一定要憑借羽翼;輔佐所要寄托依靠的,關鍵在于盡忠盡力。”
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親自到翠微宮去,尋找好地方為他建造宅第,經常讓禦廚為他備飯,禦醫前去看護,唐太宗又親自為他調藥,太子也前去探視。病更重時,馬周就把原來上的奏章全部燒掉,他說:“管仲、晏子顯露君主的過失,博取身後的名聲,我不這樣做。”貞觀二十二年,馬周去世,年僅48歲。唐太宗追贈他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五、(06-07年廣東惠州一中月考)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問題。
範雲字彥龍,南鄉舞陰人。雲六歲就其姑夫袁叔明讀《毛詩》①,日誦九紙。陳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見之,曰“公輔才也”。雲性機警,有識具,善屬文,下筆辄成,時人每疑其宿構。(競陵王蕭)子良為南徐州、南兖州,雲并随府遷,每陳朝政得失于子良,尋除尚書殿中郎。子良為雲求祿,齊武帝曰:“聞範雲谄事汝,政當流之。”子良對曰:“雲之事臣,動相箴谏,谏書存者百有餘紙。”帝索視之,言皆切至,咨嗟良久,曰:“不意範雲乃爾,方令弼汝。’”文惠太子嘗幸東田觀獲稻,雲時從。文惠顧雲曰:“此刈甚快。”雲曰;“三時之務,亦甚勤勞,願殿下知稼穑之艱難,無徇一朝之宴逸也。”文惠改容謝之。及出,侍中蕭緬先不相識,就車握雲手曰:“不謂今日複見谠言。”雲性笃睦,事寡嫂盡禮,家事必先谘而後行。好節尚奇,專趨人之急。少與領軍長史王畡善,雲起宅新成,移家始畢,畡亡官舍,屍無所歸,雲以東廂給之。移屍自門入,躬自營唅,招複如禮,時人以為難。及居選官,任寄隆重,書牍盈案,賓客滿門,雲應答如流,無所壅滞,官曹文墨,發擿若神,時人鹹服其明贍。性頗激厲,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武帝九錫②之出,雲忽中疾,居二日半,召醫徐文伯視之。文伯曰:“緩之一月乃複,欲速即時愈,政恐二年不複可救。”雲曰:“朝聞夕死,而況二年。”文伯乃下火而壯③焉,重衣以覆之。有頃,汗流于背即起。二年果卒。
(節選自《南史?範雲傳》)
[注]:①《毛詩》:指現今通行的《詩經》。②九錫:古代帝王賜給功高勢顯的諸侯大臣的九種物品。③壯:中醫艾炙,一灼稱一壯。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A.陳郡殷琰名知人 知:了解;識别
B.時人每疑其宿構 宿:文中為“預先”之意
C.方今弼汝 弼:輔助
D.文惠改容謝之 謝:道歉
答案及解析:D。結合上下文意,此處是範雲随文惠太子時的勸谏,太子對他的忠言表示感謝,因此處太子也并無過錯,所以不能譯為“道歉”。應為“謝,感謝”。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 ①政當流之 ②政恐二年不複可救
B.①聞範雲谄事汝 ②事寡嫂盡禮
C.①性頗激厲,少威重 ②士或以此少之
D.①子良為南徐州、南兖州 ②子良為雲求祿
答案及解析:B(事,事奉。A①名作狀,按政令;②通“正”,隻,僅;C①缺少,②輕視,看不起;D①擔任,②替)
3.下列加點詞語屬于偏義複詞的一項是
A.每陳朝政得失于子良
B.願殿下知稼穑之艱難
C.有所是非,形于造次
D.無一時一事不适耳目之觀
答案及解析:D。D項中的“耳目”是偏義複詞,因後面是“觀”側重在“目”;其它三項或并列或對舉都各有所指。
4.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句是
A.雲性機警,有識具,善屬文——範雲天生機智敏銳,很有見識,善于作文章
B.日“公輔才也”——說“(這孩子)是三公等輔佐大臣的人才啊”
C.不意範雲乃爾——想不到範雲竟然如此
D.好節尚奇,專趨人之急——愛講氣節,崇尚(行動)不同于常人,專門在人有急難
之時快速地加以救助
答案及解析:A(“識具”,兩個詞:識,見地;具,才具,才能。)
5.下列六個句子分别編為四組,能夠體現範雲“有識具”的一項是
①帝索視之,言皆切至
②三時之務……無徇一朝之宴逸也
③不謂今日複見谠言
④家事必先谘而後行
⑤躬自營唅,招複如禮
⑤朝聞夕死,而況二年
A.①⑤ B.②⑥ C.①②D.③④
答案及解析:C(①、②分别從側面、正面體現。③是蕭緬對範雲“識具”的贊揚;④是尊重寡嫂的行動;⑤是助人的行動;⑥是助武帝的急切心情。這些都不是“識具”本身)
6,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範雲從小就用功讀書,每天能将九頁《毛詩》讀熟到能夠背誦的程度。
B.範雲因為箴谏朝政有功,被授尚書殿中郎,齊武帝将下命令要範雲弼子良。
C.範雲在選擇官員時,對堆積如山的文件和滿門賓客的提問,處理神速,應答如流,
時人個個佩服。
D.範雲在武帝即将稱帝時突然發病中風,為了助武帝成功,甯願隻活兩年,請求醫生
為他快速治病。
答案及解析:D(A将“誦”說成背誦;B将授官與“箴谏”挂鈎,将“方今”解作“将要下命令”;C将“居選官”解作“選擇官員”,對文件和賓客的解說更是望文生義。這些都與原文不符。)
六、(06泰安市期終統考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目。
(裴)子野字幾原,生而母魏氏亡,為祖母殷氏所養。少好學,善屬文,仕齊為江夏王行參軍。梁天監初,尚書仆射範雲嘉其至行,将表奏之,會雲卒不果。久之兼廷尉正,時三官①通署獄,子野嘗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從坐免職。自此免黜久之,終無恨意。後為諸暨令,在縣不行鞭罰,人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稱悅,合境無訟。初,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續修宋史,未成而卒,子野常欲繼成先業。及齊永明末,沈約所撰《宋書》稱“松之已後無聞焉”。子野更撰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評論多善,而雲“戮淮南太守沈璞,以其不從義師故也”②。約懼,徒跣謝之,請兩釋焉。歎其述作曰:“吾弗逮也。”蘭陵蕭琛言其評論可與《過秦》、《王命》分路揚镳。于是吏部尚書徐勉言之于武帝③,以為著作郎。普通七年,大舉北侵,敕子野為《移魏文》,受诏立成。武帝以其事體大,召尚書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鴻胪卿劉之遴、中書侍郎朱異集壽光殿以觀之,時并歎服。武帝目子野曰:“其形雖弱,其文甚壯。”俄又敕為書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謂可待旦方奏,未之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筆,昧爽便就。乃奏,武帝深嘉焉。子野為文典而速,不尚靡麗,制多法古,與今文體異。或問其為文速者,子野答雲:“人皆成于手,我獨成于心。”子野在禁省④十餘年,默靜自守,未嘗有所請谒。無宅,借官地二畝,起茅屋數間,妻子恒苦饑寒,唯以教誨為本。末年深信釋教,終身飯麥食蔬。中大通二年卒。賜谥貞子。
(節選自《南史?裴子野傳》)
[注]①三官:南朝梁時廷尉設廷尉監、廷尉正、廷尉平三官,稱廷尉三官。②沈璞,沈約父,因未及時響應宋孝武帝平叛,被處死罪,并罪及家人,沈約在《宋書》中對此事曲文掩飾。③武帝:梁武帝蕭衍。④禁省:皇宮。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尚書仆射範雲嘉其至行,将表奏之。嘉:贊許。
B、 武帝目子野曰:“其形雖弱,其文甚壯。” 目:眼睛。
C、 敕子野為《移魏文》,受诏立成。 敕:皇帝命令。
D、 子野徐起操筆,昧爽便就。 徐:慢。
答案及解析:B“目”是動詞,看。因為“目”前有“武帝”後有“子野”,不難看出,前是主語,後面的就應是“目”的對象,而“目”作為名詞是不能帶賓語的,所以它此處要活用為動詞,譯為“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人有争者,示之以理。 B.松之已後無聞焉。
申之以孝悌之義。 于是餘有歎焉。
C.未之為也。 D.子野為文典而速。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及解析:C分别是代詞,它,指文章;助詞,處于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A介詞,用。B句末語氣助詞,可不譯。D連詞,表并列關系。
3、以下六句話,分别編為四組,全都表明裴子野出色文才的一組是( )
①尚書仆射範雲嘉其至行,将表奏之。②其叙事評論多善。③以為著作郎。④敕子野為《移魏文》,受诏立成。⑤徐起操筆,昧爽便就。⑥唯以教誨為本。
A、①②④B、③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⑥
答案及解析:①言其品行;③是裴子野“出色文才”的結果,沒有直接表現其“出色文才”;⑥言其對後代的教育。
4、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裴子野在兼任廷尉正時,因名字被同僚簽署,受牽連獲罪免官,但他能淡然處之,
終無怨恨之意;出任諸暨縣令,不亂用刑罰,深受百姓稱頌和喜愛。
B、 裴子野繼承曾祖父裴松之遺業,修完《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評論頗為中肯,不掩
飾史實,但蘭陵蕭琛卻不以為然,認為他的史論無法和《過秦》、《王命》相提并論。
C、 裴子野為文既典雅又快速,其文與當時風行的文體不同,他所作的《移魏文》徐勉
等人深為歎服,武帝也稱許其文氣勢豪壯。
D、 裴子野為人靜默自守、安貧樂道,對家人不從物質上滿足他們,唯以教誨為本,妻
室兒女長期苦于饑寒;晚年時,他深信佛教,素食至終。
答案及解析:蘭陵蕭琛對裴子野的論著持贊許态度,“分路揚镳”此處比喻雙方才力相當,不分高下。
5、把第三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約懼,徒跣謝之,請兩釋焉。歎其述作曰:“吾弗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問其為文速者,子野答雲:“人皆成于手,我獨成于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1)沈約害怕了,赤着雙腳到子野處道歉(謝罪),請求雙方都擯棄(解除)仇怨。沈約贊歎子野的著作說:“我不及(他)啊!”(2)有人問他寫文章快速的原因,子野回答說:“别人的文章是用手寫成的,唯獨我的文章是用心寫成的。”
參考譯文:
裴子野字幾原,出生時母親魏氏就亡故了,被祖母殷氏撫養。他年少時喜歡學習,善寫文章,出仕齊任江夏王行參軍。梁武帝天監初年,尚書仆射範雲贊許他極好的品行,将要上表舉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