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我喜歡上了一款三國題材的遊戲。
收集武将、攻城略地嘛,很多男性朋友都喜歡。
頭幾天感覺還好,跟别人沒什麼差距,大家你攻我、我攻你,互有勝負,我玩得不亦樂乎。
可是,幾天之後就感覺不爽了,因為别人在氪金啊,而且氪的比我多!
差距越來越明顯,不論你怎麼動腦筋、怎麼排兵布陣,你都打不過!
就算偶爾打赢了,靠的也是運氣。
有人說:“那些高戰力的人,腦子有Bug吧!玩個遊戲充那麼多錢!是不是托兒哦!”
有人抱怨:“這遊戲真沒意思!花錢就能買戰力,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我棄坑,不玩兒了!”
我是真來了興趣,沒受他們影響。
看着“大佬”們一天比一天離譜的戰力,我放棄了那個号,打算開小号重新走起!
應該是性格使然吧,我做什麼都想要做到最好、想要做到收益最大化,我非常認真地研究遊戲數據,研究怎麼氪金、何時氪金最為合理。
我又不是土豪對吧?錢得花在最合理的地方!
開了小号之後,跟之前一樣,頭幾天依然沒有什麼差距,因為我做過研究,甚至不花錢都能超過别人花了錢的戰力。
而且我是有規劃地氪金,所以我的戰力也一直保持領先。
“所向無敵”的感覺真是爽啊!
然而,第七天打開遊戲的時候,我傻眼了!
突然冒出來幾個土豪,我的戰力被碾壓了,排名從第一掉到了第七!
我不服氣啊!為了能短時間“趕超”他們,我的氪金計劃也就亂了。
氪着氪着就開始心虛,實力有限,别人氪起金來随心所欲,我都得從牙縫裡擠!
以前流行一句話:“拿你的月薪來挑戰我的零花錢,誰給你的勇氣?”
雖然我被“打臉”,但我還是沒有放棄遊戲,我找到了之前不合理的地方,重新規劃,重新布局!
結果我練了5個号,全部都是“高開低走”的悲劇!
我絞盡腦汁得來的短時間超前,在别人的實力碾壓下不堪一擊!
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我腦子進水了吧?!加起來好幾萬呐,如果把這些錢都花在同一個号上,是不是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差距?
這讓我有很強的挫敗感,我也開始罵罵咧咧起來,抱怨裡面有托兒、抱怨大家在策劃的操縱下無腦“内卷”、抱怨遊戲機制不合理。
實際上,遊戲中一直有人在呼籲大家都别比着花錢,但是人就是有錢啊,你能不讓人花?再說了,如果所有人都不花錢,廠商還能讓你玩幾天?
在抱怨和抱怨聲中,我慢慢就接受了“躺平”,去正視這種差距,最後我也很快失去了對這遊戲的興趣。
都說“人生如戲”,我倒覺得我們很多人的人生就如這場遊戲!
小時候的我多驕傲啊!父親健在有能力、母親慈祥好脾氣,我是又聰明又好學,從小學到初中都是一路高歌、難逢敵手。
然而這份驕傲到我上高中的時候就結束了,我遇到了更多比我聰明的人,而且他們比我還努力,關鍵是他們家庭完整且幸福、父母有文化有實力。
對于我這個上初中還以為礦泉水是甜的、上高中還沒見過柚子的人來說,“高開低走”似乎是必然結局。
縱然我在後來的人生中付出了數倍于他們的努力,我也不得不承認現在跟他們的差距。
不得不說,父母之間是真正存在差距的,差距不全在經濟實力但絕對會受限于經濟實力,正所謂“經濟基礎覺得上層建築”。
我這麼說,不是在抱怨父母們沒有能力,更不是埋怨他們沒給我們最好的教育,而是覺得這其中有一個世代相傳的規律:我們很難不繼承一種品質——急功近利!
我的大部分初中同學,讀完那三年就被趕出去打工“回饋”父母了。
他們也沒辦法堅持要讀書啊,因為成績不行,“沒天賦”、“不是讀書的料”,他們的父母似乎沒考慮過自己投入的教育成本有多低。
如果不受限于計劃生育,他們更願意跟老一輩一樣多開幾個“小号”碰碰運氣,萬一有一個成器的呢?
“無能為力”或許是原因之一,但“急功近利”卻被解釋為“迫不得已”。
我上初二時,學校才開設英語課程,以至于我上高中時英語成績墊底,我很難跟那些小學就接觸了英語的同學去競争,這給我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那時候我了解到,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家境貧寒,出生在一個小山溝裡,所以我更加的努力。
最後考上了重點大學,但卻沒有好好去珍惜那個學習環境,因為我滿腦子都想着賺錢!
我大二的時候就開始辦DM雜志,賺了不少錢,加上學習上從未挂過科,一直對此沾沾自喜。
呵呵,我曾“膨脹”到差點放棄學業,覺得自己很NB。
隻不過多年之後我才開始後悔,覺得自己太LOW、太S-B,該學的時候想着賺錢,該賺錢的時候……
因為學無所長決定了我從事的東西技術含量低,也決定了後來“栽跟頭”之後的慘淡結局。
今天說這件事,一是因為妻子閨蜜表現出來的焦慮。
她家女兒現在6歲,跟很多媽媽一樣,她也是各種操心、各種着急:
誰家的孩子4歲就能背幾十首唐詩呀、誰家的娃5歲就會一口“流利”的英語呀、誰家的娃6歲就能怎麼怎麼樣啊,可是自家的孩子除了吃,什麼都不會!
愣是把好好的一個女兒,兇得像個孫女似的!
二是因為前幾天我兒子生病住院的一件小事,隔壁床的孩子比我兒子小三個月,也不知道怎麼滴,那孩子的奶奶總是一個勁兒地拿我兒子跟她孫子比。
“你兒子怎麼晚上睡覺還在穿尿不濕啊,你看我們家的,兩歲就不穿了!穿那個多難受啊,大人勤快點,孩子就不用遭罪!”
“怎麼沒見你兒子看書啊,你看我們家的,現在能認識好多字了呢!你們要多陪孩子看,養成好習慣!”
“你兒子怎麼總是坐不住啊,你看我家的……”
“你兒子怎麼一看到要打針就拼命哭喊啊,你看我家的……”
她們是外地來的,一口我半懂不懂的方言,我本來就面子軟,也都隻是笑笑,不置可否。
你樂意每晚起來兩三次帶孩子上廁所是你的事情,我在晚上給孩子穿紙尿褲讓大人和孩子都能好好休息是我的事情。
你樂意全家人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雞娃是你的事情,我拼命“雞”自己是我的事情。
我一點也不擔心兒子長大之後戒不掉尿不濕,也不着急孩子上學之後學不會認字,更不擔心他以後跟我一樣過于壓抑自己的情緒。
因為我知道,不管是成長還是教育都有規律,而且人跟人之間的拉開差距的時間點在青春期。
因為我自己就有一個“高開低走”的人生閱曆,我沒理由因為自己的急功近利讓孩子複制我的“悲劇”。
自始至終,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持續性的投入。
好的“開局”自然不能少,但後期的投入卻會真正地拉開差距。
而且從整體上來看,越是到育兒的中後期,想要保持優勢,就越要加大投入比。
“高開低走”的人生,其實是從教育上的急功近利開始的。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