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抖音第一個得精神病的是誰

抖音第一個得精神病的是誰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22 18:28:40

TikTok從中國市場跨入國際,不僅深獲無數Z世代的喜愛,也為他們帶來了全新的認知體驗。

抖音第一個得精神病的是誰(看幾個抖音就知道)1

圖源 Getty Images

抖音第一個得精神病的是誰(看幾個抖音就知道)2

美國青少年“自學成醫”

正在美國讀高中的18歲薩曼莎,經常在TikTok上觀看各種嚴重心理疾病的視頻,比如邊緣型人格、雙相情感障礙和多重人格等,有時會熬夜看到淩晨2、3點。

這些視頻大都由青少年或年輕人發布,有的自稱是心理治療師,他們會告訴你各種心理疾病的可能症狀,并鼓勵粉絲們去進行自我評估。

薩曼莎在10歲的時候,就通過一些測試,判斷自己患有焦慮症和抑郁症,随着年齡的增長,她開始相信自己有嚴重的心理疾病。

過去一年時間裡,薩曼莎每隔幾周就會有不同的診斷,她把結果記在日記裡,告訴父母和心理治療師。

抖音第一個得精神病的是誰(看幾個抖音就知道)3

圖源 華爾街日報

父親對女兒不斷變化的說辭持懷疑态度,但又不敢否定她,怕觸碰到她敏感的神經,因此家人們都小心翼翼地避開這個話題。

心理治療師對此也感到無奈,他認為薩曼莎隻是有焦慮症和抑郁症,因為邊緣型人格跟多重人格不太會發生在青少年身上,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全美也隻有1.4%和1% 的成年人患有這些疾病。

顯然薩曼莎不認同治療師的判斷,相比專業人士給出的意見,她更相信自己“非常吻合”社交平台上的一些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薩曼莎并不是美國唯一有這樣想法的青少年。

抖音第一個得精神病的是誰(看幾個抖音就知道)4

社交媒體在推波助瀾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弗羅斯特的一份報告顯示, 2021年最受全美青少年的社交平台,已經從Instagram變為TikTok。

從2020年到2021年,每周使用TikTok的12至17歲青少年群體,從50%增長到63%,使用Instagram的同齡群體,則從61%降到57%。

TikTok所帶來的海量資訊,也在慢慢“侵蝕”這些孩子,他們開始借助社交平台,通過各種測試斷定自己有病,而且還非常嚴重。

抖音第一個得精神病的是誰(看幾個抖音就知道)5

圖源 iStock

美國密蘇裡州的臨床心理學家布雷安·斯萊,從去年夏天開始,每周就要接待幾名這樣自我診斷的青少年。

為了進一步了解患者的情況,她索性自己開了個 TikTok 賬号,想看看這些孩子們都在看哪類視頻。

讓她震驚的是,平台上嚴重心理疾病的相關視頻還不少,“邊緣型人格障礙”和“多重人格障礙”标簽的視頻各有6億、7億播放量,而且底下評論裡面,很多青少年在“對号入座”。

就像做星座測試一樣,視頻裡說到的一些征兆,好像似曾相識,安在自己身上特别準。

給了你一個心理暗示,便就斬釘截鐵地表示自己得了病,這種盲目的自信,在平台不斷地推送同質視頻後被強化。

抖音第一個得精神病的是誰(看幾個抖音就知道)6

圖源 iStock

抖音第一個得精神病的是誰(看幾個抖音就知道)7

從自我洗腦到真的生病,一步之遙

來自明尼阿波利斯的社工埃文·利伯曼,在TikTok 上有100多萬的粉絲,他經常收到青少年有關自我診斷的私信,對此他苦笑不已。

他認為,當下青少年對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識在不斷加強,這是一件好事,但也衍生了一種病态趨勢——不少人将心理疾病作為一種社交手段,希望能博得更多人的關注。

美國心理學會委員會主席丹·葛蘭特則表示,負面内容會影響青少年大腦中的反應,良好的神經遞質将會被壓力荷爾蒙所取代,繼而變成真的生病。

“我們必須經常說服這些孩子們,要放棄錯誤的自我診斷,但隻要一離開視線,他們就會回到那個同病相憐的網絡世界,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催眠中,向外界關閉自己的心門。”

薩曼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一開始隻是在TikTok 上關注一些心理健康的賬号,不久她的“For You”頁面就充斥着各類心理疾病的視頻。

TikTok的算法會讓孩子們反複看到類似視頻,比如有關極端節食和極端鍛煉的重複視頻,還會導緻飲食失調。

更嚴重的例子,是去年10月《華爾街日報》報導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英國的醫院中,因“不自主抽動或發出聲音”症狀而就醫的少女人數激增。

專家對此展開研究後,發現大多數出現這種“妥瑞症”的少女有一個共通點:都看過自稱是妥瑞症網紅的TikTok視頻。

面對外界的指責聲,TikTok近期回應,正在對算法機制進行更改,以便讓青少年群體遠離連續的負面内容推送。

抖音第一個得精神病的是誰(看幾個抖音就知道)8

圖源 iStock

抖音第一個得精神病的是誰(看幾個抖音就知道)9

孩子屏幕上瘾,父母可以做什麼

在薩曼莎情緒低落的一年時間裡,她的父親叫苦不疊,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覺得在跟社交媒體競争。

對于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孩子來說,讓他們獨自呆在房間裡,自我沉溺于TikTok的‘治療世界’裡,真是太危險的組合。”

為了幫薩曼莎真正擺脫對網絡世界的依賴,去年4月,家人帶她參加了一項為期54天的治療計劃,期間她不能玩手機,更談不上玩TikTok了。

長時間遠離社交媒體,大腦得到了休息,薩曼薩最後走出了自己的陰影,也開始接受自己是一名抑郁症和焦慮症患者,而不是多重人格或邊緣型人格。

沒有手機在身邊,真是最棒的感覺。

出院後,根據治療師的建議,薩曼莎和家人約定:監督她3個月内不玩手機

等到她再次拿起手機觀看TikTok,她不再沉迷其中,花在上面的時間也大大減少。

一旦平台推送心理健康診斷的視頻,她立馬點擊“不感興趣”。

這類視頻直到1個月後,才在她的推送頁面完全消失。

能自己戰勝屏幕上瘾當然是好事,但如果你的孩子跑來告訴你,他通過網絡診斷,判斷自己得了心理疾病,身為父母的你可以做什麼呢?

心理治療師對此的建議是,首先是傾聽,不要忽視孩子說的話,或者立刻表現出否定的态度,這樣做隻會導緻孩子從此對你關閉心門。

可以去問問孩子,為什麼他們會認為自己有病,以及是否想和信任的人談論一下它。如果孩子不止是傾訴一次,而是經常發問或者表現出很困擾,父母要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其次是,制造機會讓孩子遠離社交媒體,就像薩曼莎那樣,可能會帶來不一樣的認知體驗。

此外,删除抖音舊賬号、重開新賬号,也可以避免被推送類似的負面内容視頻,并引導孩子多選擇觀看積極的内容。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最好的辦法,還是帶孩子去看醫生或心理治療師,避免孩子越陷越深,落入社交媒體的陷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