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成語故事千鈞一發讀後感受

成語故事千鈞一發讀後感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3 10:12:10

臨夏的樹林中,到處是一片“吱、吱、吱”的鳴叫聲,這分明是雄知了們在叫。

它們為什麼會如此不知疲倦地高歌?告訴你吧,作為成蟲,當脫去最後一身的舊衣裳,生命注定不會長久了。它們必須抓緊時間,在不多的時日裡,找到自己的配偶,去完成生兒育女的使命,所以一個勁地拼命發出這些“吱、吱、吱”的召喚聲,等待雌知了,那些未來孩子的母親。

蟬的生活史

知了,學名蟬,屬于昆蟲綱的同翅目,蟬科下的不完全變态昆蟲。蟬的一生可分為卵、若蟲和成蟲幾個階段,但缺少一個成蛹的過程。蟬交配後會就近在新嫩的樹枝上産卵,每隻雌蟬一生可産卵1000枚左右。越冬卵約在翌年5月的時光中開始孵化,從卵中孵出的幼蟲,馬上就會鑽到樹底下的泥土裡邊,它們一邊用自己的針刺口器吸食樹根的汁液來維持生命,使自己逐漸成長為體形稍大的若蟲,一邊在漫長的歲月中等待、等待……。

要知道,這些生活在泥土中的若蟲由于沒有經過蛹的階段,從這時起,它們會在暗無天日的地底下足足呆上四年。同時憑借自身體内激素的作用,相續經過4次蛻皮,一次又一次蛻去那些限制自個兒長大的體殼,終于在逐漸中長大了。

成語故事千鈞一發讀後感受(趣談成語學科學)1

蟬(作者攝)

到了第5年臨近夏至的日子裡,這些長大後的若蟲----“知了猴”們,會急不可待地拱開泥土,紛紛憑借本能,就近爬到附近的樹上,挂在那裡。一小時内紛紛掙脫束縛着自身的外在體殼,變成一隻隻會飛的蟬,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成語“金蟬脫殼”來曆。

金蟬脫殼的過程

蟬和大多數昆蟲一樣,不具備内骨骼系統,身上起到骨骼支撐作用的倒是外面的體殼。正是由于體殼的禁锢,幼蟲們每當長到一定階段,就不能再往大裡長了,隻有脫去身上的舊衣裳,換上新裝,才能繼續長大。

幾乎所有的昆蟲在生長過程中,都要蛻上幾次皮,因為幼蟲體外表皮來自于它自身的細胞分泌物,不可能随着昆蟲身體的長大而增大。所以,昆蟲長大過程中,必須要蛻去這層舊皮,取而代之是另外一身寬松的新外衣。

昆蟲蛻皮,是受到自身體内激素作用的必然結果,這些激素通常可分為内激素和外激素。而其中的内激素是由昆蟲内分泌器官所分泌,它對昆蟲的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起到一種調節作用,内激素更包含有腦激素、保幼激素和蛻皮激素,昆蟲的腦激素當輸入到前胸腺,促使其活動,就釋放出蛻皮激素。蛻皮激素來到體液中,與體液中的蛋白質結合,随着體液的流動來到某些作用部位,産生激素效應後,造成了蛻皮。昆蟲隻有在内激素的調節下,蛻皮才能得以實現。

地底下那些蟬的若蟲,隻有到了該羽化的時刻,才會于黃昏時分或夜間鑽出土表,爬到樹上,憑借自身那對強壯有力的勾狀開掘前足,抓緊樹皮,牢牢挂到了樹上(此刻,幼蟲的身體必須垂直于地面,否則翅膀就會發育畸形,為了成蟲後兩支翅膀的正常發育,這一點非常重要。)。

這時,蟬的若蟲背部,會出現一條黑色的裂縫,最後一次蛻皮就這樣開始了:它們用自己的不停抖動,掙脫開原先的禁锢。頭先出來,緊接着那嫩嫰的軟體,也随之慢慢掙脫了原先的體殼,露出身體和褶皺的翅膀。

當蟬的上半身獲得了自由後,為了促使翅膀展開,它又會倒挂下來。這時,蟬的那對隻有麥粒大小很軟的翅膀,通過自身體液管的液體壓力,努力将雙翅伸展開來,當體液被抽回到了蟬的體内 ,展開的雙翅也就變硬了,而且顔色也随之變深,尤如兩片帶着漂亮葉脈的樹葉,薄而透明。

成語故事千鈞一發讀後感受(趣談成語學科學)2

金蟬脫殼(視頻截圖)

掙脫了舊衣裳的蟬,很快就變成了一隻帶顔色,有着堅硬外殼的昆蟲。整個過程往往需要一小時左右,然後就自由地飛動,開始了它飛向新生的又一個循環。

蟬的幾點知識

蟬的雙翅如果在展開過程中受到了幹擾,這隻蟬将終生殘廢,也許根本就無法飛行,而且無法發出聲音來。羽化後的蟬呈墨綠色,壽命最長可達60~70天。這些蟬每當口渴或饑餓,就會用自己堅硬的口器插入樹幹中,去吮吸樹幹中的汁液,把大量的營養與水分吸入體内,用以延長自己的壽命。

每當7月下旬開始,雌雄成蟲們就開始忙碌地尋找自己的伴侶,交配産卵。8月的上、中旬更迎來它們産卵的旺盛期,卵一般多産在那些4-5毫米左右的樹梢上。

雄蟬們每天雖然唱個不停,其實,它們并不能聽得到自個兒的“歌聲”,因為,它那發音器官深藏在身體的腹基部,那兒有點像蒙上一層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動時就會發出聲音,由于蟬的鳴肌能不斷地伸縮,加上蓋闆和鼓膜間成空腔狀态,起到一種共鳴腔的作用,所以,鳴叫聲才會如此地響亮。它們輪流利用各種不同的聲調激昂高歌,主要目的是為了引誘雌蟬們過來交配。不同品種的雄蟬都能發出3種不同的鳴叫聲:由每日天氣變動,以及其他雄蟬鳴叫聲來調節的集合聲,交配前的求偶聲,還有被捉住或受驚飛走時的粗厲鳴叫聲。但是,雌蟬身上的樂器構造由于不完全的緣故,因此不能發出聲音,所以,它們隻不過是一群“啞巴蟬”而已。

不同種類蟬的若蟲,通常都要在土中待上好幾年,如3年、5年,甚至于13、17年的,這些數字有着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質數。因為質數的因數很少,在鑽出泥土時,可以防止與别的昆蟲發生争奪領地或者食物。

北美洲有一種能在土中穴居長達十七年,才能羽化而出的蟬,它們在地底下竟然要蟄伏上17年,才能于姗姗來遲中從地底下鑽出來。同樣的原因,還有一種十三年蟬,這種蟬在地底下生活的時間也可達13年之久,僅次于十七年蟬。它們之所以用了這麼個獨特的生命延續方式,執着地走過了漫漫的20餘萬年進化歲月來到了今天,科學家的解釋是,十七年蟬與十三年蟬這種奇特的生存方式,目的是要避開天敵侵害,安全達到延續種群的要求,從而演化成這麼個漫長且隐秘的生命周期。

有趣的是,這二種選擇13年、17年周期來完成生命繁衍的蟬蟲們,雖然看起來彼此間有點各行其是,各走各的路,但它們并非也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那樣鐵闆一塊的。

2018年,日本京都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在昆蟲學上有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通過對這二種蟬的核糖核酸(RNA)測序研究,發現它們之間有着一個小秘密,揭示了它們相互之間竟然也存在有遺傳學上雜交的證據。要知道,這些來自于約20萬年前,于漫長歲月中各自形成13年和17年繁衍周期的昆蟲,要想彼此在各自相互的繁衍周期内告别泥土來相聚一次,那可要等上221年的時光。

的确,它們既然有緣分碰到一起,難免也會熱乎一番,也就有了上面這麼個話題。奇怪的問題是這些雜交後來到世間的後代,竟然還依舊固守着自己原先種群各自的13年和17年那種既定不變的繁衍周期,不能不令人感到一種驚奇。

大自然造就的這些蟬,之所以執着地在地底下堅持蟄伏,不是為了夏日裡一個來月的簡單歌唱?它們的生命意義在于通過自身這麼種獨特的生存模式,承前啟後中執着于自己種群的未來。

同樣的道理,自然界中的每種生命,為了自己族群代代相承的生存權利,都是憑借自己的抉擇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始終而一地在年複一年中成功地借助繁衍,不懈中拓展着自己族群的未竟事業。

圖片若有侵權,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