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文廟近期的臨展名為“燕姬的嫁妝”,展示了垣[yuán]曲縣北白鵝墓地出土的文物,這次考古發掘是2020年進行的,搶救性發掘了9座墓葬,從西周到春秋時期。
為什麼叫“燕姬的嫁妝”呢?是因為3号墓出土了一件甗[yǎn],上書銘文“虢[guó]季為燕姬媵[yìng] 甗[yǎn]永寶用享”,意思是:虢季把女兒嫁給了燕國的貴族,陪嫁了器物甗,希望她能永遠享用。這位燕姬,是虢國君主虢季的女兒,因為嫁給了燕國,所以稱為燕姬。
那麼,曆史上的虢季是什麼人?虢國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典籍上記載的虢[guó]國可謂紛雜不清,國名就有“東虢、西虢、南虢、北虢”,随着建國後的考古發現和梳理,現在對虢國的曆史大緻厘清。
虢國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諸侯國。周代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即把周王的親屬和功臣分封到各地,以拱衛天子,平定地方。共分封了七十一國,其中姬姓諸侯國五十三家。
虢[guó]國就是姬姓諸侯國,是周文王兩位弟弟的封國,他們哥倆叫虢仲和虢叔,分别被封于陝西寶雞,即西虢,和河南荥[xíng]陽,即東虢,至于具體是誰的封國,頗有争論,未明。
西虢和東虢拱衛周王室,随着時間的流逝,各個諸侯國間的兼并戰争愈演愈烈,東虢在春秋早期周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被鄭武公所滅。
西虢則遷國到河南三門峽一帶,又繼續存在了一段時間,就是曆史上記載的南虢和北虢,遷國的時間存在争議。
南虢北虢就是一國,因為地跨黃河兩岸,所以被分别稱為南虢和北虢。
黃河北岸稱“北虢”或“下陽”,被晉國在公元前658年攻滅,此時虢國尚未滅亡,在黃河南岸苟延殘喘,稱“南虢”或“上陽”,三年後(公元前655年),晉國再一次進攻虢國,滅掉了上陽城,虢國君主出奔京城,虢國至此滅亡。
晉國滅掉虢國的戰争中産生了兩個成語:“假道滅虢”和“唇亡齒寒”。
晉獻公要攻擊虢國,向虞國借道,送給虞國國君寶馬和玉璧,第一次借道滅掉了虢國的下陽,三年後,晉國再次要借道伐虢,虞國的大臣宮之奇勸誡虞公,說:“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為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意思是虞國和虢國是唇亡齒寒的關系,不能借道。虞公不聽,宮之奇舉族遷徙避禍。結果晉國在這次征伐中先滅掉了虢國,又在回國的路上滅掉虞國。晉獻公得回了寶馬,笑道:馬還是我的馬,隻不過老了些而已。
山西博物院展出的虞侯政壺,是罕見的有虞國名号的青銅器。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河南三門峽發現了虢國墓地,數座大墓中出土了豐富的文物,其中2001号墓地的銅器上,多次出現“虢季”的名字,證明這座墓就是虢季的墓葬,他就是前文中把女兒嫁給燕國的虢國國君。
虢季墓出土文物3200件,有青銅器中代表身份的七鼎六簋(也有學者認為是九鼎八簋)、八件套的編鐘、玉覆面和玉組佩、金腰飾,還出土了我國最早的人造鐵器,一把玉柄鐵劍,被稱為“中華第一劍”。
雖然出土文物衆多,但虢季墓的年代仍然存在争議,一般認為虢季墓是西周晚期,有學者認為虢季就是周宣王時期的王室重臣虢文公,埋葬于周宣王晚期,說明西虢的遷國發生在西周,另一種觀點認為西虢是随着周平王一起東遷的,墓葬的年代應該在春秋早期。
同樣的考古資料,得出不同的結論,其實也不足為奇,反而是考古學的魅力所在吧,随着新技術和新發現,有些曆史的真相終究會揭起面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