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心理學上對于情緒的定義是:這是一種主觀認知經驗,是個體的綜合心理狀态。每個人都有情緒,一味地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有損身心健康。
那些成熟的人普遍具有良好的情緒掌控力,他們明白什麼時候該發脾氣,他們知道如何利用發脾氣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通過發脾氣釋放情緒,有心理學家甚至提出,會發脾氣,是一種高級的成熟。
過度思考者
你是否經常因為犯錯而自責,你是否總是在為明天而焦慮,其實,你是典型的過度思考者。生活中,你性情溫和、從來不發脾氣,你最害怕的就是和别人發生沖突。一旦發生沖突,不管誰對誰錯,你首先做的就是不停地反省,自己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即使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你都是受害者。這樣的思維模式一旦形成,你會很容易陷入“過度反省”。
那麼,過度反省對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美國斯坦福大學Claude Steele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要求一些非裔美國人和白人一起參加測試,并在測試前告知他們這是智商水平測試,結果顯示,非裔美國人測試結果明顯差于白人。随後,他要求另一組的非裔美國人和白人進行同樣的測試,并在測試前告知他們這是一次普通的行為習慣測試,結果發現,差距明顯縮小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Claude Steele教授認為,部分非裔美國學生誤認為自己代表了自己的種族,導緻了他們在測試的時候過度反省了,他們會思考測試結果對自己種族的影響,對自己的負面影響,甚至擔心因此受到歧視。從這個角度看,過度反省甚至會影響大腦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過度反省對于一個人的束縛效果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反刍思維(ruminative thinking)
過度反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反刍思維”,指的是個體在經曆了某件事情後,仍在對事件本身、消極情緒狀态及其可能産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複、被動的思考,這讓那些原本受害的人最後選擇了先道歉。
心理學家海德提出了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強調人由于需要得到環境的理解,會對發生于周圍環境中的種種社會行為,不自覺地做出适當的解釋,渴望通過這些解釋獲得心理層面的慰藉。
也就是說,有人受了委屈還不願意相信他人的惡意,由于他們對現實進行選擇性忽略,而選擇攻擊自己,這導緻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去對别人發脾氣,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種思維模式深深地傷害了他們。
發脾氣背後的高情商
從心理學角度看,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并利用發脾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是高情商的表現。具體而言,你發脾氣的時候,不是對别人破口大罵,而是有選擇地發怒,最終幫助你實現真正目的。
同時,這次發脾氣也沒有對你造成巨大損失,而且,你發脾氣所攻擊的對象也準确單一,沒有波及到無關的人,這時,你已經做到了高情商的發脾氣。
那麼,什麼是低情商的表現呢?你内心的情緒如同沉睡的火山一般蠢蠢欲動,不幸的是,有一天,你在乎的人突然激怒了你,這個時候,你壓抑的怒氣和委屈會通通釋放出來。因為你了解對方,你會認為發脾氣不會有傷害到自己的形象,結果就是,你将憤怒發洩在了本應該好好珍惜的人身上。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心理學與生活》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