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張一川)“一九二九不出手……”從冬至日這一天起,中國農民們開始數“九”,等到數過了十個“九”,“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便進入了春耕時節。小寒節氣正好是二九第六天,畫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古時度過寒冬的一種風俗。而在中國木版年畫藝術之鄉河北衡水武強縣,“九九消寒歌”搭配上《九九消寒圖》,記錄了中國古人的知識與智慧。
80年代後改良的九九消寒圖。受訪者供圖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淩上走,五九萌芽生,春打六九頭,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準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武強年畫博物館資料記載,這幅由王興邦創作的年畫《九九消寒圖》,首次鑲刻了“九九消寒歌”。“應該是80年代左右創作的。”武強年畫博物館研究室主任陳賀芝介紹,“‘不出手’就是天氣冷了,凍得手不能伸;‘淩’就是冰淩,‘三九四九’結冰比較厚,可以在河上行走;到了‘五九’,草要發芽了;而立春一般在‘六九’之前或剛開始,稱為‘打春’;往後河水慢慢化開,南雁北歸,春暖花開,可以耕地了。”
在這幅《九九消寒圖》上,王興邦采用了青銅器造型的十二生肖圖案,别具一格,“今年是哪年,就把哪個生肖放在正上方。”陳賀芝說。
年畫主體是武強年畫的傳統圖案“六子争頭”,即六個小孩共用三個頭。“在我們口語中,‘頭’又有第一的意思,争頭也是争第一,表達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态。”陳賀芝介紹,這一圖案隻會在《九九消寒圖》中出現,80年代改良的版本,也是從清朝古版中截取的圖案。
清朝古版,藏于武強年畫博物館。受訪者供圖
陳賀芝向記者展示的兩幅清朝古版中,“四子争頭”和“六子争頭”分列左右,整體又構成了“十子争頭”,周邊環繞着包括十二生肖在内的各種富有吉祥寓意的圖案。“因為過去小孩夭折率高、成年率低,我們這有個詞叫‘五子十成’,表達了一種較強的傳宗接代意識和家大業大的願望。”陳賀芝說。
在這些小孩身上,可以看到一些圓圈。陳賀芝介紹,這其實是古代《九九消寒圖》傳承中的演變。武強年畫博物館館藏的一件清朝早期的《九九消寒圖》中,繪有九九八十一枚古錢形式的圖案,并有指導繪圖的韻文:“上黑是天陰,下黑是天晴。中黑天嚴冷,中白暖氣生。滿黑紛紛雪,左霧右生風。”
清代早期的九九消寒圖。受訪者供圖
銅錢圖案将一個圓圈劃分為五個區域,農民根據每日的天氣,在相應位置塗墨,如此八十一天,便得到了整個冬天的天氣記錄。“這樣就可以總結并指導來年的生産,比如雪天多,‘瑞雪兆豐年’,晴天多,來年就要注意蟲害。”陳賀芝介紹。而她現在自己記得最清楚的口訣和這幅古版稍有不同:“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小孩子們穿不穿鞋,也是對來年雨水的一種預測,“光腳雨水大,要注意防澇。穿鞋雨水小,要注意防旱。一隻穿一隻不穿,雨水較為合适。”陳賀芝說。
陳賀芝介紹,随着社會的氣象知識和預測技術的進步,《九九消寒圖》在農業生産上的指導作用逐步退到後台,年畫也在不斷變化,“會去突出老百姓喜歡的素材、賞心悅目的圖案。”
新京報記者 張一川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