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交車上,遇到一對母女,看樣子小女孩是剛從幼兒園放學回來,一路上都在叽叽喳喳地說着幼兒園裡的事,非常開心,看小女孩今天在幼兒園裡應該過得很愉快。不過,坐在身邊的母親似乎對孩子的話并不感興趣,一直皺着眉頭,像是在思考什麼,并不時地打斷女兒,“好了,别說了,吵死人了,唧唧喳喳的。”
這猶如給小女孩潑了一盆冷水,小女孩不說話了,嘟着嘴巴,望向窗外。當公交車行駛過一家蛋糕店時,小女孩突然轉過頭來,很開心滴對母親說:“媽媽,這裡又開了一家蛋糕房。”女孩的媽媽朝外看了看,哼了一聲。
小女孩再次撅起了小嘴巴,過了一會兒,母親突然想起了什麼,對女兒說:“早晨出來的時候,你有沒有看到媽媽把面條放進冰箱裡呀?”小女孩幹脆地回答:“那是你的事情,我怎麼知道?”
“你這孩子,怎麼和我這樣說話?”女孩的母親質問孩子,“你們大人就是這樣,想理我就理我,不想理我就不吭聲,我為什麼要回答呢?”母親的質問激怒了女孩。女孩的媽媽礙于面子,沒有在車上與孩子發生争吵,隻是小聲地說了一句:等我回家再收拾你!
你聽懂孩子的弦外之音了嗎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的一句話:“細心的父母可以發現孩子微妙的變化,弄清沒有明說的思想感情,這裡所需要的技巧是及時抓住孩子隐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的微小、微妙的線索。”
文章開頭這位母親根本不了解女兒說這些話,是想表達什麼,所以,女兒才會生氣。與孩子在一起,我們不能隻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孩子所說的話,而是應該讀懂孩子的弦外之音,了解孩子心理真正所能表達的東西。不過,我們都愛犯一個錯誤,習慣一廂情願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以至于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和我們說話。
有一次,沛澤從幼兒園回來,一進門就氣呼呼地,非常不高興,看我和老公都沒有理他,他就開始在沙發上又蹦又跳,大喊着:“我讨厭老師,她太讨厭了!”老公很生氣地責備了兒子,“你怎麼能和老師這樣說話呢?你是學生,就得尊敬老師!”“我不要!我就不要!”沛澤鬧得更厲害了,結果被老公打了一巴掌,然後沛澤就不再說話,低聲抽泣了很久。
我們成年人會委婉地表達自己得看法、觀點,其實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們經常會采用試探、提醒等方式跟父母來交流。當沛澤在我們面前說老師讨厭時,他是在暗示、提醒我們他心情不好,想讓我們陪他,安慰他,結果老公卻自以為是的認為是孩子出言不遜,動手打了他。
我們總說做父母一定要控制好情緒,和孩子好好說話,實際上比起好好和孩子說話,好好聽孩子說話更重要,孩子說話的語氣、神情、字詞裡都藏着小秘密,如果我們不細心是很難發現的。
有一次沛澤問我:“是不是不能吃太多糖,吃太多糖牙會疼。”我明确回答是“這樣的”後,他就一直可憐巴巴地看着我,不說話,過了好一會兒,他又小聲地說:“可是,今天我還沒吃糖啊!”這說明當他和我說第一句話時,就是想表達他想吃糖,但怕我不允許,就兜了一個圈子,他希望以這種方式來提醒我,所以說,要想聽懂孩子的弦外之音還真是個技術活。
要想聽懂孩子的弦外之音,我們要多關注孩子一些,當孩子在說話時,要認真傾聽,不能局限于字面上的意思,要仔細想想孩子們的真實想法。一般情況下,孩子在試探父母時,常常會偷瞄父母,或者緊張地搓着手,這些都是孩子的異常表現,家長應該格外注意,敏感地發現孩子的真實想法,傾聽孩子心裡深處的真實感受。
怎樣才能做一個會傾聽的父母
我們先來回憶一個場景,當孩子說“我想要……”“我要……”,你大多數是不是會對孩子說“不行”來否定孩子,沒有給孩子把話說完的機會呢?我曾經就犯過這樣的錯誤。
有一次,沛澤從幼兒園回來,從口袋裡掏出三四粒葡萄幹,葡萄幹上還粘上了一些毛絨絨的東西,看上去很髒,他把葡萄幹拿到我的面前說:“媽媽,我想……”“快拿開!”我看到那些髒兮兮的東西渾身不舒服,認為孩子又要搞什麼惡作劇。
孩子卻低聲說了一句,“我想拿給你和爸爸吃。”這些葡萄幹是幼兒園加餐時他偷偷收起來的,按照幼兒園的規定是不允許把這些東西帶回家的,“我怕老師發現,就放在口袋裡了,媽媽可甜了,你嘗嘗。”聽到孩子的話,我真的很愧疚,然後我就裝作很好吃的樣子,讓孩子把葡萄幹放進了我的嘴巴,那味道就不用說了,怪怪的。
一個懂得傾聽的父母,才能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樂,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些什麼,分享孩子的快樂,分擔孩子的煩惱,這對于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助于孩子發展健全的性格,健全的性格關乎孩子的一生。那麼,我們該如何做一個會傾聽的父母呢?
1.當孩子說話時,我們先要停下來
有些父母經常在說話的時候,一邊忙手裡的活兒一邊聽,首先這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如果孩子感覺不到你在認真聽,他就不願意說了。其次,你可能會錯過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孩子的表情變化、說話的語調變化等,這些變化都是孩子情緒、情感的外在表現,我們通過這些信息可以很好地去了解孩子的弦外之音,明白他想表達怎樣的情感。
另外,當孩子說話時,我們不僅要停下說裡的活兒,還要讓自己的嘴巴停下來,不要孩子一說話,我們就否定,或者去猜測孩子要說什麼,傾聽孩子說話,就要把自己當成一個觀衆,就像我們聽相聲,你會上台去打斷相聲演員嗎?當然不會,不管孩子說的是什麼,說得對不對,都請他把話說完,話隻說了一半,你可能并不能完全明白孩子要表達什麼意思。
2.帶着愛意表達你想傾聽的願望
有時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又怕被父母責備,所以,在打開話匣子時會表現得有些緊張,有些不自信,此時我們要給予孩子一定的關懷,并表達自己想傾聽的願望,你可以對孩子說:“我想聽你說”。
在孩子說話的過程中,我們要看着孩子,與孩子有目光的交流,及時給孩子回應,“嗯,是這樣的”“好的”,讓孩子知道你在認真地聽,他才會更有表達的欲望,你才能通過孩子的言行更加了解你的孩子。
3.像朋友一樣,談談自己的看法
當孩子向我們表達時,往往是因為有疑惑、有情緒,他需要我們的幫助,想從我們這裡得到一些慰藉,等到孩子講完,你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注意不能以家長的身份去命令、強迫孩子接受你的觀點,要以朋友的身份去和孩子交流。
我們回到我剛才提到沛澤回家後說老師讨厭這件事上來,臨睡前,我試探性地問沛澤,“是不是老師做了什麼事情,讓你不高興了?”兒子的眼睛裡閃着淚花,委屈地和我講了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上課的時候,沛澤的同桌不認真聽講,總與沛澤說話,沛澤就小聲地告訴同桌不要說話,認真聽講,卻被老師誤以為是沛澤在下面說話,就批評了他。
“如果我是你,我也會難過,被人誤解的滋味不好受。”我能體會兒子此時的心情,對兒子報以同情,“以後,我再也不聽他的話了。”兒子氣憤地說,“他是個壞老師。”看來,隻有解開誤會,才能讓孩子氣憤的情緒得以平複。
“沛澤,我覺得老師肯定不是故意的,他可能聽錯了,你應該跟他解釋。”我建議地說,“我才不呢,我不想和他說話。”沛澤固執地搖着頭。“那你在老師心中就不是一個好孩子了,你就這樣一直讓老師誤會嗎?”
沛澤沒有說話,我知道在他心裡是想做一個老師喜歡的孩子的,“要不這樣吧,明天我們去幼兒園的時候,告訴老師是怎麼回事好嗎?”沛澤點了點頭,第二天,老師向他道歉,小家夥立馬開心地笑了,還拉着老師的手轉起了圈。
學會傾聽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千萬不要在孩子一張嘴的時候,就把話堵回去,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好好地聽一聽孩子說了什麼,你和孩子的關系就會好得多,同時也為孩子的成長注入了心理營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