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講究?元宵節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起初,元宵節的時令小吃并不是元宵,南朝時,吃的是拌合肉和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則是一種蠶狀的面食和烤餅,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現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過當時不叫元宵,而是稱為浮圓子或是湯圓等後來,由于這種食品專在元宵節吃食,因此,就把它稱為元宵了其實湯圓和元宵的差異隻是在于大小和是否包餡罷了南方人用糯米制成大小和龍眼一般大小的圓子,稱為湯圓而北方人吃的圓子較大,裡面包餡的則稱為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也象征了紅紅火火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正月十五的講究?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元宵節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起初,元宵節的時令小吃并不是元宵,南朝時,吃的是拌合肉和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則是一種蠶狀的面食和烤餅,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現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過當時不叫元宵,而是稱為浮圓子或是湯圓等。後來,由于這種食品專在元宵節吃食,因此,就把它稱為元宵了。其實湯圓和元宵的差異隻是在于大小和是否包餡罷了!南方人用糯米制成大小和龍眼一般大小的圓子,稱為湯圓。而北方人吃的圓子較大,裡面包餡的則稱為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也象征了紅紅火火。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上元祈福。上元祈福(拜天官大帝),元月十五是上元佳節,也是天官大帝的誕辰,民間說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廟都在淩晨舉行盛大的儀式加以慶祝,祭品儀式就如同初九慶祝天公生一樣,需念三界公經以祈福求好運。
元宵節“送花燈”。元宵節又稱燈節,燈與丁諧音,因此迎花燈有求子添丁的意義,過年謠有: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燈棚的記載,可見迎花燈已成為元宵節的不可缺少的活動。唐以後,花燈不但種類繁多、千變萬化,也成為深入民間的活動;宋朝是花燈的全盛期,宋代花燈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玳瑁等制作,華麗精巧可謂空前。
元宵節舞龍舞獅。龍是吉祥的神話動物,也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元宵節時全國各地都有龍燈。早期的龍燈長約七、八丈,在竹鼓上貼上紗,制成龍形的燈籠,在龍頭與龍身裡面,點上幾十支蠟燭,然後綁在木棒上,有十幾個壯漢擡着走,表演時,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态優美,俗稱“弄龍”。
元宵節猜燈謎。燈節除了花燈外,最盛行的活動就是猜燈謎。燈謎就是将謎語貼在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謎底多着眼于文字意義,如一個字,一句詩,一個物或一個名稱,由于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燈謎是我國獨創的民間藝術,從春秋時代就有以掩飾的句子做成隐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漢武帝時東方朔就善隐語,曾與武帝寵臣郭舍人說隐語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宋後才有人将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春燈謎,也有人引用猜謎有所謂射覆的方法,稱之為射燈謎。自此以後,每逢元宵節,全國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