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被貶黃州是怎麼去的?原作者 | 李一冰摘編 | 徐悅東,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蘇轼被貶黃州是怎麼去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原作者 | 李一冰
摘編 | 徐悅東
“東坡肉”是如何誕生的?
蘇轼一向講究飲馔,甚至不辭以老饕自居。黃州生活空虛,獨多閑暇,因此于飲食之道,就更有興趣起來。
自元豐三年正月,策馬來黃州城的途中,俯瞰浩浩江水,仰視群山上的竹林,他所算計的就是将來的口食: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蘇東坡新傳》,李一冰著,後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版
後來果然常常運用這兩種最便宜的材料來做菜,不但自吃,還自己下廚,親執槍匕,煮出魚羹來請客。他這魚羹,自己寫下很詳細的做法,以新鮮鲫魚或鯉魚活斫,冷水下,入鹽,以菘菜心芼之。扔入葷蔥白數莖,不能攪動,俟半熟時,入生姜、蘿蔔汁及酒各少許,臨熟,入橘皮線乃食之——橘皮線或即橘皮切絲。此菜極似現在江浙菜中的奶汁鲫魚湯,卻是蘇轼的拿手傑作,至元祐間已在京師做了大官,他還邀集好友來品嘗魚羹,一顯手段。
黃州土産的食物,據他給秦觀的信上說: “柑橘椑柿極多,大芋長尺餘,不減蜀中。羊肉如北方,豬牛麞鹿如土,魚蟹不論錢。”然而,蘇轼,西南人也,似乎不很欣賞牛羊肉,卻盛贊黃州的豬肉最美。作《豬肉頌》曰:
蘇轼
淨洗铛,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椀,飽得自家君莫管。這紅燒豬肉,後來也成為一道名菜,至今餐館裡還有一個菜式曰 “東坡肉”。
蘇轼不殺生與他的人道主義思想一脈相承
蘇轼雖然不能沒有肉食,但他從小受母親程太夫人的影響,自己決不在家裡宰殺生物,以前隻能做到不殺豬羊這類大動物,現在則連雞鴨蟹蛤,也都在禁殺之列。
自言作此禁制的緣由,因為在禦史台獄裡,親身經驗過,如“待宰之雞”一樣的恐怖和痛苦。《獄中寄子由》詩:“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所以,出獄之後,立即下定決心,不殺生物,甚至有人送他螃蟹蛤蜊之類,他也拿來投還江中,自己說:雖然明知蛤在江中,沒有再活的可能,但總希望萬一能活;即使不活,也總比放在鍋子裡煎烹為好。自述其由曰:
……非有所求觊,但以親經患難,不異雞鴨之在庖廚,不複以口腹之故,使有生之類,受無量怖苦耳。
蘇轼居黃,将已一年,元豐四年新正,決定去岐亭看望陳慥。當地的新朋友潘丙、古耕道和郭遘一直伴送他走到城外十五裡的女王城東禅莊院。
路上想起去年陳家殺雞捉鴨,盛羅酒食來招待他的情形,不禁感到為口腹之欲而殺戮生命的殘忍,所以一見面便先聲明,千萬不要為他 “殺生”,後來又作了一首《我哀籃中蛤》的泣字韻詩,寄往岐亭,勸說季常戒殺。
自此以後,蘇轼每年作詩一首寄贈季常,均用 “泣”字作韻,彙為岐亭五首。那首戒殺詩是這樣寫的:
我哀籃中蛤,閉口護殘汁。又哀網中魚,開口吐微濕。刳腸彼交病,過分我何得。相逢未寒溫,相勸此最急。不見盧懷慎,蒸壸似蒸鴨。坐客皆忍笑,髠然發其幂。不見王武子,每食刀幾赤。琉璃載蒸豚,中有人乳白。盧公信寒陋,衰發得滿帻。武子雖豪華,未死神已泣。先生萬金璧,護此一蟻缺。一年如一夢,百歲真過客。君無廢此篇,嚴詩編杜集。
蘇轼
不但陳慥接受了他的勸告,二人相聚,再不殺生,甚至岐亭陳家的鄰裡,讀了這首詩,都說 “未死神已泣”太可悲了,受此感化,有人不再吃肉,而蘇轼自己是有名的老饕, “猶恨未能忘味”,不能完全素食,不過他隻吃 “自死物”,不為口腹殺害生命。
他還寫過一篇《書王翊救鹿》的短文,今載集中,也是将鹿“拟人化”了,勸人不要殺生的故事。
蘇轼講究飲馔,卻努力提倡 “戒殺”,此因蘇轼一生,苦難深重,使他真切體驗生命的意義,對生命存在的這個事實,抱着執着的感情,認為宇宙間一切有生之倫,都有權利維護自己的生命,人類無權殺害别的生物,何況隻為口腹之奉。
這種人道主義思想,形成蘇轼“民胞物與”的精神,表現于政治作為上,則為忘卻一切利害,反對病民的新法,不顧任何打擊,要替哀哀無告的老百姓說話,興水利,救災荒,恤病赈饑,孜孜不倦;表現于個人生活上,遇事同情弱者,幾乎成了他的基本觀念,飲食生活中 “戒殺生物”,隻是最最微末的一端而已。
蘇轼甚至發明了“雞尾酒”?
至于黃州的酒,卻實在差勁,一直叫他抱怨不休。詩曰: “酸酒如齑湯,甜酒如蜜汁。三年黃州城,飲酒但飲濕。”酒味雖然如此,但是别無他途,所以說: “我如更揀擇,一醉豈易得。”又作《飲酒說》,态度卻超脫得多,如言:
予雖飲酒不多,而日欲把盞為樂,殆不可一日無此君。州釀既少,官酤又惡而貴,自醞則苦硬不可向口,慨然而歎,知窮人之所為,無一成者。然甜酸甘苦,忽然過口,何足追計,取能醉人,則吾酒何以佳為?但客不喜爾,然客之喜怒亦何與吾事哉。
話雖如此,他在樽邊席上,仍然禁不住要抱怨,知道的朋友,都會送酒給他,徐太守會送他最佳的州釀,黃州鄰近四五個郡縣送來的酒,一時喝不完的,将它混合置在一個酒器中,有如現在不經調配的雞尾酒,蘇轼稱之為 “雪堂義樽”。
後來他從道士楊世昌求得一個秘方,自己來私釀蜜酒。每次用蜜四斤,煉熟,入熱湯攪成一鬥,加好面曲二兩,南方白酒餅仔米曲一兩半,搗細,用生絹袋子盛了,與蜜水共置一器内密封,等它發酵,三數日沸定,酒即清澄可飲。酒成,蘇轼大為快活,作《蜜酒歌》曰: “真珠為漿玉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甕自生香,蜂當耕耘花作米。……君不見南園采花蜂似雨,天教釀酒醉先生。先生年來窮到骨,問人乞米何曾得。世間萬事真悠悠,蜜蜂大勝監河侯。”
蘇轼雖然非常感謝蜜蜂,得蜜釀酒,但真會喝酒的人,卻認為味道太甜,并不像酒。葉夢得說,如遇蜜水腐敗時,喝了就會瀉肚子。所以蘇轼似乎也隻釀造了一次,後不複作。
蘇轼好酒複愛茶。黃州并不産茶,不過安國寺的竹間亭下,種有幾株茶樹,卻是名物。每年春天,徐太守必邀蘇轼同遊安國寺,飲酒亭上。酒後,撷亭下之茶烹而飲之,甘芳沁于心脾。大受病殁,郡人請蘇轼改此亭名為 “遺愛”,用以紀念這個好官。
蘇轼
飲茶以促進健康,蘇轼有個秘訣,《漱茶說》曰:
除煩去膩,世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殆不少。昔人雲:自茗飲盛後,人多患氣,不複病黃。雖損益相半,而消陽助陰,益不償損也。……他的方法是食後用粗葉濃茶漱口,使油膩不入腸胃,牙齒也得堅密而蟲病不生。上品茶不能常有,隻能隔幾日喝一盞,也就不足為害了。
因貧困而節食,蘇轼是如何解饞的呢?
飲馔,是蘇轼最大的嗜好,而黃州食物,價錢也不昂貴,但是在黃州住了一兩年後,眼看手上那一點微薄的積蓄,已經花得差不多,蘇轼便隻得硬了頭皮,束緊褲帶,提倡“節食”。
先是撰就一篇短文——《節飲食說》,寫成帖子,黏在壁上,約束自己,昭告朋友,還想出許多好處來為自己譬解。那帖子是這樣寫的:
東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 客盛馔則三之,可損不可增。
有召我者,預以此告之,主人不從而過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财。這個辦法,可以省錢,但卻不能止饞,見于《緻畢仲舉書》裡,則他還另有一種心理療饞的辦法。如言:
偶讀《戰國策》,見處士顔斶之語:晚食以當肉。欣然而笑,若斶者,可謂巧于居貧者也。菜羹菽黍,差饑而食,其味與八珍等;而既飽之餘,刍豢滿前,惟恐其不持去也。美惡在我,何與于物?
果然,至元豐四五年後,他雖然對于食道一樣興緻勃勃,不過做菜的素材卻已十分節約了。如他做的東坡羹很有名,甚至有人求他傳授做法,因此撰《東坡羹頌》,其實隻是一式菜羹,不用魚肉五味,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荠等雜煮而已,自謂 “有自然之甘”。
元豐六年正月,同鄉巢谷(元修)自蜀來,談起眉州有一種巢菜,味甚香美。兩人都有同嗜,惜乎别處不産,這使離蜀十五年的蘇轼追思鄉味,懷念不已。巢谷說,孔融戲楊修,指楊梅曰:
“此是君家果。”依其例,此該稱 “吾家菜 ”。兩人 “話 ”餅充饑,蘇轼作了《巢菜》詩(一作《元修菜》)。
巢谷也是烹調好手,他住在雪堂,常常親自下廚煮豬頭灌血睛,做姜豉菜羹,與蘇家父子共餐,蘇轼贊道:“宛有太安滋味。”
不過蘇轼除了家廚之外,還是别有解饞的去處。對江劉郎洑王齊愈非常好客,他每至武昌,必主其家,“王生能為殺雞炊黍,至數日不厭”,而“黃州曹官數人,皆家善庖馔,喜作會”。大約即系現代人所說的聚餐會,他也是參與的常客(皆見《緻秦觀書》)。
蘇轼
監倉劉唐年主簿家裡,煎米粉作餅,味甚酥美,蘇轼吃得好,便問:“此餅何名?”主人也不知道,蘇轼便道: “就叫‘為甚酥’好了。”
潘大臨,即以寫過一句“滿城風雨近重陽 ”而知名千載的詩人,他家釀造一種逡巡酒,蘇轼嘗了一口,覺得很酸,便說:“莫作醋錯著水來否? ”
過不多天,蘇轼帶了家人去郊遊,想吃劉家的煎餅,便寫了一首短詩代柬,向劉唐年讨:“野飲花間百無物,杖頭惟挂一葫蘆。已飲潘子錯著水,更覓君家為甚酥。”
正因為他對飲食有那麼深切的嗜好,才會在這些事情上,表現出如此無窮的風趣。
原作者 | 李一冰
摘編 | 徐悅東
編輯|張婷
來源:新京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