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社交場景功能永久限制?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1914/2000詞條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178天,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微信社交場景功能永久限制?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1914/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178天
01
前幾天,看到一位網友的吐槽:
“大齡男同事發私信讓我改頭像。”
網友說,頭像是一幅自己與丈夫的簡筆畫,那天上午收到男同事的信息:
“把頭像換了可否?”
網友很不解,問他原因。
他說:“感覺有點……”附上一個微笑的表情,“我以為你是故意在秀。”
網友看得一頭霧水,既無語又有些難以理解,想到這個還是自己專門“斥巨資”找人畫的頭像,就更生氣了。
“ 這麼愛管閑事,去太平洋當警察不好嗎!!!”網友憤怒道。
很明顯,網友感覺對方越界了,感受到了被冒犯。
微信作為一個當今社會大衆普遍使用的社交平台之一,也顯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百态。
兩年前,微信更新,增加了一個新功能,就是可以在朋友圈删評論了。
當時消息一出,很多網友困惑:這個新功能有什麼實質性的用處,還值得拿出來一說?
衆所周知,微信朋友圈的評論區不同于微博,微博的評論區是公開的,随時随刻能收到陌生網友的評論甚至攻擊,任何人點進去也都能看到所有人發言,所以微博删除評論的操作大家更為常用。
但微信朋友圈卻不是如此。
朋友圈僅限于自己認識的人才能看見,甚至還能屏蔽某些人,評論區的内容更是僅自己與評論者的共同好友才能看到。
這樣一對比,朋友圈删除評論的操作,似乎沒有那麼必要。
然而,現實并不會像理想般的完美。
以上的前提都是,給我們評論的朋友圈好友給出的評論是合适的,不會讓人不舒服的。
但現實是,常常有人不合時宜地出現在我們的周圍。
就比如,上述那位一言不合就讓别人換頭像的男同事。
所以,這并不沖突。
有些評論,無論是來自陌生人,還是身邊的人,都有可能讓我們感到“被冒犯”。
有時候,删評論隻是我們感到“被冒犯”時守護個人心理邊界的一種方式。
02
無論是面對面的人際交往,還是順着網線連接的網絡社交,如何保持适當的邊界感,都是重要的一環。
三毛曾寫過一個故事:
她搬到金河大道之後,第一次被邀請去鄰居家喝茶,結果不小心鞋子沾上了羊糞,白裙子也沾上了小兒子的口水。
出于好意,三毛拿來自家的肥皂水和拖把,教鄰居用水拖地和刷席子。
沒成想,這一個善意的舉動,成了鄰居不斷騷擾她的開端。
每天早晨九點左右開始,就不斷地有小孩子來三毛家門口要東西:
“我哥哥說,要借一隻燈泡。”
“我媽媽說,要一隻洋蔥。”
“我爸爸要一瓶汽油。”
鄰居們借用了她的東西,卻很少按時歸還,有的甚至還不請自拿,仿佛把三毛家當成了免費的倉庫。
三毛最後自嘲道:
“我沙漠的日子被她們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走得太近也會成為一場災難。
一旦失去了距離,就意味着失去自由,帶來親密感的同時,矛盾也容易滋生。
正如亞瑟·叔本華所說:
“人就像寒冬裡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人必須保持适當的距離過活。”
這也被叫做刺猬效應,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交往的分寸,并且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邊界。
03
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在一個剛開門的大閱覽室中,當裡面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心理學家便進去坐在TA身旁,來測試他們的反應。
因為被測試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所以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遠離,走到别的地方坐下,還有人非常幹脆明确地說:“你想幹什麼?”
這個實驗一共測試了整整80個人,結果都相同:
在一個僅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中,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着自己坐下。
每個人都需要在自己身邊,有一個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
這個空間,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為我們劃出了一定的“領域”。
當這個“領域”被他人觸犯時,我們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
德國社會學家沃爾夫岡·索夫斯基在《隐私的防護》一書中寫道:
“除了輪子、犁和筆以外,牆是人類最重要的一項發明。
牆制造了距離,并且保護人們不受侵犯。”
而邊界感,則是社交世界裡的一堵堵牆,它們的功能也是保護我們各自不受侵犯。
因此,人與人之間,隻有保持适當的距離,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對方的美好。
04
兩條建議,建立适當的社交邊界。
①勇敢表達自己的“不舒服”。
或許,你也曾遇到這樣的人:
自認為跟你很熟,可以不經過你的允許就随便拿你的東西;
非常“關心”你,不斷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
仿佛對你充滿好奇,你跟朋友聊天他們想插一句,你拿着手機他們也想看看你在看什麼……
你也曾對他們這樣的行為感到不勝其煩,你的厭惡是正常的,因為這些都是缺乏邊界感的表現。
當你感覺到不舒服、被冒犯時,尊重自己的感受,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不舒服甚至是憤怒。
隻有如此,才會避免透明度錯覺,讓對方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恰當。
②尊重他人邊界
如上所述,我們在保護自己邊界的同時,也要學習去覺察他人的邊界,知道何時尊重這些邊界。
隻要我們懂得尊重他人的邊界,就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合适的行為。
最後用紀伯倫的一句詩歌與大家共勉:
“不管你們多麼相依相伴,彼此之間都要留出間隙,讓回旋在空中的風在間隙中舞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