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在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世界氣象組織台風委員會第51次屆會上,台風“山竹”和“溫比亞”被除名。作為台風委員會年度屆會常設議題之一,會議根據各成員的提議對過去一年産生嚴重影響的台風名字進行除名,并确定之前除名台風的新名字。
此次屆會上,菲律賓提出除名2018年第22号台風“山竹”,中國提出除名2018年第18号台風“溫比亞”,同時“山竹”和“溫比亞”的命名國——泰國和馬來西亞将在下一次屆會上提出新的替代名字。
會上還通過了2017年三個被除名台風的新名字:
2017年第13号台風“天鴿”,由新名字“Yamaneko”代替,意為野貓,由日本提供。
2017年第21号台風“天秤”,由新名字“Koinu”代替,意為小狗,同樣來自日本。
2017年第23号台風“啟德”,由新名字“鴛鴦”代替,由中國香港提供。
Yamaneko、Koinu最終的中文譯名将由中國氣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專家聯合商定後确定。
據了解,自2002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風中已經有45個被除名。
被除名的超強台風“山竹”
“山竹”,名字來源泰國,名字意義是一種水果。2018年第22号台風“山竹”于2018年9月7日20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并在溫暖的西北太平洋上迅猛增強。9月15日,“山竹”在以超強台風級登陸菲律賓呂宋島後,威風不減,9月16日17時左右,以強台風級别在我國廣東江門市台山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最低氣壓為955百帕,是2018年登陸我國的最強台風。
台風“山竹”具有強度強、強風範圍大、風雨影響嚴重、與台風“百裡嘉”影響區域重疊等特點。
強度強:“山竹”9月7日20時起編,11日8時加強為超強台風,15日5時仍為超強台風級别,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7級以上(65米/秒)。
強風範圍大:“山竹”雲系龐大,直徑範圍達1000公裡。
風雨影響嚴重:16日-18日,華南中西部沿海風力有14-16級,陣風達17級以上;廣東南部、香港、澳門、廣西南部、海南島、雲南南部等地部分地區出現大暴雨,局地出現特大暴雨。
影響區域重疊:“山竹”影響區域與2018年第23号台風“百裡嘉”重疊,風雨疊加效應明顯。
面對“山竹”,我國各地各部門加強應急聯動,中央氣象台與香港、澳門氣象部門開展聯合會商。預報準确、處置得當,百萬餘人緊急轉移,防災成效顯著。在“山竹”影響期間,中國氣象局啟動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幫助越南和菲律賓開展加密觀測。 為應對“山竹”,我國與越南氣象部門進行視頻會商。
2018年9月11日,“山竹”出現清晰的台風眼,南側和東側雲系發展旺盛。圖片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提供
風雲四号A星拍攝台風“山竹”真彩色雲圖動畫。圖片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提供
圖為風雲四号A星監測下“山竹”,2018年9月16日02時00分至06時38分5分鐘間隔的紅外增強動畫雲圖,可以看出“山竹”中心附近及南側螺旋雲帶對流發展旺盛。圖片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提供
被除名的雨王“溫比亞”
“溫比亞”(RUMBIA),名字來源馬來西亞,名字意義棕榈樹。台風“溫比亞”有着132小時的生命傳奇。
2018年8月21日2時,2018年第18号台風“溫比亞”被中央氣象台對其停止編号,“溫比亞”傳奇的一生就此宣告結束。“溫比亞”雖然強度不強,最強僅是強熱帶風暴級,這個強度在台風家族中隻能說是“平淡無奇”,但它卻是最“深不可測”的一個。
“溫比亞”于2018年8月15日14時在東海東南部海面生成後,僅經過一天半的時間,就于17日4時05分在上海浦東新區南部沿海登陸,成為2018年登陸上海的第三個台風、登陸華東地區的第四個台風。它使江浙滬地區2018年登陸台風突破了1949年以來的曆史紀錄。20日上午“溫比亞”離開山東進入渤海灣後,很快變性為溫帶氣旋,變性後的溫帶氣旋強度于20日夜間在黃海北部海面進一步減弱,21日2時中央氣象台對其停止編号,“溫比亞”結束其132小時的生命史。
登陸後的“溫比亞”與西風帶系統結合,給途經各省市帶來了強降雨天氣,多地降雨突破曆史極值,使其當之無愧成為2018年以來登陸華東地區台風中的“雨量之王”。“溫比亞”從17日淩晨登陸上海至20日上午離開山東省境内,在陸地停留時間達3天之久。受其影響,浙江、上海、江蘇、安徽、湖北、河南、山東、遼甯等省市遭遇強降雨。尤其是其在河南省境内減速、停滞、轉彎、過程中,給河南多地帶來特大暴雨,此外,江蘇、安徽、山東、遼甯等多地也先後出現破極值暴雨。
“溫比亞”在江蘇的影響為:時間長、範圍廣,風雨強。它于17日06時40分進入該省吳江境内,經過宜興、溧陽、高淳等縣(市),于13時30分離開。受其影響,16日08時至20日08時,江蘇省大部分地區陸續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其中累計降水量超過250毫米的站點有47個,沛縣的栖山鎮、朱寨鎮馬元、張寨鎮3個鄉鎮累計降水量超過500毫米。8月17日,宜興日降水量為186.7毫米,突破曆史極值(178.8毫米)。
“溫比亞”為近6年來影響安徽的最強台風。它于8月17日13時20分由當塗進入安徽省境内,于18日淩晨3時移出,台風中心位于安徽時間長達14小時,對該省風雨影響長達80小時。16日14時至19日20時全省超過50毫米降水的面積為10.96萬平方公裡,占全省面積的78.5%,超過100毫米的為7.14萬平方公裡,占全省面積的51.2%,其中有63個站累積降水量超過300毫米,17個站累計雨量超過400毫米。
“溫比亞”自8月18日淩晨3時進入河南省信陽,至19日下午離開河南商丘,在河南省境内滞留時間接近40小時。受其影響,8月18日,河南商丘、扶溝等8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來的曆史極值,其中商丘8月18日日降水量達到363.6毫米,遠遠突破1953年7月17日的日降水量曆史紀錄(193.3毫米)。在山東,“溫比亞”創下該省1951年以來過程降雨量曆史最高紀錄。在遼甯,22站累積降水量超過250毫米,局地出現打破紀錄的特大暴雨。
專家表示,一般台風登陸後,由于下墊面摩擦增大、水汽輸送減小等不利條件,會導緻台風強度急速衰減。而“溫比亞”登陸後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好,它與西風帶系統結合,加上良好的季風水汽輸送,“溫比亞”環流一直維持的比較好,它在河南省境内完成了減速、停滞、拐彎轉向的過程,然後頑強北上又與冷空氣結合,掀起了新一輪強降雨。而且“溫比亞”變性為溫帶氣旋之後甚至出現一度加強的現象,這在我國發生的幾率并不是很高,一旦發生,往往會造成嚴重的風雨影響。
台風的名字為何千奇百怪
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被稱為台風。據傳,20世紀前葉,澳大利亞預報員克裡門蘭格把熱帶氣旋取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這是台風第一次有了名字。
1945年,在西北太平洋地區,人們開始用人名來命名台風。由于缺乏組織和溝通,同一個台風往往被周邊國家起了好幾個名字。名稱混亂使得發布的預警信息也變得模糊。
1997年,台風委員會第30次年度會議認為,亞洲風格的名字更能使人們對台風提高警惕,提高警告效用,因此建議設定一個大家共同認可的命名制度。2000年1月1日,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國海熱帶氣旋命名表正式啟用。
這張表上一共有140個名稱,分别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老撾、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14個成員提供,每個成員提出10個名稱。名稱均以英文形式呈現,中國氣象局和香港天文台、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協商确定中文譯名。
這140個名稱始終處于循環使用的狀态,直到“退役”的那一天。
太“兇”會被開除
對于造成特别嚴重災害的熱帶氣旋或因其他原因,台風委員會成員都可以申請将該熱帶氣旋名稱從命名表中删除。如給我國造成重大損失的2005年第19号台風“龍王”、2013年第30号台風“海燕”、2016年第14号台風“莫蘭蒂”,它們都因為破壞力巨大,正式被除名。這些名稱将永遠代表它最後一次跟随的台風。熱帶氣旋命名表上每一個名字的序列都是固定的,當某一名稱被除名後,提供該名稱的成員需提交一個新的名稱,填補這一序列空缺。
2006年第21号超強台風“榴蓮”在菲律賓造成數百人死亡,成為菲律賓曆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因此,菲律賓在當年召開的台風委員會年度會議上提出将“榴蓮”除名。與此同時,提供“榴蓮”名稱的泰國則須在第二年召開的台風委員會年度會議上提交新的名稱,“山竹”便由此而來。
2016年第22号超強台風“海馬”在菲律賓造成了嚴重的災害,台風委員會将其除名,并由提供“海馬”名稱的中國提交新的名字以補空缺。2017年,中央氣象台因此面向公衆為台風征名。
取名全憑喜好
各成員提交或後期替補的名稱都需遵守的原則為:名稱不能超過9個英文字母,這是為了避免發布預警信息時單詞太過複雜;名稱要容易發音;不能在各成員使用的語言、宗教、習俗中帶有不良含義;選取的名稱應得到台風委員會全體成員的認可。
隻要符合這幾項基本原則,取什麼名字全憑各成員喜好了。比如中國喜用“悟空”“杜鵑”等神話和花類名稱;香港愛用“珊珊”“玲玲”等女孩兒的名字;韓國常常選擇“飛燕”“浣熊”等動物名稱,當然,還有喜愛用水果命名的,如泰國。
來源:中國氣象局網站
監制:張鵬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王宏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