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
“人也罷,花草和其他生物也罷,凡是過度想表現自己的,凡是用力過猛的,就會使人掃興,減弱了它本來所具有的魅力。”
生活中我們常會陷入一個誤區,就是對一個人好,就該毫無保留,傾盡所有。
殊不知,不加節制的熱情,于人于己,都是一場災難。
太過熱情,非但縱容了别人,而且還會傷害自己。
再好的感情,也需要适可而止。
人這一生,不妨學着“薄情”一點。
“薄情”待好友,方守得底線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一個人如果學會合理拒絕,能減少90%以上不必要的麻煩,就不會浪費大量的時間财富。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因為各種原因,不知道如何拒絕他人。
恰恰是不懂得拒絕,才讓我們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把生活變得一團糟。
《野蠻生長》中曾講到這樣一個故事:
某家私企的老闆,與認識多年的朋友一起吃飯,兩人相談甚歡。
出于好奇,這位老闆随口問:“最近弟妹在忙什麼呢?”
朋友面露難色,不禁唉聲歎氣道:“妻子整天待在家裡,找工作特别難,要不去你公司上班?”
朋友的妻子學曆低,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技能,但私企老闆又不想破壞兩人的交情,隻好點頭答應了。
他在公司給朋友的妻子安排了職位,每月支付2000元的工資。
3個月後,朋友打來電話,讓私企老闆多管管自己的下屬,别讓下屬欺負他的妻子。
朋友的妻子仗着自己有關系,不僅工作敷衍,對同事更是趾高氣揚,同事們都敢怒不敢言。
私企老闆很是頭疼,權衡再三後,打算辭退朋友的妻子,但每月仍然支付工資。
朋友得知此消息,不但沒有感激他,反倒質問他是不是對自己的妻子有意見,兩人自此徹底鬧僵了。
私企老闆追悔莫及,如果當時直接拒絕朋友的請求,那麼,他既不用付出大量的金錢,也不用處理額外的麻煩。
作家陸琪說過一句話:“大家都以為幫人才有力量,而實際上,拒絕是一件更有力量的事情。”
确實,不想答應的事,就該幹脆拒絕。
千萬别因面子,而失了裡子。
或許聽着有些薄情,但這是對人對己的一種負責的态度。
與人交往,該有的底線不能丢,該講清的事情不能含糊。
學會“冷面”,守住該有的原則和底線,唯有這樣,人生才能少些麻煩和指責。
來源:全景視覺
“薄情”待伴侶,方留得空間
讀過這樣一句話:
“世事如同手中的沙,你攥得越緊,流失得越快。”
很多時候,越是用力抓住某種東西,越會弄巧成拙。
感情亦是如此,如果太依賴對方,隻會讓愛情加速蒸發。
網友@selina辛 曾分享過她的同學徐先生的故事。
徐先生家境好,工作穩定,還有個端莊聰慧的妻子,周邊的人都羨慕不已。
然而,在同學聚會上,他卻吐槽起自己的妻子。
原來,妻子很有上進心,考各種資格證,緊接着就是升職加薪,工資也慢慢超過他。
徐先生沒有因此而開心,反而産生了強烈的不安感。
他認為妻子瞧不起他,想再找一個經濟條件比他更好的男人。
在占有欲和疑心病的驅使下,徐先生開始阻攔妻子加班,幹涉她的工作,并給她灌輸“差不多就行了”“賺那麼多錢有什麼用”的觀念。
在每個惴惴不安的日子裡,這些做法仍然無法給予徐先生安全感。
他變本加厲,強制要求妻子的回家事件,不能和男同事搭話,甚至還偷偷查看妻子的聊天記錄。
過分的偏執和依賴,宛如一座牢籠,壓得妻子喘不過氣,一心隻想逃離。
他們争吵、冷戰,兩人就這樣一步步地,走向分離。
來源:全景視覺
愛爾蘭詩人羅伊·克裡夫特說:
“愛情不是同化劑,把你變成我的樣子,把我融入你的血肉,看着你時就像看着我。而是你能成為你,我能成為我。”
有時候,擁抱太緊的愛,隻會讓對方無法呼吸。
要知道,真正的愛不是改變對方,讓對方成為自己的“附屬品”,而是在适當的邊界裡,彼此尊重又各自精彩。
雙方既不會過度幹涉,讓對方感到窒息;也不會放任不管,讓對方感到疏離。
兩性相處,不妨薄情一些,給彼此留一點空間,婚姻才能幸福美滿。
“薄情”待子女,方使得獨立
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曾說:
“當父母為孩子做太多時,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
不可否認,中國式父母習慣了為子女操心,甚至每一件事都想為子女安排妥當。
但管得越寬,越是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孩子也難以收獲幸福感。
相反,那些有遠見的父母,懂得适時退出孩子的生活。
浙江女孩邵奕佳,高考719分,為了圓心中的北大夢,曾毅然拒絕了清華大學的錄取。
對于女兒的選擇,邵奕佳的父母不但沒有責怪她,反而非常支持她。
打從小時候起,邵奕佳就有特别強的記憶力。母親幾天前講的故事,她還能回答個大概。
換作其他父母,估計會加大對孩子的培養,好讓孩子赢在起跑線上。
然而,邵奕佳的母親并不逼迫她學習,隻是她想學的時候就給她教。
同樣地,父親也是這樣的教育方式。
每次考完試,邵奕佳的父親都會和她一起分析試卷,總結丢分的原因,讓她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因此,邵奕佳能時刻暢遊在知識的海洋裡,哪怕學習很累,也不會對學習産生抵觸心理。
邵奕佳的父母認為,選擇權一直在邵奕佳的手裡,他們可以适當引導,但不能過度幹預。
正是父母的尊重與放手,才讓邵奕佳提高了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來源:全景視覺
有句話說得極好:“我們需要親密,卻不需要幹擾。我們需要溫暖,卻不需要炙烤。”
愛孩子,并不是大包大攬,替他們掃除一切障礙,而是懂得放手,讓他們獨自去體驗。
雖說人生路上難免跌跌撞撞,但成長恰恰發生在直面困難的過程裡。
有些事情,必須讓孩子親自經曆,唯有如此,他們才會擁有健全的人格。
薄情對待孩子,才能鍛煉他們披荊斬棘的決心和勇氣,在未來的路上,走得越來越穩。
很贊同蔡康永說的一句話:
“過于熱情不是一個人維持良好關系的方法,與人相處最好冷淡一點,與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薄情不是冷漠,而是看清事物的本質後,更好地與這個世界周旋。
對朋友薄情,才能堅守原則,讓友誼更長久。
對伴侶薄情,才能留有空間,讓感情更牢固。
對孩子薄情,才能充分接納,讓孩子更優秀。
行走在人世間,我們不必過分熱忱,尊重他人就好。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與人慢慢交、淡淡處,方可細水長流。
30歲後,願你做個薄情的人,在世事的紛繁中,将友情、愛情、親情,都經營得恰到好處。
作者:新蕊,讀者新媒體原創作者,不浮不躁,不争不搶,不計較浮華之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