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堵塞
交通會癱瘓
血管是人體血液的運輸通道
一旦血管堵了
就可能出現器官缺血
引起各種不适
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預防血管堵塞?
如何養好血管?
下面我們一一解答
血栓愛找這幾類人
血栓是血液在心血管系統血管内面剝落處或修補處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塊,臨床上分為靜脈血栓和動脈血栓。血栓一旦脫落,會随血液流動到身體各部位,造成堵塞,導緻相關髒器沒有血液供應。
例如,堵在腦部會導緻腦梗,堵塞心血管會誘發心梗,淤積在肺部就是肺栓塞。
以下幾類人易受到血栓的“偏愛”
1.有遺傳傾向的人
這類人群遇到其他誘發因素,如年齡增加、下肢扭傷、長期卧床、妊娠分娩等,可能導緻血栓形成。
建議進行易栓症基因篩查
1.首次發生靜脈血栓年齡<45歲,或發生動脈血栓年齡<40歲
2.新生兒發生不明原因血栓形成
3.自發性反複血栓形成
4.罕見部位形成血栓
5.口服華法林後發生皮膚壞死
6.女性反複自發性流産
7.家族成員中有血栓形成者
2.高血壓患者
長期血壓升高可使血管變硬,血液黏稠度增加,促使血栓形成。血壓長期升高或波動,易使血管内膜受損,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栓。
3.糖尿病患者
長期血糖偏高易導緻動脈血管硬化,動脈内膜增厚。再加上高血糖狀态可導緻纖溶和凝血系統失衡,血液黏稠度升高,導緻血栓形成。
4.吸煙人群
煙草中的有害成分尼古丁,會損傷血管内膜,導緻脂質、炎症細胞等在血管内堆積,從而形成附壁血栓。尼古丁會刺激血管收縮,導緻血栓加重。
5.久坐久站者
久坐時腿部肌肉收縮減少,下肢血流減慢,連續3小時不運動就會增加靜脈出現血栓的風險;長時間站立會使小腿肌肉過于緊張,影響血液回流,促使血栓形成。
6.血栓患病史者
有過血栓病史的患者,再次得血栓的可能性更大。
幾個症狀提示血管有可能堵了
如果能早期發現血管堵塞的征兆,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對于挽救生命至關重要。
突發胸悶
警惕肺栓塞
如果長時間坐着或卧床後站起活動時,突然感覺胸悶氣緊,要警惕可能是下肢靜脈血栓脫落,堵塞肺動脈導緻的肺栓塞。
肺栓塞危害很大,嚴重時可能導緻猝死。因此,出現上述表現應盡快到醫院就診。
胸痛
懷疑冠心病、心梗
冠心病全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
冠狀動脈是給心髒供血的血管,如果發生了堵塞、狹窄,心髒供血就會受到限制,缺血嚴重便會産生胸痛。
一側肢體無力
當心中風
突然發生的一側肢體(包括上肢和下肢)無力,提示腦動脈或頸動脈發生了堵塞。同時還可能伴有說話口齒不清,一側口眼歪斜、視物模糊等表現。
出現這些症狀,無論能否自行緩解,請及時就診。
走路腿疼
警惕下肢動脈堵塞
四肢動脈血管負責上下肢血液供應。下肢血管缺血時,行走時可能腿部疼痛,休息後可緩解,再次行走疼痛又出現。
如果忽視下肢動脈堵塞,病情進一步進展,就有可能導緻下肢嚴重缺血,皮膚溫度下降,足背及胫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靜止時也會感到下肢疼痛(即靜息痛),進一步發展可出現肢體破潰,傷口不能愈合,甚至組織壞死(壞疽)。
糖尿病患者出現下肢病變的可能性更高,一定要格外重視。
五個細節養出健康血管
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減緩血管老化
生活中要注意這些行為習慣
1.戒煙
吸煙時,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刺激血管運動中樞,并刺激體内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引起心率加快、末梢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因此,生活中要盡量做到不吸煙、遠離二手煙。
2.飲食講究
高油、高鹽、高糖等重口味飲食會使血液變得黏稠,加重血流的負擔。生活中,要多吃水果、蔬菜,少吃油膩、油炸食物。
3.堅持運動
運動能改善血液循環,對降低血脂、血壓和體重效果明顯,還可舒緩壓力,愉悅身心。建議選擇慢跑、快走、遊泳、騎車等有氧運動,每次堅持30分鐘,每星期5次。
4.作息規律
熬夜容易打亂生物鐘,使機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從而使血流減慢、黏稠度增加。盡量做到規律作息,晚上11點前睡覺。
5.定期體檢
養成定期體檢的健康觀念,關注自身體重、腰圍、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标,并将其控制在正常範圍内,一旦數據有異常,及時咨詢醫生,積極幹預和治療,将危險降到最低。
來源/ /綜合整理自貴州疾控、央視新聞、人民日報
文/ 張盼盼
新媒體編輯:李易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