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說“姓氏”,然後說“名字”。古代“姓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所以上古最古老的八大姓氏(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都是帶有“女”字旁的。
母系氏族
“姓”是如何産生的這個很難說的清楚,我認為母系氏族之所以“隻知其母,不知其父”。主要是因為,母系氏族婦女一直在養育孩子,管理着糧食,對食物有支配權。而男子在外狩獵,往往遭遇猛獸一去不回,所以婦女多次改嫁,子女不知其父,隻知其母。以母系血緣為單位,逐漸發展壯大,衍生出古老的姓,以區分其家族成員。
到了父系氏族,家族已經發展壯大,随之而來的矛盾開始顯現,部落間因為支配權的問題,發生了大規模的掠奪戰争。強勢的部落男子,通過武力将另外一個部落的男子殺死,然後霸占對方的婦女、孩子以及食物,被征服的部落也淪為征服者的奴隸。所以,父系氏族逐漸過渡到了奴隸社會,由于生産勞動力過剩,逐漸産生了階級制度。
以家族血緣為主的貴族階級最開始誕生,而這一批貴族,都是有姓的人。所以,最初的“姓”成為族号,以區分同一家族的成員,“氏”是姓的一個分支,大多由于貴族分封産生。炎黃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那麼“姬”和“姜”兩大姓就是族号。從炎黃一族,走出去了很多子女,又分為若幹的氏,這些有“氏”的人,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可以說,最初有“氏”的,不是炎黃的兒子就是跟随炎黃一起打天下的大臣。因為,中國最早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奴隸是沒有姓氏的,隻有貴族才有。所以,百家姓都源之于炎黃,不無道理。
秦始皇
“氏”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根據《通鑒外紀》記載:“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為了區分祖籍,而氏為了區分住所。比如,秦國的姓為“嬴”,他們的氏為“趙”。
秦國的直系祖先叫惡來,趙國的祖先叫季勝,兩人都是飛廉的兒子。在商纣王時期,飛廉與兒子惡來侍奉商纣王,武王伐纣以後,被周武王殺掉了。季勝的兒子孟增在周成王時被寵信,還做了官。孟增的孫子造父,在周穆王時期因為善于駕車,被周穆王賞識。有一次周穆王外出,國内遭遇叛亂,造父駕日馭千裡,很快趕回國都,周穆王很快平定了叛亂。造父也因此立了大功,周天子就把趙城,封給了他,所以造父的後人就以“趙”為氏。當時,惡來的族人也跟着造父生活在趙城,也以“趙”為氏。
在周孝王時期,一個叫非子(惡來的後人)的,因為善于養馬,被周孝王賜了一塊封地——秦地。按理說非子的後人以“秦”為氏,為什麼秦國人還是嬴姓,趙氏呢?估計是因為,周孝王再次賜非子姓嬴,而他曾依附于造父住在趙城,先前已經有了氏,所以沒有再改氏。這個好比齊國是姜姓,呂氏,雖然封在齊國,但是他們不是“齊氏”,所以秦國也沒有改氏。
在周代,姓氏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聯系。貴族有姓氏,庶人沒有姓氏。貴族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所以,氏是用來“明貴賤”,而姓是用來“别婚姻”的。因為,古代“同姓不婚”。所以姬姓國家不會與兄弟國通婚,比如周天子不與魯國、晉國、鄭國等姬姓國通婚,但是可以與齊、秦、宋等異姓國通婚。
古代女子
先秦時期的女子,為什麼隻有姓,沒有名呢?因為,先秦時期同姓不婚,所以女子的姓比名更加重要。在女子将要出嫁的時候,女子常以伯(孟)、仲、叔、季,分别表示排行,并加在姓的前面。“伯”表示老大,“仲”表示老二,“叔”表示老三(如果超出三個子女,依舊用叔),最小的一個用季。
比如:伯姬、孟姜、仲子、叔姜、季芈。(“伯”和“孟”都表示排行老大,隻是“伯”是嫡妻的長女,而“孟”是庶妻的長女。通俗的說法是,“伯”是大老婆的長女使用,“孟”是小老婆長女使用的。“孟姜女”其實就姜姓女子,妾室所生,排行老大。)
又比如,周文王有記載的18個兒子,老大叫伯邑考,老二叫姬發,本來叫“仲發”因為是周天子,沒有加“仲”。老三叫管叔鮮,老四叫周公旦,其實叫“魯叔旦”隻是他在周朝做官,所以叫周公旦。老五叫蔡叔度,老六叫曹叔振铎,老十叫冉季載,是最小的兒子。周文王的嫡妻(大老婆),一共生了十個兒子。如果,是妾室生的,又重新開始排行,不過老大隻能用“孟”開頭。
女子出嫁
如果,女子出嫁,又怎麼區别呢?此外,女子還可以在姓名後面加“氏”,比如姜氏、嬴氏、姚氏等等,總之在先秦很少能看到女性有名字,這都是男尊女卑造成的結果。
我們再來看看氏,又有哪些?所以,古代的“氏”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地位與尊貴,對于男人而言,“氏”比“姓”更重要。
古人如何取“名字”?在弄懂古人的姓氏以後,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人如何取“名字”。現在我們所說的“名字”,其實指的是姓名。但是古代不一樣,古人的“名”和“字”是分開的。
先秦時期,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而,取名的時候,又以單名為尊。所以,《公羊傳》有“崇仁義,譏二名。”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以後,不準取兩名,并把将取單名寫入了憲法,所以兩漢三國很少破例取兩名的。
古人取字,也是一種傳統。根據《禮記·曲禮》的說法:“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意思,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然後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進行笄禮,然後取字。其實,直呼其名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為了避免這種尴尬,表示對他人的尊敬,另外取了一個雅号就是“字”。
孔子畫像
先秦時期的聖人是如何取名字的呢?我國取名大師,魯國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選字的“五項原則”:“有信(出生時帶有的特殊印記),有義(意思祥瑞,寓意深刻),有象(表物,如山、水、草木等),有假(假借某物),有類(與父親類似之名)。”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古代的聖人是如何取名字的。
長平之戰
先秦時期的武将是如何取名的?
三英戰呂布
《三國演義》是經典,其中的人名有什麼含義?我認為,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名字簡直就是天造地設的,他們的名字相輔相成,不知道是後人故意取的名字,還是機緣巧合。三個人要想飛黃騰達,幾乎離不開任何一個人。一旦失去其中一人,另外一個就無法高飛。老大是劉備,老二是關羽,老三是張飛。首先關羽被殺,劉備斷了一翅,緊接着張飛又被殺,劉備斷了兩翅,所以他無法再走遠。劉備的命裡是五色具備,但是要想建立德業,必須有羽翼相助,結果兩翼折斷,他也一命嗚呼。所以,古人取名大有學問,不得不說古人真的是博學多才啊,我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