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邊塞詩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邊塞詩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27 04:46:41

高考古代詩歌鑒賞邊塞詩(高考複習古詩詞閱讀)1

一、李白《從軍行》

從軍行

李白

從軍玉門①道,逐虜金微山②。

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

鼓聲鳴海上③,兵氣擁雲間。

願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④。

【注釋】①玉門:指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地區。②金微山:今阿爾泰山,東漢窦憲曾在此擊破北匈奴。③海上:大漠之上。④鐵關:指鐵門關,故址在今新疆焉耆地區。

1.詩的首尾兩句分别寫到玉門關鐵門關兩座關隘,對表情達意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逐虜”一句用窦憲擊破匈奴的典故來說明戰士們也取得了驅逐胡虜戰鬥的勝利。

B.“刀開”句回憶激烈的戰鬥場面,戰士們揮舞的大刀之刀環好像明月一樣圓。

C.第五、六句描寫震撼人心的鼓聲在大漠深處鳴起,戰士們的英勇豪氣直沖雲霄。

D.本詩運用了比喻、誇張等手法,讀來清麗潇灑,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李白詩的早期風格。

【答案】

1.①玉門關位于甘肅,鐵門關位于新疆,都是邊塞要地,突出戰士們從軍艱苦但仍然殺敵靖邊的豪情;②主人公不懼千裡跋涉,願意長驅直人鐵門關,表達了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

【解析】

“從軍玉門道”,意思是在玉門關從軍征戰,玉門關位于西北邊疆,路途遙遠,表現了戰士們從軍的艱苦,聯系第二句“逐虜金微山”,在金微山擊破匈奴,驅逐胡虜,表現了戰士們雖然路途遙遠,但依然鬥志昂揚,表現了戍邊的豪情。

“長驅靜鐵關”,直驅入鐵關靖虜安邊,聯系上一句“願斬單于首”,隻願能親取單于的首級,表現了戰士們雖然路途遙遠,也要直入鐵門關,斬殺犯邊的單于,表現了戰士們強烈的建功立業的願望。

2.B【解析】B. “回憶激烈的戰鬥場面”不正确,第三、四句“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意思是“邊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這是戰士們在慶祝戰争的勝利”,是描寫戰士們歡慶勝利的場景。

【注釋】

玉門:指玉門關。金微山:即今天的阿爾泰山。東漢窦憲曾在此擊破北匈奴。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橫吹曲辭。海上:瀚海,大漠之上。單于:匈奴稱其王為單于。鐵關:指鐵門關。

【譯文】在玉門關從軍,曾在金微山擊破匈奴,驅逐胡虜。邊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這是戰士們在慶祝戰争的勝利。鼓聲在大漠荒海上鳴起,士兵們的英勇豪氣可以充斥在雲間。隻願能親取單于的首級,直驅入鐵關靖虜安邊。

【賞析】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舊題。李白在這首詩裡抒發的是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

二、耿湋《隴西行》

隴西行

耿湋

雪下陽關路,人稀隴戍頭。

封狐①猶未剪,邊将豈無羞。

白草三冬色,黃雲萬裡愁。

因思李都尉②,畢竟不封侯。

【注釋】①封狐:大狐,這裡指邊境敵人。②李都尉:西漢名将李廣。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一、二句“大雪”“稀”,言邊地酷寒、人煙稀少;“陽關”“隴”,點明邊塞詩的題材。

B.三、四句中邊關将士的情感,與“燕然未勒歸無計”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是不同的。

C.五、六句蘊藉豐富,塞外之荒涼,時空之無限,心中之憂愁,皆熔鑄在這十字之中。

D.全詩用字凝練,用典精當;寫景壯闊,格調高昂,體現出了作者積極進取的胸懷。

2.人言此詩有“萬裡之愁”,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詩人因何而愁。

【答案】

1.D【解析】D.“體現出了作者積極進取的胸懷”錯誤。“積極進取”太絕對,因為作者在似乎有一種為國效力的願望時,又同時害怕朝廷的刻薄寡恩。

2.①邊患未息。邊境敵人仍然沒有被消滅,國家處于戰事之中。②環境艱苦。邊地苦寒,積雪封路,人煙稀少,将士們艱苦難耐,勝利無望。③朝政昏暗。用畢生未能封侯的李廣的典故,暗指朝廷昏庸腐朽,對邊關将士賞罰不公。

【解析】詩開首兩句“雪下陽關路,人稀隴戍頭”描繪了一幅邊疆積雪封路、人迹稀少的艱苦景象。在這樣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将士們英勇奮戰,但遺憾的是“封狐猶未剪”,戰事依舊,胡虜未滅,“邊将豈無羞”那些将士們似乎應該感到羞慚。故詩人愁的是環境艱苦、邊患未息。

“白草三冬色,黃雲萬裡愁”這兩句又轉為寫景,極寫廣闊的邊疆白草遍地,寒冬季節,陰雲密布,給人以艱難困苦、不勝愁苦之感,也喻示着戰争還在進行。“因思李都尉,畢竟不封侯”,漢代的“飛将軍”李廣,他多年在邊疆保衛了國家但朝廷又是怎麼對待的呢!言外之意,似乎在批評朝廷的刻薄寡恩、賞罰不公。詩人愁的是朝政昏暗。

三、祖詠《望薊門》

望薊門①

祖詠

燕台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将營。

萬裡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注釋】薊門:在今北京西南,盛唐時屬範陽道所轄,是唐朝屯駐重兵之地。

1.尾聯用了哪兩個典故?表達了什麼情感?

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燕台一去”猶說“一到燕台”,四字倒裝,增加全詩的氣勢。客是詩人自稱,遊目縱觀,不禁激情滿懷。

B.漢軍營中,吹笳擊鼓,喧聲重疊。顯示出漢将軍營中的輕敵和松懈,讓人不禁驚訝,憂心忡忡。

C.颔聯和頸聯描繪出一幅邊塞特有的壯麗景象: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織成一片,充滿陽剛之美。

D.詩歌從軍事上落筆,着力勾畫山川形勝,意象雄偉闊大。緊扣一個“望”字,寫望中所見,抒望中所感。

【答案】

1.(1)班超投筆從戎 終軍向漢武帝請纓的典故。(2)詩人雖則和班超身份以及人生經曆不同,但是跟班超一樣不甘平庸,想有所作為。願意像終軍一樣為國效力,建立功勳。詩人借這兩個典故表達了抗擊敵人為國盡忠的豪情。

【解析】首先明确回答尾聯用的兩個典故,然後分析這兩個典故在表達情感方面的作用。

尾聯,“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意思是少年時雖不像班超投筆從戎,論功名我想學終軍自願請纓。

末聯連用了兩個典故。詩句中“少小雖非投筆吏”中用的第一個典故是班超“投筆從戎”。東漢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歎說,大丈夫應該“立功異域”,後來果然在處理邊事上立了大功。詩人雖則和班超身份以及人生經曆不同,但是跟班超一樣不甘平庸,想有所作為。

詩句中“論功還欲請長纓”中用的第二個典故是“終軍請纓”。終軍向皇帝請求出使南越說服歸附,為表現自己有足夠的信心,他請皇帝賜給長帶子,說是在捆南越王時要用它。願意像終軍一樣為國效力,建立功勳。

祖詠用了班超投筆從戎和終軍向漢武帝請纓,詩人借這兩個典故的意思很明白,更有抗擊敵人為國盡忠的豪氣頓生之感。

2.B【解析】B.“漢軍營中,吹笳擊鼓,喧聲重疊。顯示出漢将軍營中的輕敵和松懈,讓人不禁驚訝,憂心忡忡。”中“輕敵和松懈,讓人不禁驚訝,憂心忡忡”錯誤,依據第二句詩“笳鼓喧喧漢将營”意思是“笳鼓喧鬧之地,原是漢将兵營”,“吹笳擊鼓,喧聲重疊”說明軍營士氣高昂。

【注釋】

薊門:在今北京西南,唐時屬範陽道所轄,是唐朝屯駐重兵之地。燕台:原為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黃金台,這裡代稱燕地,用以泛指平盧、範陽這一帶。客:詩人自稱。笳:漢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種類似于笛子的管樂器,此處代指号角。三邊:古稱幽、并、涼為三邊。這裡泛指當時東北、北方、西北邊防地帶。危旌:高揚的旗幟。烽火:古代用于軍事通信的設施,遇敵情時點燃狼糞,以傳警報。投筆吏:漢人班超家貧,常為官府抄書以謀生,曾投筆歎曰:“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 間。”後終以公封定遠侯。論功:指論功行封。請長纓:漢人終軍曾自向漢武帝請求:“願受長纓,必羁南越王而緻之阙下。”後被南越相所殺,年僅二十餘。危旌:高揚的旗幟。請長纓:漢終軍曾自向漢武帝請求,“願受長纓,心羁南越王而緻之阙下。”後被南越相所殺,年僅二十餘。纓:繩。

【譯文】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驚,笳鼓喧鬧之地原是漢将兵營。萬裡積雪籠罩着冷冽的寒光,邊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飄動。戰場烽火連天遮掩邊塞明月,南渤海北雲山拱衛着薊門城。少年時雖不像班超投筆從戎,論功名我想學終軍自願請纓。

【賞析】

這首詩寫作者到邊地見到壯麗景色,抒發立功報國的壯志。全詩一氣呵成,體現了盛唐詩人的昂揚情調。

  燕台原為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黃金台,這裡代稱燕地,用以泛指平盧、範陽這一帶。“燕台一去”猶說“一到燕台”,四字倒裝,固然是詩律中平仄聲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筆即用一個壯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詩的氣勢。詩人初來聞名已久的邊塞重鎮,遊目縱觀,眼前是遼闊的天宇,險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滿懷。一個“驚”字,道出他這個遠道而來的客子的特有感受。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開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驚呢?首先是因為漢家大将營中,吹笳擊鼓,喧聲重疊。此句運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詩意:“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現軍營中号令之嚴肅。但僅僅如此,還未足以體現這個“驚”字。三四兩句更進一步,寫這笳鼓之聲,是在嚴冬初曉之時發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況又下雪,何況又是多少天來的積雪,何況又不止一處兩處的雪,而是連綿千萬裡的雪;這些雪下得如此之廣,又積得如此之厚,不說它是怎樣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兩眼生花。“萬裡寒光生積雪”這一句就這樣分作四層,來托出一個“驚”字。這是往遠處望。至于向高處望,則見朦胧曙色中,一切都顯得模模糊糊,唯獨高懸的旗幟在半空中獵獵飄揚。這種肅穆的景象,暗寫出漢将營中莊重的氣派和嚴整的軍容。邊防地帶如此的形勢和氣氛,自然令詩人心靈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驚”字寫足,五六兩句便轉。處在條件如此艱苦。責任如此重大的情況下,邊防軍隊卻是意氣昂揚。笳鼓喧喧已顯出軍威赫然,而況烽火燃處,緊與胡地月光相連,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織成一片,不僅沒有塞上苦寒的悲涼景象,而且壯偉異常。這是向前方望。“沙場烽火連胡月”是進攻的态勢。詩人又向周圍望:“海畔雲山擁薊城”,又是那麼穩如磐石。薊門的南側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脈,帶山襟海,就像天生是來拱衛大唐的邊疆重鎮的。這是說防守的形勢。這兩句,一句寫攻,一句說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這樣有力有利氣勢的感染下,便從驚轉入不驚,于是領出下面兩句,寫“望”後之感。詩人雖則早年并不如東漢時定遠侯班超初為傭書吏(在官府中抄寫公文),後來投筆從戎,定西域三十六國,可是見此三邊壯氣,卻也雄心勃勃,要學西漢時濟南書生終軍,向皇帝請發長纓,縛番王來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聯連用了兩個典故。第一個是"投筆從戎":東漢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歎說,大丈夫應該"立功異域",後來果然在處理邊事上立了大功。第二個是"終軍請纓":終軍向皇帝請求出使南越說服歸附,為表現自己有足夠的信心,他請皇帝賜給長帶子,說是在捆南越王時要用它。祖詠用了這兩個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氣頓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驚”,水到渠成,完滿地結束全詩。

  這首詩從軍事上落筆,着力勾畫山川形勝,意象雄偉闊大。全詩緊扣一個“望”字,寫望中所見,抒望中所感,格調高昂,感奮人心。詩中多用實字,全然沒有堆砌湊泊之感;意轉而辭句中卻不露轉折之痕,于筆仗端凝之中,有氣脈空靈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謂“潛氣内轉”,亦即古文家所謂“突接”,正是盛唐詩人的絕技。

四、吳兆骞《夜行》

夜行

吳兆骞①

驚沙莽莽飒風飙,赤燒連天夜氣遙。

雪嶺三更人尚獵,冰河四月凍初消。

客同屬國②思傳雁,地是陰山學射雕。

忽憶吳趨歌吹地,楊花樓閣玉骢驕。

【注釋】①吳兆骞(1631-1684)清初詩人。字漢槎,号季子,吳江松陵鎮(今屬江蘇蘇州)人。少有才名,與華亭彭師度、宜興陳維崧有“江左三鳳凰”之号。順治十四年科場案,無辜遭累,遣戍甯古塔二十三年。②屬國,指漢朝的蘇武,被扣匈奴19年,獲釋歸國後曾任典屬國。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歌的第一聯緊緊圍繞“夜行”展開,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夜行中所見景物的特點。

B.“驚沙”“飒風飙”突出了西北的特點,“赤燒連天”是指燒野草的火焰在遠處與天邊相連。

C.颔聯寫三更雪原尚有人打獵,冰河四月才開始解凍,描寫了當地的生活習性和物候特征。

D.尾聯中“楊花”“樓閣”“玉骢”三個意象,虛實相生,描寫春天來臨時江南繁華的生活場景。

2.請簡要分析詩歌表達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

1.D【解析】D項,“忽憶吳趨歌吹地,楊花樓閣玉骢驕”尾聯是回憶,“楊花”“樓閣”“玉骢”三個意象都是虛寫。

2.運用蘇武的典故,希望有朝一日被赦免返鄉;“學射雕”一事可以看出詩人身處困境依然樂觀向上,沒被命運擊倒;尾聯回憶江南繁華熱鬧的景象表達對家鄉的思念。

【解析】 “雪嶺三更人尚獵,冰河四月凍初消”二句運用蘇武牧羊的典故,表明對家鄉無限的懷念;“客同屬國思傳雁,地是陰山學射雕”二句表明詩人此時深處逆境,但仍然保持着一種堅定的信念,保持樂觀的精神品質;“忽憶吳趨歌吹地,楊花樓閣玉骢驕”突出江南的繁華,表達對家鄉的思念。

【賞析】

作者此詩寫于甯古塔(今黑龍江甯安)戍所,在描繪北國風情的同時,寄寓了赦還的希望和對江南家園的思念。

首聯和颔聯均為寫景句,但在意象上卻有不同。驚沙蔽天,狂風怒卷,燒荒草的野火遠連天際,與遙遠的夜氣相融合:其意象境界闊大,豪氣充溢,反映了東北平原特有的景色。三更過後,雪嶺上還有人在打獵;四月已到,冰封的河流方始解凍:颔聯在寫景的同時描繪了當地的民俗風情和物候特征,雖然取景的視角同首聯相比相對縮小,但詩句中傳達的“信息”卻更加具體。這些當地人眼中習以為常的風物景色,在長于江南水鄉的作者看來,便無一不顯示出充滿北地風情的新鮮感。

頸聯和尾聯的側重點在于抒情,同時又處處聯系首聯和颔聯,以壯闊、肅殺的北地風光為背景。屬國指漢朝的蘇武。他受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匈奴貴族多方威脅誘降,又把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始終未能屈其志。後來,漢昭帝得知蘇武尚在人世,就對匈奴謊稱在上林苑射雁,得系于雁腳的蘇武書信,這樣匈奴便隻好把扣留了十九年的蘇武放還。歸國後,蘇武任典屬國。當時,作者的處境與蘇武有某些相似,一個是發配塞外的罪犯,一個是囚禁番邦的使者。詩中的“客”字,措詞獨具匠心。明明是被囚之身,卻偏偏說是異鄉作客,從中既隐隐可見作者無罪被譴的遭遇,又透露出一種苦澀的诙諧,可謂詩中的“春秋筆法”。“思傳雁”三字,表達了作者盼望沉冤昭雪的心情。作者希望遠在紫禁城内的大清皇帝和達官貴人不要把他遺忘,有朝一日放他回鄉。然而,事實上真正為他的南還不懈奔走的是他的好友顧貞觀。康熙十五年(1676),顧貞觀進京,在當時任武英殿大學士的明珠家中設館,很受明珠及其子納蘭性德的禮遇。于是,顧便乘機進言,請明珠相助,設法讓吳兆骞早日南還。當時,明珠并未答應。顧貞觀一時意氣奮發,揮筆寫下了兩首極其出色的《金縷曲》,“以詞代書”,寄給遠在塞外的吳兆骞,發誓一定要營救好友南歸。據說後來納蘭性德讀了這兩首詞,“為泣下數行”,答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當以身任之,不俟兄他囑也”。顧貞觀又說:“人壽幾何,請以五載為期。”納蘭性德又去懇求父親,總算見許。五年以後,吳兆骞果然被放南歸。這段逸事是“題外話”,但有助于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地是”句在記錄作者流放生活一個側面的同時,也透露出作者頗為灑脫的心境:他并未被厄運擊倒,而是正視現實,“入鄉随俗”,在陰山腳下學習射雕。

尾聯是作者夜行途中突然憶起的往事。據崔豹《古今注》記載:“《吳趨行》,吳人以歌其地。”又唐代詩人杜牧《題揚州禅智寺》詩雲:“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作者憶起的并不是一時一地的生活片斷,而是他在“江南佳麗地”度過的少年和青年時代。末句可析為三個意象,每一意象都有其各自的表意功能。楊花,暗示暮春時節,與颔聯的“冰河四月”相對應;而冰河的凝固與楊花的漫天飛舞恰成反襯:一個充滿了沉沉死氣,另一個則洋溢着活潑的生機。樓閣,指江南鱗次栉比的建築,暗示其富饒和繁華,與首聯荒涼、肅殺的景象相映襯。玉骢驕,謂驟馬馳騁春郊。很顯然馬上騎手的心情是愉快的,閑适的,與“思傳雁”、“學射雕”的作者顯然不同。總之,死氣與生機、樓閣與驚沙、玉骢驕與思傳雁和學射雕的對比,其實正是現實與夢想所形成的強烈反差的縮影;在此對比之中,作者心情的痛苦以及對賜還的盼望,已隐隐地暗示讀者。

五、李綱《喜遷莺·晉師勝淝上》

喜遷莺·晉師勝淝上①

李綱②

長江千裡,限南北,雪浪雲濤無際。天險難逾,人謀克壯,索虜豈能吞噬!阿堅③百萬南牧,倏忽長驅吾地。破強敵,在謝公處畫,從容頤指。

奇偉。淝水上,八千戈甲,結陣當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動,坐卻北軍風靡。夜聞數聲鳴鶴,盡道王師将至。延晉祚,庇烝民,周雅④何曾專美。

【注釋】①淝上:淝上之濱,晉軍在此以少勝多擊敗前秦。②李綱,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③阿堅:指前秦皇帝苻堅。④周雅:指《詩經》“大雅”和“小雅”中贊頌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的詩篇。

1.李綱與辛棄疾同為主戰派,這首詞表現的思想感情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表現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

2.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本詞開篇寫景,描寫長江白浪濤濤,奔騰千裡,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線。

B.“結陣當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豬,在這裡比喻兇殘的敵人。

C.“夜聞數聲鳴鶴”中的“鶴”所表達的意境與“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唐·崔颢《黃鶴樓》)的“鶴”所表達的意境相同。

D.“延晉祚,庇烝民”寫東晉在淝水取得勝利,使國運延續,人民得到庇護。

【答案】

1.相同點:兩位詩人都采用借古諷今的手法抒發了強烈的收複中原的愛國情懷。不同點:李綱:主張積極抗金恢複中原。以東晉以少勝多擊敗前秦的曆史(淝水之戰)勸谕朝廷,表現出必勝的決心。辛棄疾:批判南宋朝廷不做積極準備,不思收複中原。以劉義隆草率北伐落敗的典故,諷谏統治者,北伐要慎重。

【解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是借劉義隆草率出兵導緻失敗的典故,表達對韓侂胄急于北伐,好大喜功的勸谏;而李綱這首詞借前秦苻堅南下侵略東晉,被謝安從容指揮打敗的典故,“破強敵,在謝公處畫,從容頤指”,表達對謝安雄才大略的仰慕之情;而下阙“延晉祚,庇烝民,周雅何曾專美”更表達對南宋也擁有這樣的将領的呼籲,認為不是隻有他們才能建功立業,今人抗擊金兵入侵,也能有同樣的功績,展現出對抗擊敵人的自信。全詞從長江天險寫起,指出既憑天險,又重人謀,何懼“索虜”!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戰晉勝秦敗的過程及其值得借鑒的曆史意義:強大的敵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敗的。隻要弱小的一方敢于鬥争,人謀克壯。詞還突出了東晉宰相謝安“從容頤指”的作用。曾擔任高宗宰相的李綱多麼希望自己能起類似謝安那樣的作用,可惜他沒會機會。他寫這首詞,意在諷谕高宗以古為鑒,須知少可以勝多,弱可以勝強,強敵不足畏,全在“人謀克壯”。應痛下決心,北伐中原,收複失地

2.C【解析】C項,“意境相同”錯誤。“夜聞數聲鳴鶴”中的“鶴”是風聲鶴唳的意思,突出戰争給人的創傷,而“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鶴”突出的是曆史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故不同。

【注釋】

(1)淝:淝水,在今安徽省壽縣境内。⑵限:界。這句說,千裡長江,雪浪翻滾,風起雲湧,一望無際,但南北界限分明。⑶逾:越。⑷人謀:指大臣的謀略。⑸索虜:南北朝時,南朝罵北朝人為索虜。吞噬:吞食。這幾句說,長江的天險難以越過,而大臣的謀略又能制止強敵,北方的秦王苻堅難道能夠倂吞東晉嗎?⑹阿堅:即秦王苻堅。南牧:侵占南方的土地。⑺倏忽:極快的意思。⑻謝公:指東晉宰相謝安,采取了積極抗敵的戰略措施。⑼頤:面頰。頤指:形容指揮進退皆如人意。⑽八千戈甲:指晉軍前鋒都督謝玄等将領帶精兵八千,争渡淝水,擊殺秦兵。⑾蛇豕:大豬和長蛇,比喻貪暴殘害者,《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大)豕長蛇,以薦食上國。“注:”言吳貪害如蛇豕。“⑿弭:弓末梢,用骨頭做的,用來助駕車者解開辔結。鞭弭:指駕車前進。周旋:輾轉相從,這裡是交戰的意思。晉公子重耳答楚成王時,說過:“左執鞭弭“和”以與君周旋“的話。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⒀麾動:這裡指戰旗招展。⒁北軍:秦兵。這句說,坐談之間,北方秦國苻堅的軍隊順風倒下,很快被打敗。⒂鳴鶴:即風聲鶴唳。秦國軍隊大敗後逃跑,看見八公山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東晉的士兵,路上聽到風聲和鶴叫的聲音也以為是晉兵追來。見《晉書·謝安傳》。⒃王師:東晉的軍隊。⒄晉祚:東晉的皇位。⒅烝民:衆多的百姓。⒆周雅:指周宣王命大臣征西戎、伐猃狁(音險允,古代北方的一個民族),使周室中興。這句說,周宣王使周室中興的美事,并不是專有的,東晉謝安等以弱勢戰勝強秦,使晉朝轉危為安,也是值得贊美的。

【賞析】

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北方的前秦苻堅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氣焰嚣張,妄圖消滅東晉,統一南北。東晉隻有八萬軍隊,不到苻堅的十分之一。而淝水一戰,晉師大敗苻堅,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保住了晉國的安全,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這對南宋有重大的曆史借鑒意義。

  上片首先在讀者面前展開了一幅長江形勢圖,眼前隻看到長江雪浪,滾滾滔滔,千裡奔騰,一瀉而下,阻隔南北。據傳三國時魏國的曹丕在觀望長江時,曾感歎地說:“此天之所以限南北也。”他兩次伐吳,都未成功,長江阻隔,是其重要原因。如此天險,北方的金兵是難以逾越的。高宗如果稍有恢複中原之志,就應利用天險,加強設防,固守長江,以遏強虜。當然,天險難逾,并不等于絕對不可逾。三國時東吳孫皓,僅憑天險禦敵,終于招緻“一片降幡出石頭”。所以李綱強調天險難逾,還必須加上“人謀克壯”,天險可憑,而又不可僅憑天險,重在人謀。有天險可憑,又加上人的深謀遠略,北方索虜,豈敢吞噬我們的土地?索虜是南北朝時南方人對北方敵人的蔑稱。這裡既是指前秦,也是指金兵。這段描寫兼論述為下文寫晉師以少勝多提供了依據。下文很自然地轉入到對淝水之戰的記述。

  苻堅率百萬之衆“倏忽長驅吾地”。倏忽,言其神速;長驅,言其勢猛。這句極言秦兵強大,乃為後面秦兵失敗作反襯。欲抑先揚,以突出晉軍勝利其意義重大。

  當苻堅南侵,大敵當前之時,謝安作為東晉宰相,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決定大政方針:堅決抵抗,決不妥協;二是運籌帷幄,用人得當。他以謝石為征虜将軍、征讨大都督,統率全軍。以謝玄為前鋒都督。還有輔國将軍謝琰,西中郎将桓伊,龍骧将軍胡彬等,協同作戰。謝安深信他們的謀略将才,放手讓他們發揮主動作用,自己不插手,不直接幹預軍事,指揮若定,鎮靜自如。《通鑒》載:“謝安得驿書,知秦軍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可見他胸有成竹,料事如神。故詞中稱贊:“破強敵,在謝公處畫,從容頤指。”“頤指”,即指揮如意。

  晉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确為曆史奇迹,故換頭以“奇偉”領起,對這次戰争的勝利作了生動的鋪叙。謝玄等以“八千戈甲,結陣當蛇豕。”戈甲,代指軍隊;蛇豕,封豕長蛇之簡稱。《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大)豕長蛇,以薦食上國。”封豕長蛇,比喻強大的貪暴殘害者。此借指苻堅。“鞭弭周旋,旌旗麾動”,弭,弓之末梢,用骨質制成,用以助駕車者解開辔結。謝玄、謝琰、桓伊等指揮數千之衆,直渡淝水,擊退北軍,使北軍望風披靡。苻堅等登上壽陽城,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軍。在敗逃路上,夜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軍追殺過來。棄甲曳兵,亡魂喪膽,驚慌失措,狼狽北逃。詞以十分快意的筆調贊揚晉軍出奇制勝、力挫強敵,保住了東晉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虜”吞噬。其功業之偉大,雖“周雅”所歌頌的周宣王中興也不得專美于前了。《詩·小雅》中的《六月》、《采芑》等詩記述周宣王任周尹吉甫、方叔等率軍北伐 狁,南懲荊蠻,使西周得以中興。淝水之捷,其功不亞于此。

  全詞從長江天險寫起,指出既憑天險,又重人謀,何懼“索虜”!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戰晉勝秦敗的過程及其值得借鑒的曆史意義:強大的敵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敗的。隻要弱小的一方敢于鬥争,人謀克壯。詞還突出了東晉宰相謝安“從容頤指”的作用。曾擔任高宗宰相的李綱多麼希望自己能起類似謝安那樣的作用,可惜他沒會機會。他寫這首詞,意在諷谕高宗以古為鑒,須知少可以勝多,弱可以勝強,強敵不足畏,全在“人謀克壯”。應痛下決心,北伐中原,收複失地,作者的用心是很明顯的。

六、範仲淹《和并州大資政鄭侍郎秋晚書事》

和并州大資政鄭侍郎秋晚書事

範仲淹

太原兵重壓強胡,莫對秋風憶鲙鲈。

萬裡天聲揚紫塞①,十年人望在黃樞②。

定應松柏心無改,自信雲龍道不孤。

應笑病夫何所補,獨能安坐養桑榆。

【注釋】①紫塞:北方邊境。②黃樞:指門下省。門下省在漢為黃門,位居樞要,故稱。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詩人在首聯中,寫到太原的軍隊重兵相對,壓制強敵,透露出寫詩的背景。

B.詩歌颔聯對仗工整,“萬裡”“十年”分别從空間、時間出發,抒發感慨。

C.詩歌運用了莼鲈之思、“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等典故,凝煉蘊藉。

D.詩人認為生病的人既然對國事補益無多,可以讓他們靜養身心,安心隐居。

2.請簡要分析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解析】D.“生病的人既然對國事補益無多,可以讓他們靜養身心,安心隐居”錯。尾聯“應笑病夫何所補,獨能安坐養桑榆”的意思是:應該笑的是,那些心志不堅的“病夫”,對國事又有什麼補益呢?隻有他們才能獨自安坐,靜心養息,安于隐居。

2.①反用莼鲈之思的典故,抒發自己壯志報國、不願隐歸的愛國之情。②颔聯寫萬裡之外,宋家天威聲揚塞外,朝廷多年籌謀期望,表達了對戰事的重視與期盼。③以松柏、雲龍自比,表明自己心志堅毅,也自信堅守正義,會得道多助。④尾聯意有所指,嘲笑那些心志不堅的“病夫”,對國事沒有補益,隻有他們才能靜心養息,安于隐居。借此表達了對此類人的不屑和嘲諷。

【解析】首聯,“太原兵重壓強胡,莫對秋風憶鲙鲈”,前句寫寫到太原的軍隊重兵相對,壓制強敵。後句用張翰的“莼鲈之思”的典故,據《晉書·張翰傳》記載:“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莼羹、鲈魚脍,曰:‘人生貴适忘,何能羁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該典故說的是晉人張翰因為懷念故鄉美食辭官回家的事,詩人用此典故,抒發自己壯志報國、不願隐歸的愛國之情。

颔聯,“萬裡天聲揚紫塞,十年人望在黃樞”,寫萬裡之外,宋家天威名和聲望傳揚到塞外,多年以來,老百姓把期望寄托在朝廷的籌謀上,表達了詩人對戰事的期盼與重視。

頸聯,“定應松柏心無改,自信雲龍道不孤”,詩人以“松柏”“雲龍”自比,用“心無改”“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等典故,表明自己心志堅毅,用“道不孤”表明詩人相信隻要堅守正義,就會得道多助。

尾聯,“應笑病夫何所補,獨能安坐養桑榆”意有所指,嘲笑那些心志不堅的“病夫”,對國事沒有補益,隻有他們才能靜心養息,安于隐居。借此表達了對此類人的不屑和嘲諷。

七、[東晉]曹毗《夜聽搗衣》與[唐]劉長卿《月下聽砧》

夜聽搗衣 ①

[東晉]曹毗

寒興禦纨素,佳人理衣衿。

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陰。

纖手疊輕素,朗杵叩鳴砧。

清風流繁節②,回飙灑微吟。

嗟此往運速,悼彼幽滞心。

二物感餘懷,豈但聲與音。

月下聽砧

[唐]劉長卿

夜靜掩寒城,清砧發何處。

聲聲搗秋月,腸斷盧龍戍③。

未得寄征人,愁霜複愁露。

【注釋】①搗衣: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②繁節:繁密的節奏。③盧龍戍:即盧龍塞,邊防軍事駐守之地。

1.選出下列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兩詩描繪的場景都與思婦懷人相關。

B.兩詩都從旁觀者角度描摹女性心理。

C.兩詩都以秋夜月光的朦胧烘托氣氛。

D.兩詩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2.“聲聲搗秋月”在語序安排上獨具匠心,賞析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3.兩首詩都圍繞“聽搗衣”聲展開,表達的思想情感卻有差異,對此加以分析。

【答案】

1.C【解析】C.“以秋夜月光的朦胧烘托氣氛”錯誤。根據詩文“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陰”可知,第一首詩是冬夜,不是秋夜,也不是朦胧而是皎潔。

2.正常語序是在秋月下搗衣之聲連綿不絕,詩中把“聲聲”提前,強調聲音的沖破夜空的震撼力,而“搗秋月”又産生視覺的錯位,把搗衣時對戍守邊關親人的思念引向了無邊的夜空,增強畫面感。

【解析】“聲聲搗秋月”中,“秋月”是方位地點,理解為“在秋月下”,作為句子的狀語,應該放在句首或謂語前。此處卻把“聲聲”放在最前,強調了搗衣聲的響亮與其中蘊含的思念之情的深刻,有一種震撼力。其次,“搗秋月”又營造出一種錯覺,明明是在月光下搗衣,詩人卻寫成“搗秋月”,搗衣是思念,秋月也是思念,兩相交織,更突出思婦對征人的思念之情,同時又描寫出秋月籠罩的夜空之景,顯得高遠空闊,思念綿綿不盡。

3.答案示例:兩首詩都圍繞聽搗衣聲展開,但不同的是曹毗在想象佳人,體會佳人内心孤寂愁苦心緒之外,最終落腳在“二物感餘懷”,轉向對自身境遇的思考;劉長卿将重點放在搗衣砧聲的渲染上,家家戶戶的搗衣聲,聲震天外,讓人為之動容,末句搗衣辛勤與寄衣愁思相結合,将生活片段加以濃縮,落腳于“征戍”的主題,擴展“搗衣”的内涵。

【解析】《夜聽搗衣》中,詩人主要描寫了“佳人”的行動,“佳人理衣衿”“纖手疊輕素,朗杵叩鳴砧”,寫佳人搗衣的舉動,“悼彼幽滞心”,寫感受佳人内心的孤寂愁苦;“二物感餘懷,豈但聲與音”一句,則從佳人搗衣的聲音來聯想到自己的境遇,說自己因此而有所感懷,不止是聲音,更是心境、遭遇。

《月下聽砧》中,根據“聲聲搗秋月,腸斷盧龍戍”可見,作者描寫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思念出征之人的家家戶戶搗衣聲,從而讓人感受到戰争給百姓帶來的離别傷感之情,讓人為之動容。“未得寄征人,愁霜複愁露”,寫出搗衣辛勤,還未寄給征人,思婦心中愁苦不堪,流露出對于“征戍”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其主題在于“征戍”,而不僅僅限于搗衣之聲。

【賞析】[東晉]曹毗《夜聽搗衣》

古代婦女将準備縫制衣服的布帛或已縫制好的衣物,平鋪在砧石上捶平,這就叫搗衣。詩文作品中寫搗衣,一般都是寫閨中人思念遠方的丈夫、為他們準備禦寒衣服。

“寒興禦纨素,佳人理衣衾。”這裡的“禦”和“理”意思都是治理。“纨素”,精細的白絹。這兩句是說,天氣寒冷起來了,“佳人”在捶治纨素、縫制衣被。“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陰。”“清且永”,清寒而漫長。“堂陰”,堂屋的陰影處。這地方大概上半夜月亮照不到,此時照到了,可見夜已很深了。這兩句說,佳人縫制衣服直到深夜。“纖手疊輕素,朗杵叩鳴砧。”“纖手”,指女子柔弱的手。“杵”,木棒。杵前着一“朗”字、砧前着一“鳴”字,是表示杵砧相擊,時發出清亮的響聲。這兩句是寫搗衣的動作。“清風流繁節,回飙灑微吟。”“繁節”,繁密的節奏。“回飙”,回轉的風。“微吟”,低聲的歎息。上面由“寒興”、“冬夜”一步步寫到搗衣,這裡落實到“夜聽”、聽搗衣的聲響了。從“流繁節”可推想佳人搗衣動作的快速,想早點制好寒衣;從“灑微吟”可推想出佳人的心思,她在想念遠方的親人。下面是寫聽後的感想了。“嗟此往運速,悼彼幽滞心。”“往運”,時光的流駛。“幽滞”,幽郁而不能振作。這兩句意思是,看着時光過得這樣快,我非常同情她那無偶的悲痛。所謂青春易逝、紅顔易老,作為一個女子的痛苦莫過于此了。“二物感餘懷,豈但聲與音。”“二物”就是上面說的時之速、心之滞。這兩句說,就是這兩種情況使我深為感動,哪裡僅僅是搗衣的聲音呢。這一方面說明了他對佳人的處境非常同情,由搗衣聯想到她的命運,可謂體貼至深。同時從這反複強調的話語裡,分明可以看出搗衣聲也引動了作者關于自己處境的反思,“往運速”、“幽滞心”也就是寄予了他的蹉跎之感。真是“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古詩》),聽者、歎者由于人生遭際的某種相似而産生共鳴了。

寫搗衣情景的作品,前有班婕妤的《搗素賦》,詩以這篇為較早。這首詩側重從聽覺上寫搗衣,感想中又摻入“士不遇”的意思,搗衣者本身的表現還不突出。後來謝惠連的《搗衣》描寫婦人心情就較細緻真切了,而作品的主題也純是表現婦人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