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媽。
端午節有帶小朋友出去玩嗎?我們這天天豔陽高照,超級熱,昨天我和閨蜜就帶着兩娃躲進家附近的甜品店,喝甜水玩桌遊。
我們玩的是大富翁,吼吼,這個遊戲是我強項,不出所料,一輪下來兩娃就都被我搞破産了。
千尋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腆着個臉遊說我,要我“貸款”給她“東山再起”。
閨蜜兒子卻低下頭不說話,過一小會,我發現這孩子竟然在哭,剛開始是小聲抽泣,後面可能越想越傷心,幹脆嚎啕大哭起來。
氣氛一下變得很尴尬,我趕緊讓千尋去安慰哥哥,閨蜜也抱着兒子各種哄,好半天才平息下來。
待兩個娃都去看書時,閨蜜開始跟我吐槽:
你不知道,平時在家玩遊戲也這樣,一輸就發脾氣,哭兮兮的,有時候還沒輸呢,隻是暫時落後就開始耷臉子,我跟他爸都虛,隻好偷偷讓着,最後皆大歡喜世界和平.......你說娃這麼輸不起,是不是玻璃心?
我一邊聽一邊暗自想,她要看過千尋以前輸了遊戲的樣子,多半就釋懷了,那才叫一個“驚天地泣鬼神”,不僅嚎,還要梨花帶雨地“控訴”不公平(總之她輸了這遊戲肯定就有貓膩),搞得她爸都懷疑人生,覺得自己提議玩遊戲一定是腦袋抽了筋......
據我所知,這種一輸就翻臉的娃還不在少數,有些娃不但在家輸不起,在學校參加競賽類活動,輸了也會情緒失控,爸媽免不了擔心,娃仔這麼容易受挫,以後怎麼混呀,畢竟生活處處都是競争,有競争的地方肯定就有輸赢。
那麼,“輸不起”的娃究竟是不是抗挫力差呢,又沒什麼辦法能讓娃變強變淡定?千媽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這個話題,有些研究可能會颠覆你的認知哦~
01
娃"輸不起"是抗挫力差?
擔心過度啦!
記得千尋剛開始輸了哇哇哭的時候,我也在心裡琢磨過,這娃是不是太玻璃心了?那會還經常作死地去試探底線,玩卡牌遊戲她輸了,我就特坦誠地宣布:“Game Over,你輸咯。”然後發現一旦蹦出“你輸了”三個字,娃就臉色大變,表情抓馬。
後來有一次,跟隊友在switch上玩“雙人對戰”遊戲,我輸了,他一時忘形,很嗨地宣布:你-輸-了!
我頓時就有點不爽,那一刻倒忽然理解了娃的感受。
仔細想想,我們成人不也喜歡赢嗎,赢了很開心,輸了會失落。
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會這樣了,他們情緒管理還不如我們,自然會用更直接的方式表現出來。
▲ 圖源:soogif
後來我又在兒童心理學課上看到蒙特利爾大學的一個調查研究,很有意思。
研究員們制定了一份含17個項目的學前兒童競争性問卷量表,量表結果表明3-6歲是兒童競争性發展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競争意識日益強大,他們不斷和他人參照、不斷更改“參照體系”,不斷用比較來評價别人和自己。
正因為競争是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我們想要傳遞“看淡得失”的價值觀才那麼艱難,你好心安慰:“寶寶,一個遊戲而已,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過程。”孩子往往聽不進去。
但你要清楚的是,聽不進寬慰的孩子,“輸不起”的孩子,并不代表他抗挫力差,而是這個階段“勝負欲”萌芽的正常反應。
研究裡還提到了,其實學齡前對輸赢感觸敏銳的孩子,成就動機更強。成就動機與人的内驅力緊密相連,能促使人在追求自我價值的過程中爆發出更大能量.......呃,難怪我身邊很多學霸、優秀人才從小就喜歡競技類活動,越競越開心。
看來,娃一輸就翻臉也不是什麼壞事,隻要咱們合理引導,就能變好事!
02
具體怎麼做
說到具體實操,就是:
一個“不為”,一個“可為”。
咱們先來看看“不為”~
不要下意識放水
必須自誇下,這點我還是做得很到位的。
在我們家,女兒奴的隊友完全靠不住,玩個以色列麻将,一看他姑娘臉上露出小确喪表情,就開始慫:“寶貝沒事沒事,咱再摸兩張牌~”
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大義凜然站出來,讓他破功:“不行!玩遊戲就得遵守規則!”
本來就是嘛,你不想輸,我也不想輸啊,哈哈。
▲ 圖源:soogif
開玩笑的......其實是因為我讀過《内驅型成長》這本書,這本書我前段時間也給大家分享過,不知道你們看了沒。
書裡美國國家兒童發展科學委員對壓力做了分類,證實“正向可承受壓力”能增強孩子韌性,這種壓力裡包含着不安、興奮和期待的成分,孩子剛開始面對,是會有情緒,但最終會收獲更強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邊界安全的家庭競技遊戲,正是屬于“正向可承受壓力”範疇。
如果我們在遊戲中經常選擇下意識讓着孩子,反而是剝奪了他通過正向壓力變得更有抗挫力、掌控力的機會。
接着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可為”~
要創造“輸家友好環境”
人生處處皆輸赢。
我們憑一己之力,根本做不到給娃打造個“無競争”環境,娃遲早要面對競争,不是在學校就是在社會裡。
我們要做的,是給娃創造“輸家友好環境”,讓他從小理解到,輸沒那麼可怕,輸是件很安全的事。
說到這裡,我就會想起我一個叫唐小安的同學。
小安論相貌,不算出衆;論學曆,不算頂尖;平時也沒聽她跟領導走得多近,但她總能得到器重,升職加薪也都趕上趟了。
原因就是和其他同事相比,她身上多了股不怕輸的拼勁。
有次,客戶無意間說最近正忙着跟人談一個合作項目,小安就不失時機地追問:已經簽合同了嗎?有沒有可能讓我們公司來做呢?
對方有點尴尬地說:不好意思,我們已經有意向單位,都談得差不多了。
一般人到這兒也就止步了,但小安沒有,她連夜趕了份計劃案,第二天一大早給人家送了過去。
客戶看了方案,有點為難地說:還是有點問題啊……小安堅定地接過話茬:沒關系,你隻要告訴我什麼問題,我來改。即使我們沒合作也沒關系,至少我努力過了啊。
就這樣,小安愣是把一個不可能的單子變成了囊中物。
後來我們聊天時,她告訴我:她今天的拼勁很大程度是受小時候一次籃球賽的影響。因為那場籃球賽,徹底改變了她對“輸”的看法。
小安個頭小,雖然喜歡打籃球,但隻敢偷偷練習,從不敢參加比賽。有次學校組織籃球比賽,她媽偷偷給她報了名。
小安硬着頭皮上了場,她們隊最後還是輸了,比賽結束媽媽遞給小安一瓶水,很豪氣地拍着她肩膀問:“怎麼樣,身上沒掉肉吧?”
小安突然意識到,輸了好像也沒啥,太陽照常升起,生活還在繼續。
就在那一刻她明白了:
輸沒什麼可怕的,因為怕輸而止步不前才可惜。
所以啊,我們玩遊戲時正常玩就好,真不用太操心孩子的情緒,隻需要在他輸後,保持鎮定。
不要蒼白的安慰,也不要苛責和嘲笑。
隻要靜靜等他發洩完情緒,說一句:“你看,一切都好好的,下次再來赢媽媽吧!”
這樣時間長了,孩子自己就會在心裡構建出“輸家友好環境”:“輸輸赢赢總有時,下次我再赢你們咯~”
EASTWEST
最後千媽想說,競争本就是人的天性。
“物競天擇,适者生存”是達爾文在深入研究物種進化過程後得出的經典結論,物種進化就是一個競争和淘汰的過程。
長頸鹿的進化就是典型的競争結果,長頸鹿的祖先其實并不都是長頸,還有很大部分是短頸,在食物充沛的時候,這兩種長頸鹿都能生存下來,但是當青草缺乏時期,長頸的長頸鹿能夠吃生長在高處的葉子,在競争中成為赢家從而存活下來,而短頸的長頸鹿則因為夠不到高處的樹葉而餓死,這樣漸漸的長頸鹿的頸就都是長的了。
還有獅豹等很多生物也都是在競争中得以進化,演變出更強大的能力。競争可謂無處不在,并讓生物具有了更強的生命力。
人也是一樣,從一出生我們就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競争中,競争這個重要的活力因子,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生産力的發展。
我不支持過度競争,但我覺得,讓孩子适度體會競争,正确理解競争是很有必要的。
沒有“真輸”,每一次“假赢”就毫無意義。
因為赢重要,輸也重要,但更重要是我們如何面對每一次的輸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