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祁小春(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莊謙之(廣東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後)
說起書法,大概每個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中國曆史上的“書聖”王羲之,同時又想到了王羲之蕭放曠達的魏晉風度,想到唐太宗對于王羲之書法狂熱的癡迷,想到身世傳奇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乃至于想到會稽山陰的那次雅集。這種種令人心向往之的傳奇故事和文化光環,都集中在千古一人的書聖王羲之身上,成為每個熟悉中華傳統文化的國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誠然,王羲之的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人們越靠近它就越發現它的神秘莫測和高不可攀。我們不禁要問,王羲之為何被稱為“書聖”?書聖王羲之的書法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它究竟具有什麼樣的美學品質,使得它成為傳頌千古的書法高峰?
《姨母帖》(摹本)王羲之/書
取法高古和博采衆長
誕生于魏晉時期數一數二的高門琅琊王氏,王羲之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書法教育。王氏一族中擅長書法的人才輩出,具體地,王羲之的書法取法于兩位老師:一位是三國書法家鐘繇的徒弟衛夫人,一位是王羲之的叔父王廙。取法上的高古,奠定了王羲之書法深厚的基礎。
衛夫人的書法以妍媚著稱,唐代人評價她的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具有姿态萬千、妍媚浮華的特質。王廙的書法精嚴古淡,傳承了鐘繇書法天然、古淡、質樸的特質,在西晉時期獨步天下,享有盛名。正是在衛夫人和王廙兩位老師的影響下,王羲之的書法接通了魏晉書法的血脈,兼具妍媚和古淡兩種面貌。
在向衛夫人和王廙學習之外,王羲之對書法有着執着的熱愛,他遍習名家遺迹,轉益多師。《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便記載了這些事迹:“(羲之)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鹄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而,遂改本師,從衆碑學習焉。”博采衆長為王羲之書法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王羲之書法中,有如《喪亂帖》《平安帖》這一類灑脫飄逸的行書,有如《遠宦帖》《十七帖》這樣的俊朗典雅的草書,有如《黃庭經》《東方朔畫贊》一類的古樸雄奇的小楷,也有如《寒切帖》《豹奴帖》一類隸意濃厚的章草。王羲之的書法風格多樣、氣象萬千。
唐代的張懷瓘評論王羲之的書法說:“(羲之)尤善書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自成一家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王羲之不僅擅長各種書體,還在不同的書體中形成自己的統一風格,造就其千變萬化又獨具特色的書風。這一書風在張懷瓘看來簡直就是人力無法觸及,是得自于自然的神力。
在王羲之千變萬化的書法風格中,雄強、奇崛、飄逸可以說是王羲之書法獨樹一幟的品格。南朝梁武帝蕭衍評論“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阙”。無獨有偶,《世說新語》中記載王羲之的為人也是“飄如遊雲,矯若驚龍”。他們均用龍、虎、雲一類氣勢超拔的意象來凸顯王羲之書法的雄強、奇崛和飄逸。正是因為取法高古、博采衆長,王羲之才形成了他妍媚、古淡、雄強、奇崛、飄逸的書法風格。
《平安帖》(摹本)王羲之/書
剛柔并濟和調和古今
有關于王羲之書法的一個頗有争議性的話題。王羲之的書法究竟是柔媚的還是剛強的?對此,唐代張懷瓘曾說:“逸少草有女郎材,無丈夫氣”,說他的書法妍媚居多。清代劉熙載則給予了王羲之書法相反的評價:“力屈萬夫,韻高千古”,強調了他的書法剛強的一面。
這些矛盾的評價各有道理。事實上,王羲之的書法可說是兼具妍媚和勁健兩種面貌,而且是調和了這兩種面貌的最佳代表。比如,在王羲之的行書中,方筆和圓筆的綜合運用、書寫節奏上輕重緩急的調适,都顯示出一種剛柔并濟,乃至于剛中有柔、柔中帶剛的韻味。王羲之的書法與魏晉南北朝其他書家的書法相比,也顯得更為剛柔并濟,更不屬于個性張揚一路的書風。
相比于王羲之,其子王獻之的書法就顯得勁健不足而妍媚有餘,缺乏剛柔并濟的特質。虞龢《論書表》中說“獻之始學父書……宛轉妍媚,乃欲過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說王獻之“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有趣的是,王獻之的書法是從其父王羲之發展而來的,特别發揚了妍媚的部分,而成為了當時“今體”的代表,這種“今體”更為流便妍媚,也就缺乏質樸的“古”意。
正所謂“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亦剛亦柔的王羲之書法同時可說是亦古亦今。王羲之書風的“今”意,在于它妍媚流暢的行草書走勢打破了隸書系統的遲緩;王羲之書法中的古意,則體現在當時仍去漢魏風骨未遠,許多字的寫法還保留了濃厚的隸書意趣,尤其是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用筆的遲澀、厚實,以及隸書橫畫取橫勢不取縱勢的寫法,字形扁平而不事張揚,都展現出質樸敦厚的篆隸遺韻。應該說在東晉時期,王羲之的書法是承上啟下,兼具古今意趣的典型。
剛和柔、古和今,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美學特質在王羲之書法中是對立而統一、不可偏頗的。正是由于剛柔并濟調和古今,使得王羲之書法能夠在衆多書家中脫穎而出,引領書法的潮流,并且成為書法史上的裡程碑,可謂是“天質自然,豐神蓋代”!
君子之風和中庸之道
在書法史上,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而王羲之書法正好是晉人之韻的絕佳代表,他的書法沖和任誕而又處處合乎法度,在激揚的同時又不乏沉郁,韻味無窮。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極力推崇王羲之的書法,他說:“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意思是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的時候更為絕妙,因為這時的王羲之心氣平和,所以他的書法并不激烈、張揚,卻能夠使得觀賞者感受到一種持久的、耐人尋味的意韻。
這種“不激不厲”的沖和韻味,恰好是儒家所推崇的溫潤如玉、使人如沐春風的儒家君子品格在書法上的反映。《論語》中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說君子能夠同時具備、調和“文”和“質”兩種要素,其中“文”指的是文雅,“質”指的是質樸,沒有文雅的質樸和沒有質樸的文雅都是失之于偏頗的,隻有這兩者的調和才符合于中庸之道。
儒家強調知行合一,觀其言而察其行,合乎中庸之道的君子,其風格當然是“文質彬彬”的,是“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書法常常是一個人的意趣和思想境界在藝術上的反映,如果在為人處世上沒有君子之風,不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王羲之就很難在書法中踐行這樣的原則。
儒家人格的審美标準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标準,而王羲之的書法,正是有着這樣的一種中庸的、優雅的儒家君子之風。王羲之的書法不僅能夠調和妍媚和勁健、調和古意和今意、調和文雅和質樸,而且能在這種平衡之中締造出中正、平和、不激不厲的風度,成為中國書法美學上最高的品格,成為曆代文人藝術的典範。這正是儒家式的君子之風和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和藝術魅力所在,難怪乎唐太宗會給予他“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的評價。
古人說“字如其人”,指出了關注書法要特别着眼于書法家的道德品質。我們今天了解書聖王羲之的書法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時候,抛開王羲之身上神秘的光環和傳奇故事,還應看到王羲之身上種種優秀的品質:取法高古和博采衆長、剛柔并濟和調和古今,以及從中體現出來的君子之風和中庸之道,它們不僅僅是書法學習、藝術追求上的寶貴經驗,也是儒家君子在為人處世上的道德要求。書聖之所以能被譽為“書聖”,不僅因為王羲之在書法上的成就,而且更因為其書法背後的個人品質。王羲之的書聖形象,對于後世文人士大夫具有極大的示範、引領作用。直到今天,書聖的光芒仍未褪去。我們依然可以通過書聖認識書法,學習書法,傳承中華文化。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8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