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前準備: 檢查前去除患者身上的金屬異物,确認受檢者無MRI禁忌症。
線圈:腹部相控陣線圈。
對于四肢長骨如下肢長骨通常使用掃描範圍較大的腹部線圈行雙側對稱掃描,以便左右對稱觀察;上肢長骨行單側掃描。四肢長骨應注意一些多發病竈的掃描。
大範圍掃描時,選用掃描範圍較大的腹部線圈掃描。
如病變範圍較小又不需大範圍的掃描時,可采用表面柔性/正交線圈或頭顱線圈進行小範圍單側掃描可獲得良好的分辨率及對比度;
單側小範圍掃描時,選用掃描範圍較小的線圈掃描
下面以雙側小腿掃描為例。
體位:仰卧位,足先進,身體與床體保持一緻,遵循“三中心”原則(主磁場中心,線圈中心和掃描部位的中心盡量在一個點上)。如單側掃描時,身體向健側移動使掃描部位盡量靠近主磁場及線圈的中心。
定位位置:病變中點(線圈中心)。
常規掃描方位:橫斷位,冠狀位,矢狀位,“長軸 短軸”相結合的體位。
冠狀面:COR T1 FSE 冠狀位T1加權序列
在橫斷位和矢狀位上定位。在橫軸位上調整定位線,雙側對稱掃描;在矢狀位上調整定位線使其平行于長骨長軸。兩端盡量包全兩端關節,如不能包含兩側,至少需包含臨近患側關節;需包括整個病變。
去掉加上下飽和帶,可縮短掃描時間。
使用NPW技術可避免卷褶僞影,頻率編碼方向為上下。
冠狀位:COR STIR 冠狀T2加權脂肪抑制序列
複制COR T1 FSE,采用DiXON序列也可。
添加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僞影。
使用FS抑脂時,添加局部勻場,如使用FS抑脂不均勻,可使用STIR序列,使用STIR抑脂技術對于偏磁場中心及大範圍掃描效果更佳,但掃描時間較長。
使用NPW技術可避免卷褶僞影,頻率編碼方向為上下。
矢狀位:SAG FS T2 FSE/STIR 矢狀T2加權脂肪抑制序列
在橫斷位和冠狀位上定位,在冠狀位上調整定位線平行于長骨長軸。在橫斷位上及冠狀位上找到顯示病變最好的層面,需包括整個病變。
添加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僞影。
使用FS抑脂時,添加局部勻場;如使用FS抑脂不均勻,可使用STIR序列,使用STIR抑脂技術對于偏磁場中心及大範圍掃描效果更佳,但掃描時間較長。
頻率編碼方向為上下。
采用DiXON序列也可。
橫軸面:AX T1 FSE 橫軸面T1加權序列
在矢狀位和冠狀位上定位,在冠狀位及矢狀位上找到顯示病變最好的層面,調整定位線使定位線垂直于長骨的長軸,掃描範圍需包括整個病變範圍。
去掉加上下飽和帶,可縮短掃描時間。
使用NPW技術,頻率編碼方向為左右。
橫軸面:AX T2 FS FSE 橫軸位脂肪抑制T2序列
複制AX T1 FSE定位線。
添加上下飽和帶,可減輕血管搏動僞影,使用于FS抑脂技術需添加局部勻場。
使用NPW技術;利用部分Phase FOV,可縮短掃描時間。
頻率編碼方向為左右。
橫軸面:AX DWI 橫軸位DWI序列
複制AX T1 FSE定位線。
四肢長骨B值通常選擇600~1000。
頻率編碼方向為左右。
大腿、小腿掃描常規序列推薦:
長骨的掃描常采用“長軸 短軸”相結合的體位掃描,優先選擇自旋回波序列掃描。矢狀、冠狀及橫軸面均需掃描T2WI的脂肪抑制序列,選擇兩個顯示病變較好的體位行T1WI序列掃描。如需增強掃描可分别行AX、COR、SAG的增強掃描,造影劑:0.2mml/kg或者0.1mmol/kg。
注意事項
1.為了保持患者的舒适度,應調整至患者舒适的位置。
2.應根據病竈的位置、大小,合理選擇線圈、層厚、FOV、分辨率等。大範圍掃描時脂肪抑制應使用STIR序列或Dixon序列,小範圍時推薦使用FS序列。如脂肪抑制不均勻,可使用STIR序列代替,但增強不能使用STIR序列掃描。
3.在掃描四肢長骨如不能包全兩側關節時,其冠狀面和矢狀面至少需包含臨近病變的一個關節。
4.在四肢長骨掃描時,回波鍊不宜太長;骨質及軟骨具有短T2的特性,所以TE不宜過長;對于四肢長骨建議頻率編碼方向設置為掃描短軸的方向,相位編碼設置為掃描長軸方向,如圖像僞影較嚴重,可以嘗試改變編碼方向改善。
5.2016年發布的《MRI檢查技術專家共識》裡有關小腿、大腿掃描的相關要點,僅供參考。
大腿、小腿掃描技術參數推薦
實例
參考文獻:
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MRI檢查技術專家共識[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6,50(10):724-739.
來源:磁共振之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