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1314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今天是臘八節,各位讀者喝臘八粥了嗎?老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今天一過,過年的氣氛就逐漸濃厚起來了。
值此深冬時節,我們來賞“梅”,聊聊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此曲與東晉的将軍桓伊關系密切。我們曾聊到過,桓伊與書法家王徽之有一段音樂交往,桓伊給王徽之吹奏的便是《梅花三弄》(具體的故事見琴人王徽之)。本篇我們先說說桓伊其人。
桓伊是谯國(今屬安徽)人,出身于大家族桓氏。他的本職是軍人,在軍隊中參謀軍事,很有軍事才能。後來升至大司馬将軍,擔任淮南地區的地方官。在淝水之戰中,桓伊與謝玄等人打配合,取得勝利,因為戰功獲得提拔,掌握江州的軍政大權。(克複神州 | 謝玄(下))
根據史籍記載,桓伊性格謙和,即便因戰功而升為高官,也一直保持這樣的性格,因此他沒有在政途上受到大的挫折,最後死在崗位上。
桓伊除了軍事上戰功赫赫,他作為地方官,在政治治理上也很得當。他為人寬和,所以治理地方,也以寬和、撫恤為主。減少政府機構的設置和行政人員,從而減少财政支出,以減輕百姓的賦稅負擔,并救濟窮困的百姓,改善百姓生活。
明·仇英-松溪橫笛圖(局部)
《晉書》裡桓伊的傳記記載,桓伊“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他的音樂素養是東晉第一的。他有一支笛子,是東漢大琴家、文學家蔡邕(yōng)的笛子,叫“柯亭笛”,此笛桓伊很喜歡,常常吹奏它。
東晉幹寶所寫的神怪故事集《搜神記》記錄了“柯亭笛”的來曆。蔡邕有次到會稽的柯亭,發現架着屋頂的材料是竹子做的,蔡邕仰頭觀察認為是好竹子,取來做笛,聲音嘹亮。另一個說法是蔡邕取會稽的高遷亭,取那裡的竹子做笛子。
作為東晉音樂第一人,桓伊還擅長彈筝、唱歌,《晉書》記載有桓伊“高歌進谏”的故事。桓伊和謝安是音樂上的知音,《世說新語》記載說,桓伊每當聽到好的歌聲,便贊歎不已,謝安評價桓伊是“一往有深情”。這樣的知音,使得桓伊還利用音樂替謝安打抱不平。
我們之前講謝玄的時候,提到過謝氏家族勢力大張,讓皇帝心生警惕,對謝安多了戒備。在一次宴會上,皇帝招呼桓伊一起吃吃喝喝。席間,皇帝讓桓伊吹一曲笛曲。桓伊順從地吹了一支笛曲。
然後桓伊放下笛子,跟皇帝說:“我的筝雖然彈得不如笛子吹得好,但也足夠作為歌唱的伴奏了。請讓我彈筝唱一曲,再找個人來吹笛伴奏。”皇帝欣賞桓伊的音樂,于是讓宮廷奏樂者來吹笛。
桓伊又說:“宮廷樂人跟我配合不好,讓我的仆人來和我配合。”皇帝覺得桓伊耿直,于是同意他的請求。奴仆為桓伊吹笛伴奏,桓伊唱了一首《怨詩》。
這曲《怨詩》的“怨”,不是女子對于愛情的哀怨,而是寫當臣子的哀怨。詩裡用西周初年的周公旦的故事舉例子,說周公兢兢業業輔助周王,結果被周王懷疑要謀反。大臣們認真工作,卻被皇帝猜忌,真是不容易。《晉書》說桓伊這歌唱得“聲節慷慨”,将軍的歌聲,應當如此。
雪中臘梅(老汪攝)
桓伊所唱的内容,其實是替受到皇帝猜忌的謝安打抱不平。謝安聽了這歌,哭了,從座位上起來,拉着桓伊的胡須說,“您真是不凡之人”。
老汪也不太明白為啥要拉着别人胡須表示感謝……但能确定謝安說桓伊“不凡”,是贊揚桓伊不畏皇帝的權威,歌裡支持了謝安,也諷刺了皇帝。皇帝也聽懂了歌詞,當時就感到挺慚愧。
唐代以前,“笛”可以包括今天橫吹和豎吹的笛箫,本篇放一曲今人演奏的笛配筝的《梅花三弄》,下篇放箫配筝的《梅花三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