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客家擂茶是哪的

客家擂茶是哪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5 07:39:43

客家擂茶文化是漢族傳統飲食文化之一。史料記載,在宋朝時即有擂茶。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擂茶即是其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之佳肴,在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味。而且其制作方式古樸典雅,充分表現了客家人對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之傳承。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

客家擂茶是哪的(客家擂茶文化介紹)1

婚嫁壽誕、農忙閑居、逢年過節、走家串門,家家都食茶。在老家的話裡,沒有“喝”這個字,都喊“食”。食飯、食菜、食茶、食水……話說回來,老家食茶,可真是食茶,茶湯無剩,渣都食了。

老家茶食,須用内刻直密紋的泥陶茶鉢,缽徑一尺;三尺長、三指寬的香樟擂茶棍作為制茶食工具。主料為本地産的綠茶梗、炒熟地豆,不同口味、不同季節還未搭配金不換、黑芝麻、生姜等等佐料。

茶梗倒進茶鉢,喜黏的多放茶梗,喜淡的茶梗減量。茶梗倒入茶鉢,樟木棍旋轉研磨,嗡嗡作響,猶如雷鳴,擂雷諧音,擂茶又稱為雷公響。茶梗成泥,倒入熟地豆,芝麻、金不換均可搭配。地豆盅碎,研磨成泥,期間适當添溫滾水,稀釋成漿,小勺鹽巴,沸水沖入,攪拌均勻,茶香四溢,可以食了。

擂茶可直飲,也可搭配飯食。勞作一天回到家裡,美美食上一碗,或佑以豌豆、赤豆、青菜、地豆、爆米,沖泡米飯;或佐以米谷,米谷是水稻曬幹,煮熟開裂,晾曬幹燥,去殼成米谷,米谷煮粥,開胃爽口,袪水濕,充饑解乏,精神氣爽!

阿咩落園地回來,定要擂缽茶,食解了,才會下廚做飯,一日無茶都麼精神。出門在外,回到家鄉,進門定要食碗茶,調和脾胃。城裡人管喜茶愛茶一日不可無茶的叫茶人,俺們山裡人管這叫茶傻。

擂茶源遠流長,閩有“居建陽縣的畲族雷大爺創始擂茶”的傳說;湘有“諸葛亮麾下進軍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有關的文學記載也散見在一些古籍中,如黃升《玉林詩話》所載《肝胎族舍》一詩曰:“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足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證研麻,泡茶款客,是當時江南的一種風俗。此外,汪增棋先生引《都城紀勝茶坊》“冬天兼賣擂茶”、“冬月添賣七寶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頭”這一古語,說明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衆多,擂茶相當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質棗擂杵。

老家揭西素有煮擂茶的習俗,夏秋季節,天氣酷暑,人們勞作之後,經常不大想吃飯,往往以擂茶為午餐。中午時候,客人來訪,主人家必定要煮擂菜招待。姑娘出嫁之前,凡是接受喜糖的鄰居,也要煮一缽香擂茶請新娘吃,以表示祝賀,另外,家中病人新愈,也要煮些邀請曾經照顧過病人的友鄰吃,以表示感謝。

揭西擂茶有較為悠久的曆史淵源,陸羽《茶經》卷三“聞南方有一困蜀妪作茶粥賣”,結合河婆地名的傳說,此蜀妪可能就是指何婆。陸羽是唐朝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他所說的茶粥就是把茶葉碾碎成細米,加上米粉、油鹽,制成茶團或茶餅,飲用時搗碎,放些姜、椒、桂等調料,用水蒸煮,煮成一大鍋茶粥供大家食用,這就是最初的擂茶。 揭西擂茶有其美妙的傳說。北宋時,潘仁美奉宋太宗之命南下征服南漢王朝,派一小分隊途經揭西進攻廣州。到了河婆因為士兵大都是北方人,加之天氣炎熱、水土不服,士兵們紛紛上吐下瀉,病勢嚴重,将領們心急火燎,卻又束手無策,何婆聞訊趕來,傳授了一個秘方,用“三生湯”一喝擂茶治病。根據需要,她吩咐一些人去摘茶葉,一些人去挖生姜,有些人去碾米,有些人去找擂缽和棒子。等把這些東西辦齊以後,很快就制成了大量的擂茶。因用擂缽,而稱“擂茶”。何婆說給那些病倒了的士兵每人喝一大碗滾燙燙的擂茶,然後蒙頭蓋腦睡上一覺。次日醒來,人人渾身大汗,個個大打噴嚏。說也奇怪,病人們都痊愈了。後來,征南人馬有一部分留下來屯田,于是擂茶不但在揭西縣,而且在粵北、湘西、贛南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流傳下來,成為客家飲食民俗的一大特色。

地域區别,文化差異,形成了不同的食茶文化,相對于文人食茶,捱老家食擂茶,更是百姓食茶,百姓茶文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