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化自信成就國潮

文化自信成就國潮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9 15:38:36

文化自信成就國潮?暖心國風暖吹,文化自信回來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文化自信成就國潮?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文化自信成就國潮(文化自信回來了)1

文化自信成就國潮

暖心

國風暖吹,文化自信回來了

身穿唐三彩色樣紗衣,臉畫風靡唐代的“斜紅”妝容,博物館裡胖嘟嘟的唐樂舞俑“複活”了。

20億次的播放量,上千萬條彈幕,5次上熱搜——5分鐘的古典舞《唐宮夜宴》亮相河南春晚後,打開了一條時光隧道,帶觀衆穿越千年,回到那個開放、包容、自信的大唐。一時間微博上鋪天蓋地都是關于《唐宮夜宴》的創作大賽,“唐朝小胖妞兒”幾乎成了行走的表情包。

《唐宮夜宴》改編自鄭州歌舞劇院選送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的參賽作品《唐俑》。在5G AR的技術加持下,整個舞台秒變一個美輪美奂的博物館,參加夜宴的這些唐俑少女一路嬉笑打鬧,時而走入國風韻味的山水彩墨中,時而穿行在古風建築文物之間,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備騎出行圖、千裡江山圖等國寶在舞台上穿插出現。

該節目主創之一、鄭州歌舞劇院編導陳琳說,舞蹈靈感來自于在博物館裡看到的唐三彩樂舞俑生動的舞蹈形象,“看到她們的眼神和動作的時候,就覺得有一種陌生的熟悉感,如果在1400年前,我們應該跟她們是同行”。

為了把唐三彩樂舞俑搬到今天的舞台上,從妝容、服飾到儀态、道具,創作團隊惡補了大量文物知識,還用海綿假體衣讓身體“胖”起來。怎麼讓演員的臉完美地“胖起來”,是最“上頭”的操作。終于,受到吃葡萄的啟發,他們選擇在嘴裡塞醫用脫脂棉球來“催肥”,就這樣,一個個唐三彩樂舞俑“複活”了。

當大唐風華與虛實相接的舞台科技同頻共振,《唐宮夜宴》火了,河南博物院的參觀人數也驟增四成,打卡博物院中的原型彩陶伎樂女俑成了朋友圈的焦點。

從近年來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典籍裡的中國》等文化類電視綜藝争相爆款,到《大魚海棠》、《大聖歸來》《白蛇:緣起》等國産動畫電影引發一輪輪“國漫崛起”,從盡力還原一千多年前長安風貌氣質的《長安十二時辰》等古裝劇受到熱捧,到近幾年各路明星紛紛挑戰國風造型,拉動新一輪圈粉熱潮,被科技賦能的“東方魅力”越來越多了。

借着科技化的制作、社交化的互動形式,經典劇目《龍鳳呈祥》引發的話題不但在大年初一登上熱搜榜首位,還在B站、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台發酵。這場中國移動咪咕與國家京劇院聯合打造的雲上大戲,依托5G技術完成了京劇史上首次4K超高清拍攝、制作與呈現,重塑了京劇在年輕群體中的認知,讓看似遙遠的京劇、曆史故事變得觸手可及。

而正在更新第三季的央視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則在内容、技術、渠道等多個方面實踐了多元融合的理念,節目用紀錄片式的鏡頭語言、高科技的舞台元素以及綜藝的表達手法,多維度全方位講述着“國寶”的故事。

“利用5G、AR等新技術‘喚醒’曆史文物,讓‘櫥窗中的曆史’走向‘可參與、可體驗、可互動的曆史’,打造出與年輕群體個性特征相契合的IP,是《唐宮夜宴》成功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表示,《唐宮夜宴》用有趣的形式把握了年輕群體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上科技手段讓舞台充滿炫酷之感,營造出早上上班一樣匆匆忙忙的景象,貼近現實生活,所以一下子就抓住了觀衆的心”。

統計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河南博物院的網絡搜索熱度同比增長500%以上,上榜全國十大線上本地預訂人氣景區。更讓馬蕭林自信的是身邊大環境的悄悄改變。近幾年,《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電視節目持續熱播,華服在大街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湖南留守女孩鐘芳蓉以高考全省排名第四的成績,卻選擇北大冷門專業——考古學;海外網友也對中華文化産生了極大興趣,“可見,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傳統文化依然有旺盛的需求”。

暖暖吹來的國風,正成為當下年輕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穿華服出街在青年群體中受熱捧,他們追捧中國設計師設計的潮牌,将古典詩詞創作進歌曲裡,去茶館品茗聽相聲,通過自己的方式傳播着他們心中的國風。

“新新人類”聚集的B站一直代表着年輕文化,平台上層出不窮的古風歌曲、華服舞樂中,自得琴社自導自演的“古畫系列”視頻是一個神奇又清新的存在:淡黃色的背景如宣紙鋪陳,畫中人是身着古代服飾的樂師,或撫古琴,或吹笛箫,或擊大鼓……就像一幅會動的古代畫卷,悅耳的古樂在畫中流淌,不時還有小動物喜感出沒,圈粉無數“新新人類”。

“我們中國丢了太多好東西,找回原本屬于我們的文化自信,慢慢傳承下去,是年輕人最應該做的事情。”這個隻有不到10個人的團隊,成員多是80後、90後,對他們來說,古琴、古筝、琵琶這些傳統樂器不僅是他們的愛好,也是一份值得堅守的事業。

不久前,一個同樣以80後、90後青年琴師為主的團隊“二十四伎樂”,在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節目裡,和大張偉一起用國風的形式演繹了電影《你好,李煥英》的片尾曲《世上最美好的祈禱》。他們身穿唐代服飾,手持笛箫,彈撥琴筝,古畫 “複活”的思路和自得琴社異曲同工。

《天天向上》這期“國風夜宴”上,主持人和嘉賓穿上明代服飾,變身“潭州府”裡的老爺、公子和賓客,《唐宮夜宴》裡的十幾個“唐朝小胖妞兒”也趕去“赴宴”。

這些身着紅綠襦裙、體态豐腴的少女踏着小碎步,懷抱樂器 “跨越千年”,成為現場大家争相模仿的對象,舞蹈中經典的“撞屁股”動作,也被現場演繹了多個搞笑版本。華服走秀、詩詞鑒賞、國樂表演、美食品嘗、國風鑒寶,放低“身段”的國風展示出各種親和的姿态,在互動中成為當下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

最傳統的西皮二黃,最先鋒的戲劇形式,央視首檔台網互動國風少年創演節目《上線吧!華彩少年》中,改編自《四郎探母·坐宮》選段的《皮黃新韻》又創造出一個國風新亮點:一桌二椅,延展出金鼓沙場,楊門豪情。

“老娘親押糧草來到北番,我有心回宋營見母一面,怎奈我在番遠隔天邊……”4位少年把大段大段的戲詞改成Rap,用京劇、音樂劇、美聲演唱的方式體現楊四郎的多重人格不同心态,四重唱和“叫小番”更是“炸”翻全場。

“别的組都有一些舞蹈小樣,可以照着去學,可我們隻有一首歌和3頁詞,不知從何下手。”參賽選手張樂瑤說,全曲近千字,平均一秒鐘要唱四五個字,排練時老是卡殼,真是考驗記憶力。

這個節目從“一臉茫然”中誕生,又有“不倫不類”的顧慮,讓少年們對用更先鋒的形式推廣京劇有底氣的,除了節目現場的掌聲和驚歎,還有指導老師、京劇演員譚正岩的一句話:“京劇首先是一個很包容的藝術,要不然也不會能跟那麼多的藝術形式來碰撞、來融合。”

參賽選手方書劍的專業是音樂劇,把自己的專業和國粹京劇真正融在一起,是他一直想去嘗試的事情,“來到這個舞台,也是完成了自己一個心願”。

3個月來,35位熱愛國風的95後“華彩少年”在舞台上盡顯傳統魅力:在搖滾樂曲中交織“非遺”南音(福建省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我國現存曆史最悠久的古漢族音樂——記者注),以曲劇唱法演繹流行歌曲,把京劇行當裡用于伴奏、鮮在台前示人的三弦兒帶到舞台的聚光燈下,在反思和讨論中讓傳統文化走進年輕人的生活。在他們眼裡,國風不再是過氣的老古董,而是值得一代代傳承下去的有溫度的文化基因。

去年以來,在家裡“挖文物”成了不少年輕人的時尚。拿起“考古神器”洛陽鏟,層層挖土,再細細地掃去浮塵,神秘的“寶貝”慢慢呈現全貌……繼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失傳的寶物”一再脫銷之後,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青銅小分隊系列盲盒也成了熱門,設計者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皿和紋樣為基礎,參考鸮、饕餮、觥大、觥二、犧尊、鳳鳥等形象創作出趣味性滿滿的Q版手辦,又憨又萌;《國家寶藏》的文創産品店推出的大唐仕女瑜伽系列盲盒,設計靈感來自于河北博物院彩繪散樂浮雕中的唐代仕女,嬌憨的仕女們“擺”出各種瑜伽造型,宣言是“保持好身材,明天就出道”;而三星堆博物館推出的“祈福神官”系列,充滿神秘色彩的青銅大立人、青銅戴冠縱目面具、銅神樹枝花蕾吉利鳥以及圓頭、平頭的金面青銅人頭像,正在集體“搶占”白領書桌,誓要成為最酷的擺件。

曆史的美總是經得起歲月的打磨,如唐朝的華貴大氣,如宋人的素雅端莊,如明清的柔美細緻……華夏文明長達數千年,而中國傳統生活之美,如衣、食、住、行,曆經了無數的演變和傳承。小到一枚精巧的梅花酥、茶席上雅緻的汝窯品杯,大到大唐華美的宮城苑囿、兩宋雅緻的館閣精舍、江南精巧的山水園林,華夏風雅再起漣漪,從幾時起,流水前倩影華服衣袂翩翩,曲調裡五十弦再譜華章,一場初雪,故宮之美便刷爆朋友圈……

國風盛行的背後,正是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回歸和自信。

對年輕人來說,國風中文化沉澱的美,有着穿越時空的感染力,有更深層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曆史,雖然它們早已沉澱在時間的漫漫長河中。但當我們再次把它們打撈起來的時候,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跨越千年時光,傳承文化的力量。

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楚豔将漢唐文化精神、絲路美學、傳統工藝相結合的服裝設計,被認為是重塑了當代中國的風度。在《國家寶藏》節目中她這樣說:“當我們回望曆史回到盛世大唐,那個時候的長安,其實就像今天的紐約和巴黎一樣,也是世界的時尚之都,是引領着國際時尚潮流的一個策源地。我們看唐人是何等的自信,他們無論是梳着回鹘的發髻,或者是用着絲路之上傳來的胭脂,甚至穿着波斯紋樣的唐錦,整體看上去,大唐依舊是大唐。”

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