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曆:農曆三月初三,俗稱“三月三”,是廣西壯族人民舉行歌圩的日子。壯族歌圩節的起源,和歌仙劉三姐有着密切的關系。
據說劉三姐是壯族人,出生在廣西宜山一個漁民家裡。從小愛唱山歌,後世的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曆三月三,劉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習俗一 趕歌圩
據記載,歌圩節已有上千年曆史。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緻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墟”。
壯族“三月三”的歌圩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習俗二 抛繡球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内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着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着純潔的愛情。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繡球抛給他,作為定情信物。
習俗三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習俗四 包五色糯米飯
每到“三月三”前幾天,家家戶戶都會制作五色糯米飯。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栀子,用這些植物的汁來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相傳,這種食物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
習俗五 搶花炮
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在農曆三月三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争先恐後地奔向活動場所。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祭祀迎祥、踏青春遊、
歡樂競技、歌圩美食……
今天的“三月三”已成為
廣西标志性文化節日和文化品牌,
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了
廣西各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深情禮贊,
對美好未來的熱切向往。
來源:綜合自廣西政協、廣西綜藝旅遊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