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荼的同音字有哪幾個

荼的同音字有哪幾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12:22:13

古代的“荼”就是今之“茶”嗎?還是“槚”才是今之“茶”?或兩者皆是?或兩者都不是?陸羽《茶經》裡“其樹如瓜蘆”者,是否今之“茶”呢?

李贽《疑謂》:“古人冬則飲湯,夏則飲水,未有茶也。”

明代 許次柕《茶疏·宜節》也載:“古人飲水飲湯,後人始易以茶,即飲湯之意。”

由這兩份記載可知,人們最早的“茶”,實際是“湯”水。後來,才把“湯”水,逐步當“茶”水。既然這“茶”水是由“湯”水逐步衍變來的,它固然不隻是現今的“茶”水,必然包含别的“湯”水。

那麼,在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即中原地區,最早的“湯”水是什麼呢?《詩·國風·豳風·七月篇》:“采荼薪樗,食我農夫。”《詩·大雅·文王之什·綿篇》:“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其中,前句裡的“豳”,古都邑名,也作"邠",今陝西彬縣、旬邑縣。周原今陝西省寶雞市扶風、岐山。 古公亶父率衆由豳地所南遷于此。“采荼薪樗,食我農夫。”就是采集草本植物“荼”做成湯菜類飲食。後句中的“邺”:巍晉邺城,包括今河北臨漳縣西、河南安陽市北郊;“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就是在周朝的原野上,普遍生長着“如饴”般的“堇荼”這草本植物。

《爾雅·釋草》:“荼,苦菜。”和“遊冬,苦菜也。”《神農本草經》:“苦菜,味苦寒……一名荼草,一名選,生川谷。” 唐《新修本草·菜上》:“一名荼草,一名選,一名遊冬。”由此可知,“荼”原本不是專指“茶”,而且主要隻指“荼草”及其湯水,但包含有“茶”這種飲用植物的概念。清王世雄《随居飲食譜》:“苦菜,本名荼,一名苦苣,亦名苦縆”。其内點明“本名” 是“荼”。

荼的同音字有哪幾個(鮮為人知的荼字三音和三義)1

《爾雅·釋木》:“槚,苦荼。”這裡的“苦荼”是否等同于前文的“荼”或“荼草”呢?唐《新修本草·菜上》和清代王世雄《随居飲食譜》等都載:“陶謂之茗,茗乃木類,殊非菜流。茗,春采為苦荼,音遲遐反,非途音也。案《爾雅·釋草》雲∶荼,苦菜。釋木雲∶槚,苦荼。二物全别,不得為例。”其中包括:一是“苦荼”就是“茗”,也就是“槚”,是“木類”,完全不同于草本“菜流”類的“荼”。二是“苦荼”的“荼”字,“音遲遐反,非途音”,也就是讀châ(茶)音,不讀tÛ(途)音。三是“槚”對于造此文字符号者,僅是由商賈從外地販賣去的商品,也僅從商賈口中得知它采自某種木本植物,但當地并無此植物,故而造為“賈”字加“木”旁。但這個“槚”,不隻會采自“蜀西南”即滇南的飲用茶,還會采自江西、湖南等地的“南燭”和“石南木”等。

明代楊慎《丹鉛總錄》:“顔師古、陸德明雖已轉入‘茶’音,而未易字文也。至陸羽《茶經》、玉川《茶歌》、趙贊《茶禁》以後,遂以‘茶’易‘荼’。……《谷山筆塵》:‘茶,自漢以前不見于書,想所謂 槚 者,即是也’。李贽《疑謂》:‘古人冬則飲湯,夏則飲水,未有茶也。’李文正《資暇錄》:‘茶始于唐催甯’,黃伯思已辯其非。伯思償見北齊楊子華作《邢子才魏收勘書圖》,已有煎茶者。《南窗筆談》謂‘飲茶始于梁天監中’,事見《洛陽伽監記》。及閱《吳志·韋曜傳》:‘賜茶荈以當酒’,則茶又非始于梁矣。餘謂‘飲茶亦始于吳也’,《爾雅》曰:‘槚,苦荼。’郭璞注:‘可以為羹。早采為茶,晚采為茗,一名荈。’則吳之前亦以茶作茗矣。第未如後世之日用不離也。蓋自陸羽出,茶之法始講。自呂惠卿、蔡君谟輩出,茶之法始精。而茶之利,國家且籍之矣。此古人所不及詳者也。”其意思是:漢代以前的古人似乎沒有“茶”這概念,冬季喝湯,夏季喝白水。但“茶”這類飲品,早于東吳(三國)以前就在制作和飲用,不晚于漢代已有“茶”的概念,隻是那時沒有“茶”這個文字。唐初的顔師古、陸德明兩人雖然已經在“荼”字上轉入chá(茶)音,但仍然未從“荼”中分出“茶”字。直到陸羽《茶經》以後,才把兼有tÛ(荼)、chá(茶)兩音及其義的“荼”字,分開成tÛ(荼)字和chá(茶)字。但是,屬于“槚,苦荼(chá)"的木本類的“茗”,其原料也至少包括石南、瓜蘆等類。

可見,屬于草本“苦菜”的“荼草”和“堇荼”的“荼”,讀tÛ(途)音;而屬于木本“槚”或“茗”的“苦荼”之“荼”,讀chá(茶)音,不讀tÛ(荼)音。

然而,宋王楙《野客叢書·蘭、茶二種》載:“世謂‘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荼有數種,非一端也。《詩》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荠”者,乃苦菜之荼,如今苦苣之類。《周禮》‘掌荼’、《毛詩》‘有女如荼’者,乃‘苕荼’之荼也,正萑葦之屬。惟槚荼之荼,乃今之‘茶’也。世但知蘭、荼而莫辨,故辨之。”由此又可知,僅“荼草”的“荼”,都不隻包含“苦菜”或“堇荼”,還包括“萑葦”類的“苕荼”之“荼”。同時,據清代王世雄《随居飲食譜》“苦菜 乃龍葵耳,俗亦名苦菜,非荼也。”的記載,“苦菜”,也不隻是“堇荼”,還包括“龍葵”,也就是滇西南稱為“苦涼菜”的草本植物。

那麼,唐代的顔師古、陸德明兩人,又憑什麼給表示“槚”的“苦荼”的“荼”字“轉入‘chá(茶)’音”呢?西漢楊雄《方言》載:“蜀西南人謂‘荼’曰‘蔎’。”其中,“蜀西南人”無疑是指“南中人”。因為郭璞《爾雅注》載:“今呼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其中“蜀人”已包含蜀地的全境;但全蜀境的人将茶“名之苦荼”。所以稱“荼”(指茶)為“蔎”的“蜀(地)西南人”,就不會再是“蜀人”,隻會是“南中人”。又因《方言》為約在世于公元前73年至公元前49年的楊雄所撰,證明公元前五十年前後,雲南已産茶。而“蔎”字,是“無正字”,隻是西南民族的發音,是楊雄用“蔎”這個漢字來表示“shè”音而已。

同時,清陸廷燦《續茶經》所引用的明代淩迪知《古今萬姓統譜》也載:“漢時人有茶恬,主出《江都易王傳》。按:西漢班超《(前)漢書》:‘茶恬(蘇林曰:茶,食邪反)’,則‘荼’本兩音,至唐而荼、茶始分耳。”其内的“荼恬(蘇林曰:‘茶,食邪反’)”的意思是“荼”又讀作“食邪反(即shė)”。這記載的引文,不僅也出自漢代,而且對于“茶”字的注音,也與漢代楊雄的《方言》内“蜀西南人謂‘荼’曰‘蔎’”的“蔎(shè)”音相同。這證明“荼”中原本就兼有“tÛ(途)”音和“設(shè)”音,前者泛指“荼草”及其“湯”水,後者指“蜀地西南”即滇南的“茶”水及其植物,也就是“槚”的采源之一。而唐代的顔師古、陸德明兩人轉入“荼”字的“‘chá(茶)’音”,是隻知“荼”字裡含有“茶”概念,未知“荼”字裡早有表示“茶”概念的“蔎(shè)”音之前提下,按某些方言對“茶”概念的發音而補入。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載:“弘景《苦菜注》曰︰南方有瓜蘆,亦似茗。若摘取其葉,作屑煮飲,即通夜不睡。煮鹽人惟資此飲,而交、廣最所重,客來先設,乃加以香芼輩。”巍晉佚名《桐君采藥錄·菜部》也載:“又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苦澀。取其葉作屑,煮飲汁,即通宵不寐。煮鹽人惟資此飲。而交、廣最所重。客來先設,乃加以香芼輩。”其意思是:“瓜蘆木”本不是“茶茗”,但“相似于茶茗”。交州和兩廣之人采取它來當“茶茗”飲用。每當有客人,先以它“代茶水”招待。這兩記載不僅證明兩作者也類似地用“設”字表示滇南“茶”概念的“she(蔎)”這個讀音,而且證明,交州(越南)和兩廣也随滇南稱“茶”為“shè(設)”。但“交、廣”所用的“設”,并非原本就是“蔎”,而是把瓜蘆“當設”。隻有“蜀地西南”的“蔎”,才是真正的“蔎”!

秦漢佚名《神農本草經》“苦菜,味苦,寒。……一名荼草,一名選。……陶宏景雲:此即是今茗,茗,一名荼,又令人不眠,亦淩冬不凋而兼其止,生益州,《唐本》注駁之非矣,選與荈,音相近。”其中,既然“選與荈,音相近”,那麼,“選”理應是“遄”的訛誤字,因為“選”與“遄”形似,而“遄”與“荈”同音。“選”實際是“遄”,“遄”就是“荈”的同音同義的異用字。“選”和“荈”都是指“荼草”或草本類的“茗”,非木本類的“茗”。而“駁之非也”是說“荼草”或“選”,并非“今茗”。

唐《新修本草·菜上》“ 苦菜 味苦,寒,無毒。……一名荼草,一名選,一名遊冬。”漢代《神農本草經·菜部》“苦菜,味苦寒。主五髒邪氣,厭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卧,輕身耐老。一名荼草,一名選。生川谷。”唐代蘇敬等人《新修本草·菜上》即《唐本草·菜上》載:“苦菜 味苦,寒,無毒。……一名荼草,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川谷。”

荼的同音字有哪幾個(鮮為人知的荼字三音和三義)2

圖為 青色者,蓼

對此,晉代崔豹《古今注·卷下·草木六》“荼,蓼也。紫色者,荼也;青色者,蓼也。其味辛且苦,食明目。或謂紫葉者為香荼,青者為青荼,亦謂紫色者為紫蓼,青色者為青蓼。其長大不苦者為高蓼(或馬蓼)。”其中的“廖”就是廖科植物;“紫色者,荼也;青色者,蓼也”意思是“紫色的廖草”就是“荼”;青色的廖草,就是“廖”。“紫者”就是陸羽《茶經》“紫者為上”之一。

唐《新修本草·茗 苦荼》:“茗……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宋 蘇頌《本草圖經》:“茗、苦,舊不著所出州郡,今閩浙、蜀荊、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爾雅》所謂苦荼。郭璞雲∶木小似栀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茗、荼,蜀人謂之苦荼是也。今通謂之茶。茶、荼聲近,故呼之。”

其内“茶、荼聲近,故呼之”是指“荼”兼有“chá”音,因而稱之為“茶”或“荼(chá)”。但這“茶”或“荼(chá)”及“茗”,并非今狹義之“茶”,而是指廣義的多種植物飲料。唐、宋、元期間的“茶”或“荼(chá)”及“茗”,就包括石南、苔藓(岕片、蒙頂)、浮蔓(松蘿)、荼草、瓜蘆等原料。而現今的“茶”則絕大多數都是藥用瓜蘆及其雜種為原料。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南燭……南燭生高山,經冬不凋……人家多植庭院間,俗謂之南天燭……其種是木而似草,故号南燭草木……一名草木之王,凡有八名,各從其邦域所稱,而正号是南燭也……江左吳越之多……亦頗似栀子,二、三十年乃成大株,故曰木而似草也……葉不相對,似茗而圓濃,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莖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時珍曰︰南燭,吳楚山中甚多……臨水生者尤茂。”

荼的同音字有哪幾個(鮮為人知的荼字三音和三義)3

圖:南燭草木,也就是所謂“茶稱瑞草魁”,“草茶”之一

這就是在十年左右樹齡内“木小似栀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的“茶”,也是“瑞草魁”和“紫者為上”之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