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這是基礎知識回答普及,高手繞行。
中國的古詩分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和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體詩。
而近體格律詩則分為絕句、律詩和排律。
七絕七律、五絕五律就是格律詩中絕句、律詩這兩種體裁。
簡單來說,絕句和律詩都是遵守平仄交替、相對、粘連這些平仄規則的詩,但是兩者之間是依據句數來區分,四句的是絕句,八句的是律詩,而十句以上的就是排律了。
然後再通過每一句的字數來細分,凡五個字一句的就是五言絕句、五言律詩,簡稱五絕、五律,而七個字一句的就是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簡稱七絕、七律。
王之渙的《登鹳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這就是五絕。五言四句,總共二十字,短小精悍,意在詩外。
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驿》: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複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這就是五律,五言八句,總共四十字,相對來說篇幅寬松些,能說更多的内容,但是單句結構簡約,總的來說還是古樸。
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這是七絕,結構上和五絕一樣,詩的内容推進快,講究留白意境,往外發散,但是單句字數稍多,适合精工。所以七絕的名句非常多。
李商隐的《無題》: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是七律,七八五十六字,在詩文中算是大篇幅了,有充足的的空間來叙述複雜的内容,單句字數也比較多,更能在中二聯構築精美的對仗格式。整體繁複、華麗,基本上屬于大型詩體結構。再加上李商隐的意識流朦胧派表達方式,七律的賞析和解讀就遠比其他幾種詩體要複雜、内涵得多。但是也因此更有意思。
此外,在不遵守平仄格式的古體詩中四句一首的也稱為絕句,但是要和近體詩區分開來,就簡稱為“古絕”,而遵守平仄的近體詩絕句我們也稱之為“律絕”。
同時古體詩根據單句字數我們也可以稱為“五古”或者“七古”,這個就和幾句沒有關系了。
這都是中國古詩的一些基本稱呼常識,搞清楚了有利于古詩的分析和欣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