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愛情這個古老的話題,被文人争相傳頌,無論是:“除卻巫山不是雲”的癡情,還是“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悲哀,都是令人刻骨銘心的。
今天來看這篇被稱為“小梁祝”的《華山畿》:
正文:“華山畿,君既為侬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侬開。”
——見解如夢呓一般的喃喃自語。
講述的大約是一位南徐士子,從華山畿去往雲陽,見一客舍女子,心生歡喜,得相思病而死。遺言要葬于華山旁,他遇見女子的地方。
于是素車白馬來到華山腳下,突然拉車的馬不肯走了,原來這裡就是女子的家。
女子見了士子的棺木,很平靜地說等一下。然後回屋,梳洗、沐浴,盛裝而出,唱着這首歌,棺木應聲而開,女子縱身撲入,再未出來。
這就是《梁祝》最早的版本,簡略卻傳神。
男子心悅女子,沒有原因,或許這就是一見鐘情吧!女子決心赴死,讓人心生感慨。
世上的情千萬種,有一種叫生死相依。生不能同眠,死同穴,這該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呢?我們後人已無法知曉。
但故事隻是文字幻化的,或許根本沒有這兩個人,可是這又有什麼關系呢?故事是現實世界的反光,後人流傳的隻是一種願望。
人們希望看到更美、更純粹地超脫一切規則之外的精神幻想。
《華山畿》中的女子,為愛而死;《梁祝》中的祝英台,為愛而死,為後世傳頌。
就連李碧華的小說《胭脂扣》裡,也用了《梁祝》裡的唱詞:
人間有緣同到老,
樓台一别兩吞聲,
淚似簾外雨,點滴到天明
······刻骨相思唯有病
戲台上演員的唱是《梁祝》,而台下的觀衆有一個是女鬼如花。這樣的安排别有深意,或許就是在向如花說明,她追求的愛情,在人間是不存在的,因為當初決心和她一起赴死的十二少還活在人間。
就連現代女性阿楚都哭着說:“我嫉妒如花,她敢做的事,我這輩子都不敢做。今時今日,還有誰會像她這麼癡情?”
李碧華說:“這便是愛情:大概一千萬人之中,才有一對梁祝,才可以化蝶。其它的隻化為蛾、蟑螂、蚊子、蒼蠅、金龜子······就是化不成蝶,并無想象中的美麗。
我們做不到抛棄一切,去尋找純粹的愛,所以我們才會羨慕這樣的人,更向往純粹的愛。
對于能在一起的有情人,即便是死了,也該祝福他們。畢竟這世間,有很多人至死都不能在一起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