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切親子關系始于陪伴

一切親子關系始于陪伴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5 10:16:15

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六歲以前盡可能給孩子深度陪伴,這是孩子以後分離的心理基礎,力量之源。

——薩姐

作者:木青

一個熊孩子,可以有多令人抓狂?

爸爸熬夜一個禮拜寫的程序,熊孩子搗鼓一氣,轉瞬即毀;

一切親子關系始于陪伴(所有的親子問題)1

媽媽敷面膜,孩子卻撕了所有包裝。等媽媽回過神來,面膜早已被風吹幹;

一切親子關系始于陪伴(所有的親子問題)2

辛苦作畫兩個星期,孩子卻趁媽媽直播間隙,左畫一筆眉毛,右畫一筆胡子,心血付之一炬……

一切親子關系始于陪伴(所有的親子問題)3

在一個視頻中,父母們聚在一起吐槽自家的熊孩子:孩子越長大,自己卻越不了解孩子!

然而,鏡頭對準孩子,卻向父母們揭示出另一個真相。

孩子無法理解爸爸為什麼總是對着電腦前敲敲打打,為了幫助爸爸快點結束,他決定親自出馬;

一切親子關系始于陪伴(所有的親子問題)4

媽媽答應孩子敷完面膜就陪她玩,可面膜一張又一張,怎麼也敷不完。于是,孩子想出了這個好主意;

一切親子關系始于陪伴(所有的親子問題)5

媽媽專注畫畫的時候,總是說“等一等,等一等”,為了減少等待時間,孩子欣然出筆相助……

一切親子關系始于陪伴(所有的親子問題)6

父母總在抱怨孩子不盡人意的行為,卻從沒有想過走進孩子内心去了解。

視頻收尾,有句話觸動人心:孩子想什麼,用心陪才會懂。

是啊,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看似和孩子待在一個空間,卻其實像兩條平行線無法相交:

父母不懂孩子,孩子也不理解父母。

事實上,孩子并不難懂,他們的很多行為,不過是為了引起父母注意,不過是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而已。

若父母耐下心來,你會發現,很多問題其實源于“陪伴”,止于“深度陪伴”。

01

你的孩子,比你想象得更孤單

有人說,現在的孩多麼幸福,不愁吃,不愁穿,還得到百般寵愛。

然很多人隻看到物質生活帶給孩子的表象,卻忽略孩子在被物質包圍的同時,他們越來越孤單。

綜藝節目《童言有計》曾經做過一個關于“孩子孤獨”的話題探讨,引人深思。

節目中,一個叫做黃天琪的小朋友,他孤獨的身影,尤令人心疼。

孩子說,他的爸爸工作很忙,常年見不到爸爸,距離上一次相見,已經是去年的事情了。

一切親子關系始于陪伴(所有的親子問題)7

每一次想爸爸,孩子隻能自己動身去重慶看望他,可與爸爸相聚的時光,也不過幾個星期而已。

說着說着,孩子難過得抹起眼淚,這一幕,令人心疼。

而更令人傷心的是,在接下來的環節中,主持人撒貝甯扮演一個癡迷玩手機的爸爸,現場其他孩子表示:一點都不喜歡這樣的爸爸。

但黃天琪的回答卻恰恰相反,對于他來說,隻要有爸爸在身邊,他都感心滿意足。

一切親子關系始于陪伴(所有的親子問題)8

什麼都無法替代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演播室裡的媽媽,看着孩子在台上的真情流露,淚灑現場。

一切親子關系始于陪伴(所有的親子問題)9

想起《小王子》裡的一段對話:

小王子說:“在沙漠上,真有點孤獨。”

蛇說:“有人的地方,也一樣孤獨。”

我們的孩子,其實比我們想象得更孤單!

縱然他們被全家人捧在手心,可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紀裡,幾乎全世界的家長都在為孩子改善生活而忙碌。

得不到真情陪伴,孩子的内心,一樣無比孤獨。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曾經被問及:什麼是他一生最感後悔的事?

他坦言:最後悔的不是錯過了什麼商業機會,而是沒有好好陪孩子成長。

孩子的成長不可逆,若再不陪孩子,他們可能真的就長大了……

02

孩子的問題,都能用“深度陪伴”來解決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推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陪伴是最溫柔的推動力量,那些孩子身上的問題,其實都能夠用深度陪伴來解決。

有一個喜劇電影叫做《我爸爸比我小四歲》,以诙諧的方式,揭示出親子陪伴的力量。

電影中由白凱南飾演的陳總,是一個上市公司的總裁。

他整日忙碌工作而忽略了女兒,妻子為了給他送合同而喪命。

失去媽媽又缺少父愛的女兒對此十分不滿。

她開始叛逆,邀請同齡小夥伴包下夜店,大白天在裡面唱着《午夜DJ》,喝着軟飲,然後自己舉報自己,被公安抓了起來。

老總爸爸急忙趕到派出所接女兒,也就是在那一瞬間,他突然意識到:

不知不覺,9歲的女兒已然變得陌生,她叛逆,不聽勸,固執己見……

一切親子關系始于陪伴(所有的親子問題)10

作為父親,白凱南陷入了迷茫,不知該如何教育女兒?

思量再三,他決意帶女兒體驗生活。

誰知剛出行,就飛來意外橫禍,被車撞後的爸爸,智商隻有5歲兒童水平。

如假包換,他成為了比女兒小4歲的爸爸。

一切親子關系始于陪伴(所有的親子問題)11

醫生告訴女兒,隻有帶爸爸經曆他曾經發生的事,才能喚醒爸爸的記憶。

于是9歲的女兒,從此成為爸爸的老大。

生活難題接踵而至,爸爸的事業,被舅舅趁機奪走,走投無路的女兒,隻能帶着爸爸開始讨生活。

沒有錢吃住,女兒借助爸爸曾經的名氣,帶着他在五星級酒店混吃混喝。

被發現後,她帶着爸爸偷偷逃離。

女兒帶着爸爸來到他最初工作的地方——工地,父女倆一邊搬磚讨生活,一邊尋找記憶,他們遭到工頭百般刁難……

一切親子關系始于陪伴(所有的親子問題)12

雖然“生計”壓迫父女倆開啟流浪生活,但無形中也促成了父女倆“深度陪伴”。

在相依為命的日子裡,倆人之間有了良好溝通,女兒體會到父親為生活奮鬥的不容易,她漸漸懂事,終于長大。

當然,作為喜劇,故事結局令人啼笑皆非,原來這一切都是父親為了喚醒女兒精心布置的騙局。

可被騙的是真相,換回的卻是真心。

這場喚醒女兒的成長之旅,何嘗不是喚醒父母的成長之旅?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行為和父母教育有關,孩子出問題,要從父母身上找原因。

遺憾的是,生活中很多父母看見孩子有問題,總是想盡辦法尋求外力幫助,卻不知以心換心的陪伴,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

于孩子而言,再優厚物質都抵不過父母站在同齡人的角度感知自己,感受自己的焦慮,感受自己的渴望。

孩子要的,其實就是父母的“深度陪伴”。

一切問題因此生,一切問題因此止。

03

深度陪伴,才是最好的親子相遇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深度陪伴則是父母子女一生最好的相遇。

然繁忙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一點一滴剝奪着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

父母要如何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兩點建議,供各位父母參考。

  1. 不是陪着,而是陪伴

曾有個小學生在網上寫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和你在一起,而你卻在一直看手機。”

孩子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陪着。

他并不苛求父母時刻伴在身邊,卻渴望在親子相處的時光裡,父母的世界裡,他能成為唯一。

隻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全心全意,他們的内心才會由此得到滿足,從而滋生安全感,這才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

2、父母情緒平和,是最好陪伴

父母好情緒,是送給孩子最大的童年安全感。

也許孩子會做出很多令人抓狂的事,但若父母能夠在每一次發脾氣之前深呼吸,冷靜自己,才能調動理性腦去尋找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當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學着用平和情緒與孩子溝通,從而解決問題。

3、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是每個父母的期望,但父母也應該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不要為愛附加條件,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才能讓父母保持一顆寬厚的心去包容接納,耐心等待孩子成長蛻變,是深度陪伴的根基,未來會成為孩子面對世界的底氣和膽量。

04

楊绛先生在《我們仨》中寫道: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

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争,隻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複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這或許就是親子陪伴最高的境界吧。

陪伴是一種暖心的力量,給予孩子溫暖的依靠。

為人父母,深谙其理,當事必躬親。

父母走進孩子内心,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那段陪伴的時光,或會在未來成為照亮孩子更多可能性的光。

願我們的家長都能夠用愛陪伴孩子,陪他們慢慢成長。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